那些年—電視機
(2012-08-13 13:29:43)
下一個
那些年—電視機
現在電視機很常見,一般人家裏恨不得有2-3台。早年前,電視機還是很稀奇的,要憑票供應。
最早看到電視機,是文革前。樓裏住著一位局長,去他家玩,他女兒指著鑲著棕色邊框的玻璃箱子說,那是電視機,蘇聯貨,估計是電子管的。她沒有打開,我不知道看電視是啥樣。真正看電視,是70年代中期。
父母從幹校回來,原來的單元房有人住了,臨時住在老爸單位的筒子樓。像大學的學生宿舍,廚房和廁所時共用。共用廚房正對的一家,住著一對老夫婦,男的是工程師,長得一表人材,女的是圖書管理員,腰杆筆直,很精幹。文革時,祖宗八輩的材料都能翻出來,聽人說,她原是某國民黨高官的姨太太,沒跟到台灣,後嫁給工程師。不知此傳言的真假,但生活上,2人時有磕絆是有目共睹的。共用廚房的好處是,鄰裏之間,容易交流廚藝,但各家隱私也很難隱藏。女的是紹興人,喜歡吃臭魚臭冬瓜等,男的不好這口,不許女的在房間裏吃。常見女的端著碗,坐在公用廚房自己灶台前,邊吃邊嘟囔,出言犀利。但吃過臭物後,2人又和好如初。
他家是這座樓裏唯一有電視機的人家,一台9寸黑白的電視機,好像是北京電視機廠出產的。那年月,時興有福共享。每到晚上,男主人都將房門打開,電視機擺在對著走廊的位置,邀大家同看電視。我到廚房做飯,總能看到他家門口,大人小孩烏泱泱的人頭,看電視。我路過時,也常瞄一眼播放的節目,多數時候,我邊做飯邊聽電視機。
後來,日本電視機進入中國。電視機還憑票供應,我在單位抓鬮,手氣很好地抓到一張電視機票,買了台日本12寸黑白電視機,好像是索尼牌。這台電視機質量很好,從未壞過,直到80年代末期,家裏的電視機鳥槍換炮後,送人了。
後來,國產電視機也有彩色的。那時,物資不太緊張,每到一定時間,百貨大樓和西單商場,會放出一批不要票的國產彩色電視機,大家就會像不要錢一樣,人頭湧動地去商店裏排隊搶購。
老弟不知聽誰說,周末西單電器商店要賣出一批不要票的彩電,他費盡口舌遊說父母,最終成功。某天我回家,見到家裏擺著一台17寸的彩電,老弟正在調試。這台彩電是上海電子管廠17廠出的友誼牌,售價1700。那時,人們的經濟還不富裕,大學畢業的工資才56元一月,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少的錢,由此可見老弟的磨工。我對這個牌子記得很牢,因其後來麻煩不斷。
那時的電視還不是高清晰,色彩還要自己調,頻道少,節目也很枯燥,但對尋常百姓來說,已很知足了。老媽邊看彩電,邊一臉的幸福地說,小時常說,能在家裏看電影就好了,現在夢想成真。由於國產電視才開始生產,技術不穩定,電視機也很容易壞,我家的這個美夢沒做多久,噩夢即開始。
一個多月後,該電視機畫麵出現許多黑白斜紋在飄動,家裏人費盡眼神湊合著看,後來圖像完全扭曲,沒有人形,老弟幾經調試也沒辦法,隻好從東城拖到西單電器商店修理。電視機離家的那段時間,曾經極力反對買電視機的老媽,忽然覺得家裏空了,不習慣每晚看不到電視的生活。
一周後,老弟找車將電視機迎回家。怕其再壞,全家人待之異常小心,輕開輕關。但該電視機就是不給長臉,半個月後,又有聲無圖像。好在電視還在保修期內,老弟又拖回去修理。等再見其麵,已是多半個月後了,這次,彩電罷工的速度更快也更幹脆了,一周後,彩電無影無聲,成了一個塑料盒子。
不幸的是,這時,老弟到外地出差,家裏沒了壯勞力,修理的任務落到我和老媽身上。那時的電視機,比現在可重多了。我和老媽2人,好不容易從3樓搬到樓下,挪到大路上,打了輛小蹦蹦車,拉到西單去修理。回家路上,我和老媽說,這次修好了就賣了吧,受不起折騰。10多天後,取電視時,我和老媽老弟一同去的,將電視機從西單電器商店搬出來,走到隔著幾個門口的信托行,轉手賣了,賠了好幾百。
由於這一惡夢,後來經我手買的電視,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日本牌子,我家買過的有索尼彩電和日立彩電,都是原裝。
90年代後,合資盛行,許多國營廠聯手外商的資金和技術,使國產電視生產技術日臻成熟,許多新品牌不斷推出。由於國產品牌的價格優勢,人們也逐漸青睞國產或合資彩電。現在,人們收入增加,電視機價格下降,各家都有好幾台電視機,電視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家電視,曾經從早上新聞聯播開到晚上祝你晚安。電視台也多至幾十道上百道,節目豐富多彩。父母後來買了一台25寸的長虹彩電,替換我買的索尼電視。該品牌口碑不錯,彩電的性能也還行,沒聽說壞過。那家生產友誼牌彩電的上海廠家,好像也不見蹤影,估計不是被淘汰了就是被合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