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樂的老舍茶館
(2006-01-30 12:29:31)
下一個
老舍茶館位於前門,據說和大碗茶集團有點關係。大碗茶集團名氣很大,幾名回城知青,以茶水起家,建起公司,擴展到許多其他行業。老舍茶館據說是大碗茶集團的產業,可能是真的。在茶館進門處,有尹總經理和美國總統的合影,大碗茶集團的總理經,好像也是同一個人。曾在報紙上看過,老舍茶館發生過命名權之爭。
茶館門臉不大,好像是3層小樓,裝修的古香古色,很有民族特色。門口一短打扮的店小二,負責招呼客人上樓。進門,玻璃櫃裏有美國總統布什和老舍茶館總經理握手的塑像,店小二熱心地介紹雕像的緣由。我們在樓下,看了節目單。那天下午,有京劇,民樂,茶藝表演。我不喜歡京劇,丈夫喜歡民樂,最後,我們選擇聽2:30開始的民樂表演。
上樓的樓梯比較陡,年齡不饒人,我們氣喘籲籲地費力爬到3樓。樓上大廳,有很多張老北京的黑色雕花八仙桌,同樣花色的靠背椅子,顯得文化深沉。大廳一麵,有個很矮的舞台,估計是演出的地方。大廳裏掛了許多紅色的燈籠,還有各式國畫,條幅,裝飾得很京味。服務人員穿各式各樣的中式服裝,不同顏色的中式衣褲和旗袍,可能是職責不同吧。
我們來得有點早,1:30,大廳裏人不多,許多桌子空著。為消磨時間,要了幾樣冒牌北京小吃,像小窩頭,麻團等。為了把那幾樣東西涮下去,還要了茉莉花茶,我本來想要沱茶,但沒有了。
坐在那裏環顧左右,周圍零星的幾位顧客,有的人在吃飯,我奇怪這裏還賣正餐,有幾個人隻要壺茶,占張桌子打牌,還有的人在談生意。原來說,茶館的客人主要是老外,為了解北京文化才去的。我們去的那天,倒沒看出來,茶館裏一水的中國人,聽說話口音,基本是北京地區的。
快開演時,來了一對美國夫婦,看樣子有60多歲,坐在臨近的一張桌子。從他們聊天的口音判斷,女的是在美國長大的,至少在那裏待了很長時間,因她的口音很地道。
好不容易等到2:30,進來三位女士,走到舞台上。她們體態適中,眉目清秀,畫著淡妝,年齡估計20多歲,30歲出頭。她們身著典雅的中式繡花上衣,黑色長裙。一位敲揚琴,一位彈琵琶,一位拉二胡。一看有二胡,丈夫嘻笑顏開,他是二胡的鐵杆崇拜者。丈夫拍攝後,放了一段錄像,錄的質量不錯,音樂聽得很清楚。她們演奏的樂曲,沒多少古典樂曲,現代影視較多,可能是考慮到觀眾的口味吧,好像有雪山飛狐,一剪梅等。如聽過閔惠芬的二胡曲,就會失望,但蒙老外富富有餘。
臨桌的華裔女人,聽到一剪梅的曲子,專門找經理問是何曲名。可能是覺得她們的演奏太好了吧,在樂曲空間,她在舞台前方放了一些小費,以示謝意。經理走過來,將小費取走,又過來和她低語說了半天,說的什莫不知道,看那意思,好像是讓她不要將小費直接放在台上,因後來,再沒見她放過錢。
跑了半天,覺得很累,如果是動著,還可以堅持,但坐下來放鬆,就想睡覺。我堅持聽了2,3支曲子,眼皮發沉,快睡著了。盡管覺得很失禮,但也沒辦法。我們從早上到現在,故宮,天安門,前門,一路長征過來。丈夫戀戀不舍,但看我那樣子實在對不起演奏員,聽了幾個曲子後,忍痛說,我們走吧。
他站起來,邊往外走,邊向台上的女士們豎大拇指,表示感謝,也是外帶歉意。她們含笑點頭,以示理解。我一聽可以走了,如同得到大赦,心花怒放。走了一段時間,回頭見那個男老外拉著丈夫說著什麽,丈夫邊搖頭邊說。等他出來,問起來,丈夫說,那人問他,讀沒讀過一本很火的中文小說,還問丈夫認識不認識作者。丈夫重複那個作者名字,我聽後,茫然不知。也有點奇怪,那人同我們根本不認識,抓住就聊,聊的題目還讓人莫不著頭腦的。
出了老舍茶館, 回頭看看那金碧輝煌的門樓,沒覺得留戀。老舍茶館,對外地人,外國人,短時間內了解北京的民樂民風來說,不失為一個好地方。不過,如果真為了解北京,不如花時間逛故宮,國子監,頤和園,鑽胡同,泡茶館---那種真正的茶館,如果能找得到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