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姨媽的葬禮—2005。3。24
(2005-03-27 07:46:11)
下一個
這個姨媽是從丈夫那邊算起,婆婆的姐姐。婆婆婚後折騰了9年,才生下丈夫,很是寶貴,讓姐姐當教母,以加強養大的保險係數。 得知姨媽過世的消息是周一,葬禮定於周四上午,我們原以為去不了,後來還是找時間去了。一天的功夫,一大早趕過去,晚上趕回來。
過去參加單位的追悼會不算,我一生經曆的葬禮隻有2個:2年前我婆婆的,還有這次姨媽的。盡管姨媽和婆婆是親姐妹,同屬一個教會,都是宗教葬禮,但還有些不同:尊重她生前遺囑,婆婆是火化,舉行人數很少的骨灰入地儀式,隻有近親參加,遠親都不通知。我們參加了全過程,從遺體告別到骨灰入地,見過婆婆過世後的樣子。關於我婆婆的葬禮,已專門寫過。 姨媽是土葬,公開安葬的宗教葬禮,人數較多。我們沒能參加遺體告別,見她最後一麵,看到的隻是棺木。
那天,我們和小叔子等人會齊後去教堂,牧師已在那裏等候。他人很清瘦,高高的個子,大約50多歲,穿著白衣,佩戴著金色飾花的綬帶,像電影上見過的禮服。 所有的人們先匯集到一間屋裏,按親屬關係分站兩排:姨媽的親屬站一邊 ,婆家的人站一邊,還有些同事鄰居朋友,分別插在人群中。等人到齊後,牧師向眾人發葬禮日程表和姨媽的生平資料, 照片上的姨媽,很漂亮。 那些認識不認識的親戚們, 則忙著相互介紹,擁抱握手。 我見到久聞大名,從未謀麵的姨媽的大兒子和大孫子,他們開車十多個小時從外地趕來。
所有的人聚齊後,到教堂大廳裏坐下,葬禮儀式正式開始。我是第一次到這個教堂,好奇地打量著著周圍的環境:牆上的彩色玻璃,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周圍的電蠟燭,屋頂上的裝飾。講壇的中央,一個大木支架上放著姨媽的棺木,罩著深色的布,布上是大花籃,白色的花為主,周圍擺著許多花籃。各排坐椅上,放了一些麵巾紙盒。我想,教堂想的還挺周到的。不過,這些麵巾紙在儀式中沒派上用場,因為葬禮儀式,遠沒有我想象的那樣氣氛沉重,相反,悲痛中倒有些幽默。
儀式是從全體人員的集體禱告中開始的,隨後,牧師致悼詞。靠語言吃飯人到底不同,他的聲音很好聽,有種磁性的質感,不過,話語間充滿了宗教色彩。他先回顧了姨媽的一生,說姨媽是出生在基督誕辰之前---她是11月的生日,永生在基督複活之前---她的忌日時3月21。 他以輕鬆詼諧的語調,談到姨媽和家人的關係,姐妹倆的爭吵,早逝的孫女,與同事和鄰居關係等。當他談到姨媽的一些逸聞時,許多親戚都會心地輕輕笑起來。當然,萬般不離其宗,每到關鍵時候,牧師總要提一下萬能的主,基督耶穌的作用。他還列舉了幾個姨媽病重,遇到難題時,曾經讀過的聖經段落和章節。牧師每隔一段時間,總要插讀一段聖經,大家跟著阿門,全部儀式大約半個多小時。整個過程非常安靜,沒有哭聲,也沒有人說話,氣氛肅穆但不沉重,除了回蕩在大廳裏的牧師的流暢的話語。坦白地說,那些詠經我聽懂的也就80%,因為有許多古英語,不過,我沒少跟著阿門。
然後是男性成員抬棺:姨媽的兩個孫子,小叔子及其女婿,還有2個人我沒記住。葬禮前,小叔曾問丈夫,是不是改由丈夫替他抬棺。丈夫拒絕,說不必了,我們原來沒肯定說來,人家已印好了人員名單,變起來不合適。說是抬棺,沒有真抬,棺木是放在有輪子的支架上,推著就可以走,人們象征性地用手扶一下棺。一出大門,殯儀館的人接手將棺木抬上靈車。
去墓地的路上,我意外發現,送葬車隊的最前麵有警車開道,後麵是靈車,再後麵才是我們這些親屬。我吃驚地問,是不是每個送葬的車隊都有警車開道,丈夫講,是的,隻要親屬願意。我又問,警車給不給婚禮隊伍開道,丈夫回答,好像不給。路上,遇到的車都自動停到路邊,讓送葬的車隊先過,以表示對逝者的尊重。在幾個路口,還有警車停著。當車隊到達墓地門口時,我看見那些警察用對講機說著什麽,掉轉車頭開走了。據說,警車給靈車開道,沒有等級講究,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享有,當然是收費的。不過,有些事情,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看來,當離開塵世時,在上帝麵前,人人就平等了。
那天從早上開始,淅淅瀝瀝地下雨不止。丈夫講,他記憶中的幾次葬禮,都是下著雨:他爺爺的,他爸爸的。 墓坑上方,已搭起一座擋雨的藍色帳篷,棺木由先到的殯儀館的人安放在墓坑的支架上,下麵是挖好的墓坑,裏麵鋪著布。
所有的人都到齊後,姨媽的子女坐在墓坑邊的椅子上,其他親屬環繞在後。牧師念了許多的話,然後宣布儀式結束,讓眾人回到教堂,那裏準備了茶點,親戚們可以敘敘舊。我從未看到過棺木入地,好奇地想知道,他們如何將棺木放進墓坑。為此,我特意從人群後麵繞到前麵,但看那意思,他們要等人都離去才肯下棺,遠不是電影上看到的場景,當場將棺木放入墓坑。
丈夫的許多親屬都葬在這裏,姨媽的墓和婆婆的墓離得不遠,隻有幾排墓碑之隔。我和丈夫到那裏看了一下,公婆是合葬墓。當年公公過世時,在那裏留下了婆婆百年之後的地方,墓碑上早就刻上了婆婆的生日,隻將去世的時間空著。 這次我們看見,墓碑上已補刻上婆婆去世的時間。
小姑和小叔將墓照顧得很好,兩邊擺著花,墓碑周圍也很幹淨。小叔從小就很依賴婆婆,聽小姑講,每當心情不好,他就到墓地,靜靜地坐在墓碑旁很長時間,和母親說悄悄話。想想2年前,我們就是在這裏,親眼看著婆婆下葬,今天又是在這裏,看著姨媽下葬,不知道何時,我們也會走進墓地,真是人生如夢。
回到教堂,另一間大廳裏已擺好長桌和椅子,自助食品台上放了許多吃的。和中式喪宴相比,食品不算豐富,但就這些東西,最後還剩下不少 。有各式糕點,漢堡,冷餐肉,沙拉,水果,餅幹等。飲料有冰茶,冰水,熱咖啡。我注意到,用的一次性餐具,紙盤的顏色居然是紅色的,看來他們不太忌諱顏色。參加葬禮人們的衣著也是如此,多數人身著深色服裝,但也有人穿黃色汗衫,有位女士居然穿了件淺粉色毛衣,不過,對此沒人在意和指責。
丈夫和表哥多年不見,站在桌旁聊天打不住,我在旁邊陪著。表姐看我們光聊天不吃飯,過來說,你們不吃點東西嗎。轉過頭又看著我說,吃點吧,當然和中國飯沒法比,但還說得過去。為了不讓她失望,我趕快挑了幾塊蛋糕。親戚們各取所需,邊吃邊聊,許多人多年不見,葬禮成了難得的見麵機會。
從教堂出來後,我們先到小叔子家---婆婆過去的家坐了會,他們有1年多沒見麵了。然後,再去看他的表姐,也就是姨媽的女兒,我以後再寫她。
表姐和姨媽同住,屋裏還留有許多姨媽生前的痕跡,牆上掛著她的照片,家具的擺設還是我2年前來過的樣子。還記得那天,我們坐在沙發上,姨媽坐在搖椅上,聊天的場景。 姨媽還將丈夫誤認為小叔子,叫著小叔的名字,因為我們不常去。現在是,屋在人已逝。
原以為,親屬見麵將是一個沉重的場麵,其實不然,他們談到逝者,更多地是談到生者。從這裏,我才了解到許多不知道的過去。丈夫,小姑,表姐,表哥和他的大兒子,坐在飯廳裏,一起回憶小時的時光,談到各自父母的過去,自己的趣聞,聊到興頭上,還發出陣陣笑聲。
這種葬禮差別,我後來才習慣。過去參加追悼會,看到的是人們哭泣麵容,紅腫的眼睛, 聽到的是一片哭聲,不管真假。參加葬禮不哭,說不過去但尚可容忍,不過決不能笑,如果有人笑,會受到眾人的一致指責。我參加過的這2次葬禮,盡管親戚們心情悲痛,但沒人號啕大哭,需要時也會露出笑臉。現在,我在葬禮上聽到人們的笑聲,不再會吃驚地閉不上嘴了。
表姐向我們展示了人們送來的致唁花籃,裏麵有她遠在外地軍隊中的兒子和女朋友共送的,我們由小姑牽頭,兄妹3家共送一個花籃。婆婆去世後,小姑在一定程度上擔當起婆婆的責任,聯係家人,組織活動。
我們因為還要趕回去,下午5點多告辭。 表姐和小姑說,有機會常回來看看。我也說,有機會到我們這裏來玩。他們感慨地說,親戚們總不見麵,等見麵了,卻是在葬禮上 。由此想到,許多海外遊子也是如此,回國常常是奔喪,見到的是親人的最後一麵。
回家的路上,我對丈夫說,如果我們不急著趕回家,真該陪她一段時間,在滿是姨媽痕跡的大房子裏,表姐一個人該有多孤獨呀。丈夫點點頭,黯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