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精神會餐的日子

(2004-12-10 18:05:18) 下一個
中國人好吃是世界有名的,俗話說,天上飛的,有毛的隻有撣子不吃,地上跑的,有腿的隻有凳子不吃,可見國人的食譜之廣。但下鄉時,麵臨著缺食少吃的日子,在不能滿足口腹之欲的情況下,隻能以想象來打發日子了,我們叫做精神會餐。下過鄉的人對這一詞都不陌生,每個人有過精神會餐的經曆。
去兵團之前,我對吃不太挑剔,擁有一副大眾食堂的好下水。一是,50-60年代,食品供應緊 張,凡食定量,可吃的東西不多,隻能吃飽,不能吃好,家裏的飯菜也沒有太多的花樣,那時, 周日能有一頓餃子吃就是過年了;二是,那個年代,人們做飯的手藝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講究,我吃過父母的食堂,那還是大機關的食堂,也就是家常大鍋菜,沒有什麽特色。
但去兵團後,我的饞蟲給勾出來了。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勞動體力消耗很強,飯量也就大了。每個人都像有一個無底洞地胃,恨不得每頓飯都是大盤大碗地往下直倒。那時夥食品種也單調,主食主要是玉米麵,白麵,蔬菜隻有熬土豆,洋白菜--這兩樣菜我都吃傷了,回京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沾土豆和洋白菜。菜中油水很少,隻有逢年過節才有肉,吃到大米。要填飽肚子真是隻靠主食,沒有多少副食,號稱吃飯一點不假。我曾有過一頓飯吃掉5個大饅頭就鹹菜的創曆史紀錄。
缺肉少油的日子一長樂,一段時間後,每個人都感到胃虧肉,口中淡出鳥來了。那時,兵團的風紀還沒有像後來那樣壞--後來,沒有肉菜吃,有些人就偷老鄉的東西,以致當地老鄉的順口溜是,不怕閻錫山,就怕穿黃馬褂的(兵團人)。 不知誰先發明的,工間休息時沒事幹,大家坐在一起閑聊,不聊別的,隻聊吃的,號稱精神會餐。
這些聊天,真讓我長見識,我第一次知道了許多各地的美食和小吃名字。我的聊友中,天南海北的都有,有江浙,京津,內蒙,回民等人。從他們那裏,我知道了北京的灌腸,涮羊肉,奶油炸糕,天津的煎餅果子,熬小魚,大麻花,江浙的西湖蓴菜,醋魚,回民的蔥爆羊肉,它似蜜,內蒙的手扒肉,烤全羊等。不過,精神會餐畢竟是精神的,會餐的結果常常是大家一起咽口水。萬幸的是,我們還可以盼來一年中的幾次節日,那時,可以真正地打打牙祭,會會餐,不再是精神上的了。
內蒙兵團中有許多現役軍人和轉業老兵,他們將部隊過年會餐的傳統也帶來了。由此,我第一次知道了會餐的8碗10碟的程式。每到過年會餐,我記得的傳統菜式有扣肉,溜肉片,木須肉,紅燒魚,紅燒肉,涼拌菜,米粉肉,土豆燉牛肉,外加一個雞蛋湯。主要菜式通常是不變的,有時會換一個拔絲的甜菜。
那時,我們從下午起就盼著晚上開飯,當聽到打飯號聲,不締於聽到天籟之音。每個班的打飯代表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衝向夥房。不怕你笑話,由於這是一年中少有的幾次不限飯量的機會,每個人都吃的肚滾腰圓,直到不能再吃為止。其結果是,飯後大家唯一的姿勢,隻能順炕溜著,因為吃的太撐站不直了。
正是兵團的會餐,使我對烹調有了興趣。回京後,曾給家人做過幾個菜,得到好評。有時和 好友聚會,遇到不太會做飯的,我常常卷袖下廚,反客為主。
不過,也正是兵團的經曆,讓我落下了饞蟲的病根。盡管現在日子好過了,物質極大豐富, 但還是眼光發綠,看到任何物品的第一個反應還是食品,和人一同出去,常常人家看到的是 美麗的植物,花卉,優雅的小動物,我的直接反應是,味道不錯,很可口,會是一道好菜。估計 是年輕時餓過了頭,到老還緩不勁過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