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的日子
(2004-11-05 13:36:21)
下一個
說來慚愧,我這輩子是嘴饞手懶,自己下廚做飯的時間不多,多數時間都在吃食堂,以食堂為家:幼兒園時,吃那裏的食堂;出了幼兒園,吃父母單位的食堂;上學,吃學校食堂;工作,吃單位食堂;找同學看朋友,吃他們單位的食堂。食堂的飯菜,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有時吃得高興,有時吃的無奈。
小時候,上幼兒園全托,常是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幼兒園有幾百個孩子,每天三頓飯,早餐基本是牛奶或米粥,中飯較豐富,下午還有頓加餐,水果,餅幹之類的,晚飯更好些。記憶最清楚的是,老師比較野蠻,不讓挑食,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一定要吃下去。我不喜歡吃肥肉,有天菜裏有肥肉,我挑出來放在桌上。老師發現後,飯後不讓我走,強盯著我把那些肥肉吃下去。我一邊吃,一邊惡心,就是咽不下去,最後到底還是剩下了些,從此落下了不吃肥肉的病根,甚至是缺肉少油的時候也不反悔。
後來,從幼兒園畢業,搬到和平裏,那裏是父母單位宿舍和機關後勤的主要基地。離家不遠就是機關食堂,我家小孩是從小吃食堂長大的。每當放學,我先回家拿上碗筷和飯票,再上食堂找飯轍。有時不僅要自己吃中飯,還帶買全家人晚上和第二天的主食。如果我到得早,還要先買好飯菜,占好桌子, 等父母下班,食堂的人太多了,慢一步就要像老鄉一樣,捧著碗,蹲在地上吃了。
除困難時期外,機關食堂辦得還是不錯的, 飯菜味道好,價格合理,估計裏麵有不少單位補貼,因為食堂從不對外開放,免得肥水外流。許多職工,或是圖便宜,或是工作太忙懶於開夥,幹脆以食堂為家,常是一大家子拖家帶口地吃食堂。除了早餐和周日,家裏的灶常年不見天日不冒煙,我家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我家隻在周日點火做飯,最多也就是做點湯水,很少做主食,都是從食堂買現成的。我的任務之一就是連吃帶拿,負責打飯打菜回家。人小力不大,端著大飯盆,胳膊都酸了,從食堂到家的路,感覺長極了,似乎永不到頭。
那時食品供應限量,不過,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單位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常常想方設法地提供一些計劃外的食品。父母單位屬於較瘦的,不能和那些肥缺部門相比,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物資短缺的年代裏,稍微有點就比沒有強,食堂有時賣的菜可以免收油票。
上學時,吃學校食堂,吃過幾個不同時期的食堂,感覺不太一樣。
最早,學校食堂是份飯製,感覺就像共產主義早到來,飯菜麵前,男女平等,每頓一張飯票,數量已定,不管你吃得完吃不完。女生飯量小,男生常恨不得天天發揚雷鋒精神,幫女生消滅過多的飯菜,有時,女生懶得搭理他們,打飯時就向大師傅打個招呼,少給點。盛飯菜時, 大師傅的勺子就會像抽羊角風一樣,抖三抖。
那時食堂的夥食屬於粗放經營,喂我們這幫窮學生不那末上心,飯菜品種單一,油水不大,清水寡味的。每到周日,北京的就回家找補,外地的到飯館打牙祭,給腸子掛掛油。要不然,耗不到一周,上課時,一群學生餓得眼光灼灼發綠,如同一幫餓狼,膽小點的老師,非給嚇跑不可。再後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了,食品供應也豐富了,學校食堂競爭上崗,夥食改善不少,有益者當然是我們這些窮學生。
學校裏有幾個學生食堂,一個教工食堂,後來,又不分那麽細了,全按數字排開,飯票通用。由於獨立核算,食堂之間也展開競爭,提高飯菜質量,吸引更多的人來就餐。物質刺激就是比精神教育管用,一時間,為了增加收入,各食堂都使出渾身解數,恨不能天天都能推出密傳幾代的新菜。我們這些窮學生吃的心明肚白的,沒事就聚在一起,交流食經,曆數各食堂的看家菜。如果趕上嘴饞,又有時間,就會組合精品:在一個食堂買主食,到另一個食堂買副食,再到第三個食堂買涼菜。一到飯點,校園裏分外熱鬧,很多人手裏端著幾個飯碗,悶頭急奔,像秀才趕考似的,在幾個食堂之間轉戰正酣。
摟草打兔子,我還意外地發現食堂賣的蛋糕比外麵的便宜---價格一樣,但是分量多出一半。以後,每周回家,又重拾小時候的光榮傳統,連吃帶拿,給老爸往家背蛋糕,一背就是幾年。
後來,食堂又開辟增收渠道,增加了小炒。曾經跟一個師姐吃過幾次----她父母是地方高官,調教出了很挑剔的嘴和胃,好吃也是同學中有名的-----小鍋燉羊肉才6毛錢一份,量給得很足,手藝也不錯,我吃過一回,不愛吃羊肉,不對胃口,以後再去,改點其他的菜了。
曾有機會吃洋食堂。出國隻要有可能,我都是自己做飯,一是為了省能下三瓜倆棗的錢,回國後能讓家裏的生活早點奔小康,二是因為實在是吃不慣西餐,有個不數典忘祖的胃。一次,幾個人談事,誰也不願意充冤大頭做東,相約到學校食堂邊吃邊談。那時,臉皮比較薄,沒好意思堅決拒絕,後來,後了老大的悔。記得,我帶了學院的帳號卡,拿著托盤到取餐處,報上要的菜名和自己的賬號,月底到會計處結帳。吃的何種東西早就忘了,隻記得那頓飯吃得很不好,吃了和沒吃的感覺一樣,回到宿舍,一頭紮進廚房,狠狠地從冰箱底下翻出一切能吃的東西,重新又填了一通肚子。曾對著上天賭咒發誓,再也不吃洋食堂了。
工作了,轉戰過幾個單位食堂,吃食堂的水平又上了一個擋次。
最初的單位食堂,飯菜質量遠高於學校,服務也比大學食堂強多了,不僅賣飯菜,每天中午還給職工免費熱飯。我那時剛工作,雖然依舊嘴饞,但沒多少錢,手頭緊,不能總吃食堂。帶飯還是吃食堂,視每個月的經濟情況而定。帶飯時,常常是將頭天晚餐的剩飯剩菜,分門別類地裝入飯盒,外麵用繩子捆一捆,做上標記,省的拿錯了----如果別人的飯好還行,要是比我的還差,就虧了。到了單位,先去食堂,將飯盒放在蒸籠上,到中午開飯時去取。那時,帶飯的人還挺多,每天幾乎是3個大的蒸籠全擺滿了。後來,錢多了點,開始犯懶犯饞,轉為以吃食堂為主了。
要說單位食堂辦得還真不錯,也不知道他們哪來的野路子,在那個年代,不僅用有限的原料喂好千把人的肚子,還能有富餘的,每周六下午,都向單位職工定量賣一些緊俏食品,如排骨,肚子,腰子,鮮魚等。除我之外,同事們多是衣裝革履的,但也毫不在乎的歡天喜地提著流著湯水的各種動物下水往辦公室狂奔。那時,我家鍋裏的排骨,豬肚,帶魚等稀有物品,常常是我的貢獻。
後來單位的食堂,服務態度不太好,不給熱飯了,但飯菜質量上了一個檔次,每天飯菜的種類不少,數量也足,口味不錯。大師傅烹調手藝之高,還能舉辦大型的正規聚餐。那時,我很懶,基本上不做飯,幾乎是在食堂包夥了。
由於吃食堂,我的工作態度非常之好,常常是自願無償地加班:早上坐班車提前半小時到單位,吃早飯,打完開水帶打掃辦公室的衛生,才到上班時間,中午不用說了,法定是吃食堂的,晚上下班賴著不走,耗到吃完晚飯再回家,那常常是下班後一個多小時以後的事了。算起來,每天在家的時間還沒有在單位的時間多,本末倒置,以單位為家了。
好在單位的工作較靈活,年輕人也多,自願不自願的加班是常事,賴在食堂的也不在少數,常常是好幾個人呼朋喚友地結伴而行去食堂,聚在一邊吃邊聊,到也熱鬧。 不好的是,食堂大師傅偷懶,晚飯不願做新鮮的,常常是用中午剩下的飯菜,來打發我們這些愛單位如家的人。
後來,還吃過一些同學單位的食堂,感覺各有千秋,有的種類多些,有的手藝精些,不過共同特點是都有單位補貼,絕對的物美價廉。原來不知道有多少補貼,後來將食品補貼加入工資,才知道是個不小的數目。奇怪的是,個人拿到夥食補助,食堂飯菜的質量和數量也沒見下降,也不知道那錢從哪來的。
原來以為,我單位食堂不錯了,挺知足的,後來才發現,吃食堂也要謙虛謹慎不自滿,天外有天。一次一個師姐來玩,留她吃飯,要說,我們兩家單位的食堂還有點近親關係,她吃過後,不以為然地說,感覺一般。 問起來,她所在單位的食堂,不僅味道好,絕對是價廉。同樣的菜,在她那裏隻要一半的價錢。她每月隻需在卡上打入一定的錢,吃管夠,當時讓我羨慕得不得了。
盡管對單位食堂有些不滿,不過一有機會,還常常發揚小時候的優良傳統,買些主食給老媽送回去。由於那時食堂還還沒有改製,賣多賣少與大師傅的個人收入無關,他們老大的不情願,以至於一些大師傅,每當看到我拿著個大食品袋來,都橫眉立目的,一副良家婦女夜半被劫抗暴的架勢。那時,老爸已經不上班了,我送回去的主食,省了老媽不少事。
現在,已與吃食堂失之交臂多年了,懶人習慣還是改不了, 經常是幾天不開一次夥,開一次夥吃幾天。 有時還真挺懷念那些有食堂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