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饞, 俗饞,雅饞

(2004-10-28 19:04:18) 下一個

常說,人老了嘴饞。其實,饞不分年齡和時間,隻要時機成熟, 任何人都會感到口中淡出鳥來了,也就是饞。時機可以有多種,如夥食不好,油水不足,口味不對,年輕長身體,食欲旺盛,老了味覺退化,口中無味。
饞是正常的,說明身體好,可以享受生活。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從沒有感覺到饞,那倒是非常不幸,因為,不是每天吃的腦滿腸肥,營養過剩,積食了,就是有腸胃病,心有約餘而力不足,看著美味望洋興歎。記得王小波曾寫過,困難時期,因為餓,有東西吃的感覺非常幸福,忽然一天,覺得很難受,像是生了病,發現原來是不餓了,吃起來沒有味道了。
凡是年齡大些,經曆過物資不豐富年代的人,都忘不了那時饞的感覺。那時,食品配給,每天缺油少鹽,沒肉沒蛋的菜,吃的肚子裏掛不住東西。就盼著逢年過節,有些好菜吃。每當看到桌上豐盛的年夜飯,常常是眼放綠光,運筷如飛,即使最後盤中剩下的油湯油水的,也會舔得幹幹淨淨。
年齡即使不大,但多年吃食堂的人,也忘不了肚裏饞蟲蠢蠢欲動得難受勁。到食堂買飯,看著盆裏多菜少肉的大鍋菜,就盼著大師傅盛菜的勺子,能夠準確無誤地砸到排骨,瘦肉上,躲過青菜,粉絲等濫竽充數,不頂飽的東西。
出過國,或仍在國外的人,也會記得每日洋餐吃的倒胃口,多日吃不到正宗中餐的渴望。在中國城轉了多少個圈,選中一家中餐館,滿懷希望地坐下來,對著花花綠綠耀眼的菜盤,猛夾一筷子,等送到嘴裏,才會味過來,好像不是以前吃過的味道。
年齡逐漸大了,物資極大豐富之後,想吃什麽不是問題,怎樣吃,能不能吃得動倒是問題了。忽然發現,同樣的飯菜,往日那些美味的感覺都找不到了,真有點當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困惑,這才突然覺得非常痛苦,因為盡管精神上饞得要命,而在現實中又食而無味。
其實,饞也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饞可俗可雅,可下得山野,可上得廳堂。俗饞的特點是原汁原味 ,不登大雅之堂,不分場合,不分食品種類,摞胳膊挽袖子,以手代筷,大塊吃肉,大腕喝酒,吃得狼吞虎咽,盡興而歸。遠了的有原始人的茹毛飲血,中了的有梁山好漢的年夜飯,近了的有威虎山眾土匪的百雞宴,現代的有知青下鄉時,偷老鄉家的東西,在灶膛旁地邊上打牙祭。
雅饞的講究是有風度,有氣派,有場合,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美食美器, 精美食品仔細搭配,淑女雅士細細品味, 意猶未盡。遠了的有老祖宗孔子的一飯一食,中了的有曆代皇親國戚的正餐便飯,近了的有紅樓夢裏的群芳開宴,一道茄子要許多山珍海味來配,現代的有滿汗全席和大小國宴,家宴,譚家菜,厲家菜。
不過,平民百姓,即使落魄之人,也可以有雅饞。曾讀過一個東西,作家的名字記不得了,寫一個落魄的窮旗人,多日沒飯吃,一日大雪天,有人給了他一個梨,他拿過來就吃,吃到一半,停下來,冒雪出門,一會抱著討得一小蝶京糕條和紅綠絲回來,和剩下的半個梨拌在一起,細細品嚐,邊吃邊說,要不這樣吃,就糟塌了。 作家講,知道什麽是雅饞嗎,這就是極致。
一般人可能不會俗饞雅饞到極致,最多也就是吃時控製不住。我一個同學的公公,80多歲了,很能吃,說得不好聽就是有點饞。其實,家人對他非常好,吃的絕對不差,但他老覺得人家不讓他吃。同學曾和我抱怨過,倒不是舍不得東西,而是擔心他的身體。他家的周日晚飯包括:一鍋肉丸子川白菜粉絲,炸的素丸子,一隻德州扒雞,一大鍋紅燒肉,她公公一個人幹掉了幾乎所有的肉丸子,一大半素丸子,扒雞隻剩下爪子,頭,翅膀,屁股等沒有實質性的地方,紅燒肉下去一大半,素菜到是沒動,還講,沒吃飽。家人還不能勸,一勸,她公公就抱怨,不讓他吃飽。同學講,他可能有老年癡呆症,最後因高血壓,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估計和不忌嘴有很大關係。
饞雖有過,也不是無功。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正是曆朝曆代的俗饞人雅饞人,前赴後繼,食譜不斷發揚光大,吃不僅是果腹,也是享受,才使今天的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吃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人們隻求充饑,不求美味,可能漸漸地也就忘了饞的感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