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吃過的一些麵食
(2004-10-28 18:51:23)
下一個
北京人以麵食為主,其中餃子,烙餅,麵條,饅頭包子等幾種麵食,在百姓餐桌上挑大梁。
----餃子。常言說,好吃不過餃子, 直到今天,餃子還是我的最愛之一----在吃上,我比較濫情,有許多摯愛。 老爸是北方人,餃子包得很好,號稱是擠餃。擠餃是將餃子皮包上餡後,放在雙手的虎口中,用力向中間擠成的。 看起來,一個個像孕婦一樣,挺著個大肚子,挺好看的。不過,如果它們能自己下小餃子,就更好了,會省我好多事。同一般的包餃子相比, 擠餃可以包更多的餡。我有過實踐,用包的方法報不上的餃子,用擠的方法就可以包上。
由於家傳,我很小就會包餃子。上小學5。6年級時,每到周末,我就獨當一麵地剁菜,剁肉,合麵,包餃子。等父母下班回家,就可以吃上餃子了。當然,也沒少剁手,不過,輕傷不下火線,包上刀口,接著幹。那些不幸剁下去的指甲,肉,如果找不見,就不知道那裏去了,我也不費心找,什麽肉不是肉。好在,這麽多年的苦差事,沒落下些傷殘,少些指頭。
物資緊缺的年代,我家常包餃子,因為包餃子不需要多少東西,吃餃子也不需要再做其他的菜。生活好了,菜肉品種豐富,更多的時候,改吃米飯炒菜了,餃子到成了改善生活的奢侈品。原來,我家還尊從老北京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後來,過年時,家人所在單位發的東西很多,雞鴨魚肉蝦蛋一大堆,年三十可吃的東西太多,餃子就退居二線了。
自冷凍餃子的問世後,就很少自己包餃子了,因為麻煩。想吃餃子,到菜市場轉一圈,拎幾袋速凍餃子回來,扔到水裏就齊活。常買的是老邊,瑞達等知名品牌,因為擔心買了不知名的牌子,吃出死耗子來。
有陣子報紙上講,市場上賣的韭菜,農藥含量超標,我怕中毒,不再買韭菜雞蛋素餡餃子吃了。再後來,又聽說速凍餃子裏的肉有問題,有人用死豬肉作餡,幹脆放棄外買,改自力更生了。可是包了幾次,費力不討好, 家人的評價是,味道不足,比外麵買的差遠了。弄得我怒火中燒,都懷疑外麵賣的速凍餃子裏,是不是加了大煙殼。
不過,吃慣了炒菜米飯後,覺得包餃子很麻煩,費事費時。怎麽吃不是吃,這樣折騰半天,還不如將菜麵分開做省事。現在,倒是有日子不吃餃子。
北京賣餃子的飯館很多,跟人到外麵吃過幾次著名的大餡餃子,感覺味道還可以,不過,總覺得人家煮的火候不到,餡不熟,吃的心裏打顫。
-----烙餅,餡餅。做烙餅一直是我的弱項,盡管我喜歡烙餅,但是烙的餅不受歡迎,因為餅的硬度能打死狗。曾經有個鄰居大媽,餅烙得非常好,又軟又香。我虛心地向她取經, 得到的真傳是,烙餅時要多放油,多摔達,才能軟和出層。於是,每當我烙餅時,就狠命的放油,恨不得是油泡餅,使出吃奶的勁,像摔打仇人一樣地摔打它, 甚至使出毒著,水漫金山想淹死它,但烙出的餅,還是固若金湯,吃一口能把牙崩掉。後來,對自己的技術太失望了,不想再到處丟人現眼,改在外麵買著吃了。
經濟搞活後,北京賣烙餅的地方多起來,除正規飯館外,還有一些小販專做烙餅生意。烙餅價格不貴,一元上下一斤,現做現吃,熱熱乎乎的。常見的是家常烙餅,又叫素餅,死麵無餡,用油鹽起層,在雙麵餅鐺裏烙熟。一塊大餅,大概有十幾斤重,金黃色,油乎乎的,切成塊賣。我常賣1-2斤回家,趁熱現吃,或做燴餅,都很香。
還有些裏麵有餡,叫餡餅。外麵飯館賣的餡餅, 餡有葷有素,葷的常是牛肉大蔥,豬肉大蔥,有時也能看見羊肉餡的;素餡的多是韭菜雞蛋。飯館賣的餡餅外焦裏嫩,吃一口, 嘴角留油,香不可言,遠遠就能聞見香味。有時,我走在街上,想吃餡餅了,用鼻子嗅著,就能找到地方。我也曾自己烙過餡餅,常常不是餡不熟,就是皮烙硬了,總是弄不好。
好日子不長,沒多久,聽說小販的烙餅用料有問題,有用地溝油,滑石麵粉做烙餅的,嚇得我有陣子不敢在外麵買了。到現在,人也懶,盡管嘴饞,但怕麻煩,想想折騰半天,還不都是進肚子,弄那莫複雜幹嗎,怎樣簡單怎樣來了,最後的結果是,多數日子,我隻能喝菜麵糊糊了。
-----麵條。麵條是北京的主食之一,還具備禮節意義,常說送行的餃子,接風的麵,到了生日,老壽星也要吃長壽麵以示祝賀。
吃麵條南北不同,南方吃米,麵條多是當點心吃,屬於溜逢的。米飯炒菜之外,上一碗湯麵,調節口味。 北方吃麵,在北京,麵條就是一道正餐,獨當一麵。
北京的麵條基本是兩大類:鹵,湯麵和拌麵。
鹵麵有很多種,濃者為鹵,稀者為湯。常見的濃的鹵麵有西紅柿鹵麵,裏麵有雞蛋,西紅柿,木耳,黃花,青蔥等,澱粉勾芡。 稀的湯麵有,海鮮麵,有海參,魷魚,蝦仁,數量很少,隻達到能看得見的程度,也下芡;牛肉麵,濃濃的牛肉湯裏,漂著些許牛肉,數量視店的知名度而定,可多可少;蔥香排骨麵,香軟的排骨,湯濃柔嫩,肥肉居多。北京華豐飲食集團的一些連鎖店就專賣鹵麵,曾在阜成門立交橋口的店裏吃過,味道不錯,也還幹淨。
拌麵的麵頭也有許多,有名的是老北京的炸醬麵, 正宗的是用豬肉丁和黃醬,甜麵醬炸出來的。有個飯館就叫老北京炸醬麵,可見其知名度之高,可做店名了。我也曾做過雞蛋蝦皮炸醬,拌麵也挺好吃。夏天,為了去暑, 還有人吃芝麻醬過水麵,或用花椒油配醬油,黃瓜絲,辣椒油吃過水麵,也挺開胃。
如果聽見北京人說請人吃麵條,千萬別以為隻吃麵條,慢待了客人。其實,大餐的主角是麵條,還有一大堆配角,號稱麵碼,不一定放在麵上吃,常當菜吃,種類之多,可以擺滿一大桌。包括:肉碼----醬肉,醬排骨, 肉皮凍,口條,肚絲,醬豬蹄,熏魚,幹炸魚等;菜碼----黃瓜絲,白菜絲,拌心裏美羅卜,香菜,糖蒜,蔥絲,泡菜,青辣椒,各種涼小菜等;還有調料---醬油,醋,香油,炸黃醬,辣椒醬等。老北京人吃麵條,不亞於南方人吃米飯炒菜的正餐。
北京有許多專賣麵條的飯館,常見街上飯館的招牌,不論字體拿得出手,拿不出手,都大書著++++麵館。都是麵館,內容卻不一樣。有些並不是北京的麵條,如四川涼麵館。四川涼麵非常好吃,曾在西單豆花飯莊吃過,香油拌的麵條加上黃瓜絲,麻辣調料,很爽口。也在新街口的一個麵館吃過,據說那家麵館很有名,每天賣的麵條有上千斤之多。
後來,各路麵軍殺進北京,如來自西北的蘭州拉麵。由街頭小販起家,發展到臨街的飯館。我也喜歡吃那種麵條,勁道,有咬頭,不過我不喜歡吃他們的牛肉湯,多數時候,隻吃麵和蔬菜的澆頭。 此外,還有山西的刀削麵,短短的麵條,從大師傅的刀下飛落到水花翻滾的鍋裏,放上醋,醬油,香油,黃瓜絲,香菜,蔥,讓人流口水。也曾吃過新疆的大盤雞,最後上的皮帶麵,很寬,拌在大盤雞裏,很香。
很難說,這些地方麵條都是正宗,不過,他們再假冒,還沾點邊,至少哪個地方還真有那種麵條,最多味道差點。有的假冒麵條則是無中生有,楞造出來的。以吃麵專家自居的北京人,也曾看走了眼,被洋的假冒產品騙的一楞一楞的,過了幾個世紀才緩過味來。
北京人可能都還記得,風靡京城的加州牛肉麵吧。原來以為,老美吃的麵條和我們一樣。有機會和他們同桌吃飯,才發覺,他們連筷子都拿不穩,更別提呼嚕呼嚕地吸牛肉麵了。後來,到了加州牛肉麵的老家---美國加州看一圈,鑽遍了大街小巷,恨不得掘地三尺,也沒見加州牛肉麵的影。敢情那是愛國華僑和咱中國老百姓開的愛國玩笑,讓他們給涮了個一溜夠。等他們大把鈔票掙足了,我們才覺醒。不過,至少加州牛肉麵沒用地溝油給咱做飯,也還算有點良心。
北京人愛吃麵條,生麵條的市場需求很大。北京大街小巷裏,都可以看到賣生麵條的店鋪。各種麵條都有,寬的,窄的,細的,手擀麵,外帶賣餛飩皮和餃子皮。 人們在家裏做麵條也方便,衛生。我做得最多的是西紅柿打鹵麵,有時也作炸醬麵。吃完麵條,再喝碗麵湯溜逢,心滿意足地摸摸鼓鼓的肚皮:飯後一碗湯,勝過小神仙。我不能飯後一支煙,因為我不抽煙,
------饅頭,包子。北京老百姓的當家主食。同其他的食品相比,我一生中吃饅頭的時間長,數量多。多年以來,我家每天早,晚餐的主食之一,就是饅頭。記得過去夥食不好時,曾一頓吃了5個大饅頭就醬豆腐的創曆史紀錄,數量足有一斤多。
我家吃饅頭,原來一直是從食堂買---因為便宜,省事;曾一度自己蒸---因為沒地方可買,也因為不放心食品衛生,一度聽說,小販們用黴變,或者加了滑石粉的麵粉做饅頭。不想因毒殉身,隻好自力更生。萬幸我會蒸饅頭,今天才沒有饞死,餓死。
饅頭常見的是白饅頭,裏麵沒餡。可以白吃,還可以加工後吃。我常做的是炸饅頭片,說是炸,其實是用很多的油煎,有時,還在外麵裹上一層蛋液煎,類似法國土司,不過是中式的。如果饅頭裏麵有了餡,就變成包子了。
包子有葷有素,葷的多是豬肉餡的。有名的是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慶豐包子鋪,去吃過幾回,總覺得火候不夠, 要放很多很多的醋才行。前門也有一家包子鋪,口味和慶豐得差不多。 我比較喜歡吃葷素搭配的,如豬肉白菜,豬肉茴香,豬肉韭菜餡的。倒覺得單位食堂賣的比外麵飯館的口味還要好一些,常是連吃帶拿, 吃完後,再買上一大堆帶回家。
素餡包子,如果外麵買的,常見的是雞蛋韭菜餡的。 我家樓下,有個租菜場櫃台的小販,專賣韭菜餡的包子,現做現賣,香味老遠就能聞見。如果自家包的,素餡的種類就多了,如雞蛋蝦皮白菜,胡蘿卜,西葫蘆, 芹菜等皆可作包子餡。 素餡比較寡味,要用許多東西來提香,常見的是用排叉,蘑菇,木耳,黃花,香油,花椒油,芝麻,蔥,薑等物。素餡做好了,鮮味不讓葷餡。
還有甜的包子,如紅糖包,果醬包,麻醬包,豆包,棗包等,零食正餐都相宜。
老北京的麵食種類很多,許多都是大眾食品,如燒餅,糖耳朵,油餅,油條,麻花,炸糕等,作為日常的主食。還有許多精細的麵食,轉變成點心,如蛋糕,桃酥,薩其瑪,蜜三刀,排叉,江米條等。要寫起來太多了,以後再說吧,或者還是讓別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