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會邀請函

相識五十年,有緣千裏耒相聚。
正文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我們院兒

(2020-05-10 17:19:56) 下一個

                                   我 們 院 兒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                                 

       金華街168號---設計院---一個我在此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大院,是我們那一代院娃兒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地方。                                                                                                   在1956年,隨著西南地區的行政中心由重慶遷往成都的戰略部署,在成都的北門大橋外的大片萊田,荒地上,新建了一個以建築行業為中心的辦公,生產,生活區域。與當時的老街舊巷形成鮮明對比。這些機關,單位多以辦公樓,輔助設施和職工宿舍組成,由院牆圍起來,完全是一座座集工作,生活,娛樂於一體的獨立大院。                                                     我們院兒,就建在金華街北側的荒墳地上。出院大門沿金華街往東走是北門大橋,簸箕街,北大街; 往西行則是萬福橋,人民北路。因地勢和街況原因,當年出院兒的主行方向(車輛行走路線)基本都是向西,經過飴糖廠,林科所到人民北路。由於商店和飯館大多集中在北大街,所以院民們需要購物,逛街時就會出院兒往東走。                                                   我們院兒,一進院大門,正對一幢五層高的辦公大樓。外形極像當年的西南局辦公大樓,隻是要小得多。大樓是長方形布局,中間五層主體,兩側四層輔樓與主樓緊密相連,更顯現出辦公大樓的壯觀。正麵踏上幾級台階,四個大方柱子頂著一個水池般的雨棚,兩側是一個十多平方米的花台,由裝飾性矮牆圍著。剛一進辦公樓,左手邊有一間收發室,負責確認本院職工出,入,接待外訪人員,全單位的信件,報紙的分發工作。再往裏走,迎麵是通往各層的主樓梯。樓梯兩旁各有一個小房間,不知是否為裝電梯而留。除了一樓而外,每層主樓梯的對麵有一個小會議室,供本層職工開會所用。站在過廳正中,左右兩邊是一個全內通道,通道兩側是像教室般大小的設計人員工作室。還有幾間小辦公,應該是為室主任,室總工們設置的。兩側輔樓是院長辦公區,人事,財務,保衛等行政辦公室,還有檔案室,資料室,曬圖室等。西側輔樓的四層是一個可以容鈉全院職工的會議室,也是周未院內職工辦舞會的地方。主樓頂層側樓梯外有個露天平台,每每來到這裏,趴在矮牆上遙望遠方,有一種"一覽眾樓小"的感覺。另外,大娃兒們還可以借助矮牆違規爬上輔樓房頂"一窮千裏目"。所以這兩處露天平台是我們那一代院娃兒們的最愛。                                   辦公大樓前麵是花園般的綠化區,印象深刻的是:美人蕉,萬年青,鐵樹,茶花,還有一些蘋果,桃子等果樹,不過從來沒收獲任何水果,每年,果子剛成形,還未成熟,就己經被淘氣的院娃兒們摘了。大樓後麵是一大片植被茂密的樹林,院娃兒們稱之為"黑森林"。整個大院所有通道兩側都種植了梧桐樹和桉樹,家屬區樓棟間的空地上都曾種過桃樹,桑樹。全大院最大,樹齡最長的一棵樹,就在緊靠醫務室的南麵,一棵巨大的老槐樹。                 辦公大樓的東側,有一座當時非常摩登的薄殼穹頂大禮堂。是全院職工,家屬就餐之處,還是舉行全大院人員參與的大會和文藝表演活動的場所,也是片區兄弟單位共同聯歡的好地方。大禮堂的南端是醫務室,當年大院裏的人有個什麽病痛都要先去醫務室。陳醫生,瞿醫生和唐醫生是大家最熟習的,後來才有了小陳醫生。如果醫務室治不了,才會轉去外麵的正規大醫院就醫。院娃兒們玩耍時磕磕,碰碰少不了,經常跑到醫務室去處理。最常見是擦紫葤水,紅葤水,最怕擦碘酒,那可是鑽心的痛。大禮堂的北端是夥食團的財務室,賣飯菜票的地方,一般都是由夥食團賴團長親自坐鎮。再往北的一片平房區就是夥食團的工作場所,職工,家屬一天三頓飯的出處,由高師傅(高長生的父親),侯師傅(黑娃--侯勇的父親),王世群,熊炳宣,楊師傅(因工亡故)等飲事員為大家忙活兒。最盼望的是逢年過節那一頓"打牙祭",院娃兒們早早地就去打飯窗囗排隊占位,各家的盆盆,盤盤,碗碗都搬了出來,幾乎全體出動才能把飯,菜拿回家。甜燒白,鹹燒白,粉蒸肉,回鍋肉,青椒肉絲,醬肉絲,肝腰合炒,燒雜燴,連鍋湯等等,現在想起都還要流口水。過了夥食團再往北是洗澡堂和理發室,何師傅基乎可以算是大院的"終身"理發師,全院老少爺們兒的腦殼都被他修理過。不過何師傅好象隻理男頭,大院裏女同胞們到哪裏整頭發?沒注意過。平房的最端頭是電工房和電器庫房,由電工周華宣師傅及家人駐守。大院還有一位電工黃仁玉師傅,印象中周電工負責辦公區,而黃電工主管宿舍區。                                                                     辦公大樓的西側,地段較窄。有一間木工房,裏麵有一個巨大的電鋸,可以直接將原木鋸成板材。晾曬幹躁後,由胡木匠,喬木匠等木工師傅用於製做家具或修理地板。木工房與西端圍牆之間是汽車班。最早有一輛小吉普,一輛中吉普和一輛十輪大卡車,後來淘汰,更新了幾次小車和大貨車,偏偏就沒有進過一台大客車,這也成了院娃兒們在外吹噓"我們院兒"時不能提的那一壺。駕駛員有:楊司機(楊重渝的父親),李克新,劉定發,鄧友元等。過了汽車班,順著院圍牆還有一排平房,是大院辦公及生活家具庫房。後來住房緊張時期將其改造成簡易宿舍。印象中這排平房的端頭是養豬房,平時夥食團的潲水就拿來喂豬,逢年過節才有豬肉"打牙祭"。                                                                                         辦公大樓的東邊後麵與宿舍區一棟之間,有一塊相當大的三合土平地---球場壩,一個像模像樣的燈光藍球場就在其中。當年時常舉行兄弟單位之間的藍球比賽。每到此時,院娃兒們一定會到場觀戰助威。對本院的運動員熟若追星族,杜克幹,劉跨子,老沙杆,藍均誠,王玉章,小李後衛,是設計院的絕對主力。那個年代時興露天電影,盡管放的片子多是看過無數次,一旦球場壩上扯起幕布,架起喇叭,安起放映機,天黑之前大人,娃娃兒都會搬起板凳選好位子(來晚了就隻好在銀幕背後將就)聚集在一起,迫切期待電影早點開映。                                                                                                                                                 最早大院隻有金華街一個進出通道,大車出行和院娃兒們上學很不方便。後來,隨著花圃路的建成,大院在宿舍區四棟與五棟之間的東麵(當年那裏一直有一座老舊民房)開了一個後門。專人值守,每天早上幾點開門,晚上幾點關門。當年在院外玩耍回來晚了,經常翻門入院。守門人知道肯定是院娃兒們,一般不查。但是騎車晚歸被關時,隻好不斷央求守門人,一般都會起來開門,當然少不了一頓數落。也當然,過兩天照犯不誤。                 當年建大院兒時,在辦公大樓的後麵,修了八棟三層高的磚,混結構職工宿舍。總共一百八十九套,有一百八十二戶入住,另有七套留給幼兒園使用。住房布局有四間套,六十多平方米;二間套,四十五平方米;一間半套,三十六平方米。每戶都有一個寬敞的陰台,每棟隻有三層中間的四戶(兩單元的隻有兩戶)有一個陽台。房間都是木質地板,廚房,衛生間是水磨石地麵,配有自來水,坐式抽水馬桶,灶台上有一個煤灶和一個柴灶,室內家俱(床,桌,凳和寫字台)公家配置。這樣的住房條件在當時算非常好的那一類,入住的職工們過了十年的好曰子。從文革開始,除了一間半戶型無法分隔外,其它戶型大多是兩家合住,有的四間套戶型甚至住了三家人。                                                                                                                                                                                                                     我們院兒---設計院為幫助本院職工托管小孩子,辦了一所幼兒園。全托管理,周末兒童們才回家。場地在七棟與八棟之間的空地上,加上兩邊宿舍中的七套房。幼兒園的老師(那時稱:阿姨)有專職的,也有職工家屬充當的。印象最深的是彭所長,吳所長(王付院長的愛人),楊正曼阿姨,周隆群阿姨,鄧阿姨(鄧炎的妹妹),趙阿姨(後隨水泥設計院轉走,最歪),王阿姨(王天進的愛人),段阿姨,還有清潔工蘇阿姨(嗓門最大)。這些老師們付出了很多心血,照顧了兩代院娃兒(第一代院娃兒和他們的後代),她們也就光榮的從阿姨們升格為老師婆婆。因為上幼兒院要收取一定的費用,當時還是有不少家庭選擇自已照管小駭,所以許多同齡院娃兒沒有上幼兒園的經曆。                                                                                 從幼兒園大班畢業後,我們那一批二十名園友中有九人幸運地考入二師附小---人民北路第一小學,一所五年製實驗小學。其他園友和同齡的院娃兒們則被分到北大街小學,金華街小學,普通的六年製學校。無形之中,我們就成了被拔高的苗,過早一年進入人生的各個階段。                                                                                                                                                                                                                                                           離開了幼兒園,有了機會了解自己生活其中的大院兒,探索著我們院兒的每個角落。最喜歡就是爬上院牆,順著圍牆頭搜尋。一天,我和同學林進"探險",在醫務室東側的一個夾縫處爬上圍牆。當繞過一個用於支托落水管的磚垛時,借力的磚垛突然鬆動,林進從牆上摔了下去。而那個上百斤重的磚垛正好位於躺在地上的林進身體上方,斜卡在牆與醫務室的房簷之間,沒有落下去。林進奇跡般生還,我們倆兒嚇了一大跳!當然此事沒敢向任何大人,家長聲張,否則一頓打是跑不脫的。                                                                       我們院兒---設計院的職工當年收入應算是中等偏上水平。由於家家都有老小要養,還有親朋需資助,所以盡管房租,水電等費用很低,各家各戶花錢仍然以分為計。那時的院娃兒身上幾乎沒有零化錢,所以很少出院門去街上玩耍。每天都在大院裏淘氣,很多玩耍花樣都是就地取材或者是一些生產廢料。什幺:曬印花,打彈子,拍煙盒,打梭,打遊擊,打泥巴仗,跳拱,鬥雞,爬樹,打官司草,吊杏子米米,掏蛐蛐,捉蝴蝶,粘蜻蜓,粘知了,滑車,打紙質彈棚子,摘剛成形而未熟的各種果子。再大一些的院娃兒們會玩:劃甘蔗,打彈弓,放風箏,騎自行車,打板羽球,打乒乓球,還有的互借文學書藉,半夜輔蓋窩裏打著電筒瀆書(第二天要還書)。當年院娃兒們想了不少方法搞到零化錢。除了逢年過節家長偶爾發個一角,二角錢而外,在鍋爐房外的廢煤碴堆中刨二炭賣錢;收集桔柑皮,廣柑皮曬幹後,拿到金華街上任家灣處的廢品收購站去賣;從家裏偷拿一疊舊報紙賣給廢品收購站;偷拿家裏二角錢菜票,找到賴團長非說是家長要退菜票,軟磨硬泡終於混到二毛錢現金。一但手上有了零化錢,幾個小夥伴夥到一起,到金華街上的私人小攤上買幾顆糖,買一小碟皮皮蝦,酥碗豆等小零食,還有金華街上唯一的那家飯館賣的三分錢一小碟的涼辦大頭菜,吃得那個香呀!大家好高興!有時也會去金華街上的小人書店,租一本小人書,兩,三個腦殼擠在一起看。                                                                                                                                                 我們院兒,在"文革"期間曾接待了兩撥兒意想不到的客人。第一撥兒是重慶造反派---反到底,武鬥打輸了跑到成都躲難。設計院用辦公大樓四樓會議室接收了一百多號人,男,女都有,好象還有"小嵬兒"。當時傳說:重慶嵬兒很"亡命",院娃兒們都怕與他們打交道。他們也很識實務,隻在辦公樓內和前院活動,從不到後院的家屬區走動,吃飯也是自己解決的。不知過了多久,重慶事態緩和了,他們就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幾十年過去了,從未聽說他們中有人重回故地一遊。第二撥兒是一個解放軍的高炮連,估計是配合軍管到設計院駐紮。戰士們也是住在辦公大樓,具體什麽番號屬於"軍事秘密"搞不清。哦喲!那段時間院娃兒們興奮異常,每天一有空就往球場壩跑,那裏有高射炮值得"研究",有戰士們的訓練值得"觀摩"。他們在球場壩上空牽了一根可用滑輪帶動的繩子,繩子上麵係著很小的飛機模型,當繩子動起來帶著飛機模型移動,戰士們就操縱著高炮跟著轉動,模擬實戰中的瞄準,射擊動作。那個拖炮的軍車對院娃兒們的吸引力最大---有"麻電",戰士們上車,下車,甚至於坐在車頭上沒有任何異常,可是院娃兒們伸手一摸,立即就有觸電的感覺。當時怎麽也弄不明白,一定是軍車有特殊裝置,專門防小娃兒們爬車。淘氣的院娃兒們自認發現了一秘密:軍車肚子下麵有一根與地麵相接觸的電線,如果那根電線無法與地麵接觸時----"麻電"失效。                                                                                                                                                                                                                                         隨著時光的流逝,院娃兒們長大啦!紛紛走入社會,上山下鄉,支援邊疆。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回到設計院工作。後來由於政策的改變,許多小一輩的院娃兒們得以留在大院兒工作和生活。現在的大院兒,除了那棟具有曆史意義的辦公大樓還在,其餘當年建築已經拆除,建新樓。當年大院兒的景觀早以蕩然無存了。我們院兒---隻在當年那一撥兒院娃兒們的腦海中,永遠不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july5117 回複 悄悄話 你可能不認識我,但家父已經告訴我他認識你的父親和姐姐。請查收悄悄話。
勞動委員TQ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各位關注,我是趙華,敢問july5117 ,keyfond尊姓大名。
july5117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西南院出來的。很想念幼兒園的段阿姨,陳阿姨。也是人北一小畢業的。還讀過金華街的抗小。
keyfond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西南院出來的 ????小時候就喜歡鑽院內的防空洞 ...就讀城北中學
xin_li_xin 回複 悄悄話 緊緊握手. 我家是中建西北院的. 上千家的大院, 感情非常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