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鬆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正文

“被”觀眾

(2014-09-17 20:44:04) 下一個

不惑之年得了個女兒,和兒子整整想差一輪;如果說不被寵,那是假話。這個寶貝女兒絕對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自三歲起,就開始參加各種各樣的正規、不正規的跳舞、唱歌班。逢年過節,登台表演的機會當然就不少了。

在加拿大,華裔移民可是過雙倍的節日。聖誕節過,春節更要過了;感恩節過,中秋節當然要過;鬼節過了,清明節也得意思一下吧。雖然過中國節日的時候,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學;但這絲毫不影響社區團體慶祝各種節日的熱情。既然是慶祝節日,晚會總是少不了的;有晚會,載歌載舞自然又少不了。那最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小朋友們的表演了。

女兒三歲時,和同齡的娃娃,隻要往台上一站,那怕一句話不說,一句歌不唱,一個舞不跳;那天真無邪的表情,不管是害羞、害怕、緊張、窘迫;還是人來瘋,超興奮,手舞足蹈,忘乎所以,那就是一台戲,絕對地讓台下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們笑聲一片。攝像機、照相機、手機通通用上,為的就是一紀念,紀念娃們初次登台。事後還不忘放在各種網站上,寄給遠方的親人,一起欣賞,一起炫耀;似乎一個小童星就要誕生了。

隨著登台的次數越來越多,最初的新鮮勁沒了;娃們也長大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也不聽話了。加上不是係統、專業的訓練,表演的水平實在不敢恭唯;有時甚至是臨時湊起來的班子。這也就是為什麽表演前老師們幾乎都要在後台強化練習幾遍。“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嗎!

家長們也很快失去了興趣,別說攝像、照相了,有時甚至把孩子交給老師,觀眾都不當了。沒有觀眾,那怎麽叫晚會呢?尤其是那些指望靠門票賺些小錢的晚會,票賣不出去,老師也有壓力呀。老師隻好硬著頭皮推票,再不行,就派票,譬如有小孩參加表演的必須買兩張門票等等。這不,家長們就被迫當觀眾啦,這就是觀眾的由來。

 你可以說,買了票我不看行吧?有時還真不行,或者說不太容易。以往吧,把孩子的節目放在最後,不見得是壓軸,但必須要謝幕。家長們總得堅持到最後吧。但不少家長隻是在最後才露個麵,中間時觀眾席還是空蕩蕩的。

或許吧,俺這村太小,總感覺跳來跳去,唱上唱下,都是那些老麵孔,連主持人也還是那幾個,最多就換一個剛移民不久某省電視台主持人;節目嗎,無非是大量的少數民族舞蹈(可以安排大量的演員),獨唱,合唱等。其實這些節目,好這口的自娛自樂,老人們鍛煉鍛煉身體很好;要說登台,還真有些不夠格。

最近的一次中秋聯歡晚會,導演們夠絕的,把孩子們短短的兩個節目安排在開場舞和結束曲。得!家長們再一次“被”觀眾了一整場。俺是稀裏糊塗看下來,事後很長時間,眼前總是晃著那些大紅大綠的服裝,被真正的“豔俗”了一把,總感覺眼球被汙染了一樣。

更可氣的是這些七、八歲的孩子們,因排練不夠,在台上完全達不到表演水平。大多數孩子伴舞時,不是在跳舞,而是把目光集中在表演的演員上;唱歌時,也是東張西望。以至俺隨後處理舞台照片時,很難找出一張整齊劃一的演出照片,隻好一個勁地刪掉。

要說晚會,集全中國之力主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還被罵得過遍體淋傷;更何況這華裔人口不到十萬的小城市,雖說移民中藏龍臥虎的不少,想辦一場說得過去的晚會,還是大有難度的。

終於下定決心,不“被”觀眾,讓女兒退出這類活動和表演。原因有二:一是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練好其它的體育和文娛活動;二是不想讓女兒有一種錯覺,以為平時嘻嘻哈哈,不好好排練,照樣上台表演;甚至在台上表演好不好都無所謂。俺相信,這種遊戲的態度對成長沒有好處。不過,肯定有人會說,何必當真?圖的不就是個樂嗎?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七、八歲是該糾錯的年紀了。讀者諸君,您的意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我以往看的都是大學組織的節目,基本水平還是不錯的。尤其是能請到海外中國藝術家,更是精彩。可能社區的差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