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之間在醫療服務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在美國行醫的中國大陸醫學院校畢業生(以下簡稱在美行醫CMGs - Chinese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這些留美精英中的精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時刻不忘培育他們的母校,家鄉和同胞,尋找機會,盡己所能,做出貢獻。
本文就這些在美行醫CMGs在分布,屬性和和他們在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合作方麵發揮的作用做一簡要匯總分析。文中引用數字僅限於目前在美國行醫的CMGs(不包含牙醫)。由於美國醫生信息管理的區域性和複雜性,這些數字難免有不夠準確之處,在此說明。
在美CMGs總體分布:
截止到2017年2月底,在美國104萬合格醫生中,約有六千名畢業於中國大陸的醫學院校。其中約57% 為男性,43% 為女性。
從地域分布來看,美國五十一個州區中,除了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目前沒有數據之外,其他州區都有CMGs在行醫。 以加州(16%)和紐約州(接近16%)最多;其次是德克薩斯州(約7%),馬薩諸塞州(5%)和新澤西州 (5%)。在這五個州行醫的CMGs幾乎占了全美總數的一半。
從科別分布來看在美CMGs跨越了53個臨床專科和亞專科。執業最多的科別為: 病理 (21%),普通內科(18%),麻醉 (9%),家庭醫學 (7%)和神經內科(5%)。
從國內畢業的醫學院校來分,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高居榜首,超過14%,複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一醫科大學)名列第二,占9%。 其後緊隨的是中山大學醫學院(原中山醫科大學),6%; 上海交大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5%;和四川大學醫學院(原華西醫科大學),近5%。
從醫學院畢業年代看,以上世紀八十年代(52%)和九十年代(26%)為主要組成部分。
在美CMGs行醫屬性:
美國醫生行醫屬性多種多樣,我以前也曾發文介紹過。在這裏將在美CMGs的行醫屬性簡單分兩大類。 一類是主走臨床路線的臨床實踐型,一類是臨床教學科研混合型。
臨床實踐型:在缺乏可靠數據的前提下,我個人估計在美CMGs的絕大多數是以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為主的。 他們行醫的場所主要在個體診所,聯合診所,醫生集團和社區醫院。 他們隻負責診治病人,收入來源是從醫保機構和病人那裏取得的診療收入。 取決於他們具體的雇傭形式(自營或者受雇),他們的收入可以是直接來自於醫保機構和病人,也可以是醫生集團或醫院支付的相對固定薪水。 但無論是收費收入還是工資收入,他們的收入高低都是直接和對病人服務的量和時間成正比的。 尤其是那些自營診所者,他們是醫生,也同時是公司經營者(每個獨立診所就是一個小公司),診所不開門,不服務病人他們就沒收入,甚至是負收入(因為還要支付各種場地,設備和員工費用)。
臨床教學科研混合型: 這類的在美CMGs比例要比前一類小很多。 行醫的場所為多為美國醫學院附屬醫學中心和教學醫院。 他們除了從事臨床工作之外,也會花相當一部分的時間用在教學和/或科研上。 他們的收入一般是和醫學院談判商定而來的所謂全部工資(Total Negotiated Salary)。 決定工資多少的因素主要包括臨床收入,科研經費,學校撥款(購買用於教學時間和行政管理時間),社會捐贈等。 這些醫生一般也會根據資曆和科研成就而享有所屬醫學院授予的學術職稱,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 他們一般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收入相對穩定,享受醫學院其他員工同樣或更優厚的福利待遇,如帶薪假期,退休金,各類保險等。他們對自己的時間支配自由度比起臨床實踐型的醫生要高很多。 這裏要指出的是美國沒有類似中國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的頭銜。 住院醫後正式擔當臨床任務的都被稱為主治醫 (Attending Physician)。
從現有數據信息來看,被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誌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列為美國醫院前五名的梅奧診所(醫學中心),麻省總醫院,霍普金斯醫學中心,克利夫蘭診所(醫學中心),UCLA醫學中心都有優秀CMGs的身影。 他們中的佼佼者已經成為正教授,是所在臨床科室的領導者和科研的主導者。
在美華人醫生組織:
在美CMGs雖然數目不是很大,但圍繞著不同的地理區域,專業和其他共同興趣而組成的華人醫生組織(一般也包括CMG之外的其他華人醫生)卻不少。 這些組織中有成立較早的美國華人醫師會(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Physicians (ACAP)), 北美中華醫學會 (American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CMA));有近兩年才成立,但發展迅速的美國華人執業醫師協會(Society of Chinese American Physician Entrepreneurs (SCAPE)); 除此之外,還有美中醫學交流協會(American Chinese Medical Exchange Society (ACMES)),加州華人醫生學會(Chines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CAMAC)),明尼蘇達華人醫生協會(Association of Minnesota Chinese Physicians (AMCP)), 北美華人醫生聯盟(Alliance of North American Chinese Physicians (ANACP))等。 在專業方麵,有全美華人病理協會(The Chinese American Pathologists Association),美國華裔心髒協會(The Chines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等。
在美CMGs的優勢:
很多國人心中有個誤區,認為如果尋求和美國醫療界合作或者到美國醫生那裏就診,就應該找那些所謂的純老美(金發碧眼者)。 在國內舉辦的各種國際醫學會議,也一定要請幾個洋麵孔上台似乎才夠檔次。這無疑是個大錯誤。 相比他們同年資的純老美同事,這些CMGs總體上要更優秀一些:
在臨床能力上,在美行醫CMGs大多是中國醫學院校畢業的優秀生,很多在國內已經做過醫生。 他們在美國通過了和美國醫學院校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考試後,又和美國醫學院畢業生同樣的經過住院醫訓練,以同等的標準取得行醫執照和專科證書。而且他們對中國病人獨特的生理,病理和心理更熟悉,診療起來更注重個性化。
在科研教學方麵,這大約六千名在美行醫CMGs中,大約37%同時具有Ph.D(哲學博士/科學博士)學位。 也就是美國醫生群體中鳳毛麟角的雙博士。他們不但醫術高超,更有著嚴謹的科研訓練。 這裏要稍微解釋一下,對美國而言,隻要是在美國取得了行醫執照,就表示你的臨床醫學知識等同於美國的醫學博士(Medical Doctor), 而不論你原來畢業的外國醫學院校授予你的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學位。
在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和合作方麵,這些CMGs的語言,文化和背景優勢更是得天獨厚。 無論是大會演講討論,課堂授課,還是直接麵對中國患者進行診療活動,不需翻譯,不需解釋,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是這些在美行醫CMGs身上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和一片為祖國,為同胞服務的赤誠之心。
在美CMGs是促進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合作的主要力量:
目前正在積極或有很強興趣參與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合作的主要是那些畢業於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CMGs,尤其是那些臨床教學科研型的。 他們一般都是九十年代在美國開始行醫。 二十多年後,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有所成就,家庭經濟基礎也夯實了。 現在到了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孩子長大離家。這使得他們心有餘,力也足。 另外他們求學期間曾經的很多同學和校友們在國內醫療界扮演著重要角色,和他們已經建立了密切的聯係。
毋庸置疑,在這些醫生中,每個人的出發點和目標並不盡相同。 有的在意經濟利益,有的注重名義聲譽,有的向往國內醫改大舞台,希望能一展身手,做一番事業;更多的是感受到國內醫療領域某一方麵的不足和病人的傷痛,而願意伸出援手。
中國有巨大的醫療服務市場。美國有著先進的診療手段和醫學科技。在美行醫的CMGs必將在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合作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隻要這些CMGs遵紀守法,認認真真地用自己的醫學能力和聰明才智,在中美醫療服務交流合作領域誠心做事,那麽無論他們從事的是跨境醫療,遠程醫療,回國行醫 (短期或長期),還是學術交流,醫學生/醫生培訓教育等,都是值得讚揚, 鼓勵和感謝的。 他們需要的國內提供的政策,通道,平台,和扶持。
作者:鄧喬健 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美國辦事處主任,菩提醫療首席保險顧問
注:本文數據主要是根據北醫學長張頤先生精心打造十年的physician.cmgforum.net 數據庫整理計算而來的。 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胡宗元學長和李京紅教授的寶貴建議和指正;年輕的同事錢慎與認真協助收集和分析數據,製作圖表, 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