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聆聽劉荒田現場演講:文學與日常生活 (組圖)

(2014-12-07 10:33:36) 下一個

劉荒田,原名劉毓華,1948年生於廣東台山,早年下過鄉,任過教,1980年移民美國,在舊金山生活了二十七年。創作起於詩歌,成名於散文,是美國華文文壇公認的散文名家,現任舊金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榮譽會長。2011年退休後,回歸故土。已出版21種散文隨筆集,其中《劉荒田美國筆記》獲2009年首屆“中山杯”全球華僑文學獎“最佳散文獎”;《一起老去是如此美妙》獲2012年當代華文愛情散文第一名;散文《歲月多情》獲世界華人雜誌“2013年度優秀作品獎”;書評《廣闊·睿智·深情》或廣東省佛 山市“2013年最佳評論獎”。

(加州牛仔與劉荒田老師現場合影)

2014年12月6日,我有幸參加了舊金山灣區Foster City圖書館舉辦的“劉荒田:“《文學與日常生活》演講會 ”,與舊金山眾多華文媒體,一起聆聽了劉老的現場演講。劉老一生以華文創作,善於觀察揣摩,以深切的人生體驗,向中外讀者傳達了一代移民的生存滄桑。

(演講會現場)

與劉老在演講中提到的一樣,日常生活處處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小到一朵落花(比如《落花的坐姿》) ,他也能從中悟出人生哲理:“死亡可以是毫不打折扣的美麗。最後的莊嚴,最動人的風度,靜靜地展現在門口。花瓣就這般坐著,直到變黃,變黑,變成泥土。自然所賦予它的最後季節,沒有悲哀,隻有神聖 。”在《後院風景》提到的“虞美人”,他會聯想到花名的本尊——虞姬,並試圖向洋鄰居解釋這段淒美的故事,所得結尾隻是一句“這麽複雜啊!不就是一種野花嗎”,其中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可見一斑。大 到人生,更是有詩有情有風雨。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陳瑞琳,對劉老不吝讚賞之辭:“其機智,不讓於林語堂;其風趣,不讓於周作人;其諷刺與自嘲,頗得魯迅遺韻;其嫻雅,有梁實秋之風。”這大概是對一 個散文家最大的讚譽了。

“見微知著”我以為是劉老的創作個性,也是他作為一代散文大家異於常人的地方,讀他的很多文章都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而貫穿劉老創作始終的,卻是濃濃的鄉愁,誠如他常說的一句話“我是在漢字裏安身立命的人,最終還是要回到漢字的國度去,一如落葉歸於泥土”。2011年,他選擇回到廣東佛山,為那句話做了最好的注解。

(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紅杉林•美州華人文藝”總編輯 呂紅)

(矽穀女性聯盟 會長葛平)

(美國暢銷幽默作家,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屆會長 吳玲瑤)

 

(加州牛仔與此次演講會組織人張建博士合影)

 

查看“加州牛仔”全部文章

可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賬號:Jiazhouniuzai

或關注本人微信私人賬號:a552835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