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in Paris》第一季算是很成功的一部電視連續劇,雖然批評不少,觀眾喜聞樂見,輕鬆快捷的喜劇片在疫情期間當然受歡迎。第二季保持了該劇華麗服飾及帥哥美女的特色,但是故事情節淪落俗套,可欣賞度遠遜前一季,若不是巴黎美景的烘托,頗令人失望。
對於這類輕喜劇肥皂劇,觀眾不指望有heartfelt的觸動,其實也有可能拍成一部感人的故事片,比如很早以前的《An American in Paris》和《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異鄉生活本可以抒情催淚,但這不是本劇作者的目的,搞笑和文化差異才是劇情發展的主線。
第二季試圖加入新元素,給觀眾新鮮感,甚至不惜遠赴蔚藍海岸的St. Tropez,收效甚微。巴黎美景方麵,第二季裏有老佛爺樓頂的Roof top café,盧浮宮金字塔旁的Café Marly,塞納河上的遊船夜景,藝術橋上的藝人演唱,凡爾賽鏡廳的時裝秀,這些都是遊人去巴黎必先打卡的地方,讓人看著有親切感,多多益善。可惜故事情節不給力,減弱了美景魅力。
除了主演Emily和Mindy,大部分演員是法國人,演Sylvie的淑女據說和前總統奧朗德談得來,實力相當不錯,英語說的驚人的好。早年在巴黎聽法國人說英語真的好痛苦,和香港人說普通話有一比。應該說是美國文化輸出的影響,或是法國改革開放的結果。法國大革命曾經給全世界帶來影響,如今美國文化似乎要同化法國,你看巴黎街頭有多少麥當勞、星巴克。
第二季裏Emily上課學法語的情節不僅逗樂,對本博來說還真是煥起往日的回憶。不知道為什麽沒有巴黎地鐵的鏡頭,似乎帥哥美女們不屑與普通百姓一起擠公交。Netflix多年來拍的片子都屬於這類fantacy的故事,脫離生活現實,愚弄觀眾。而很多人也願意被愚弄。
三角戀愛的故事是本劇第二季的敗筆,原本三觀很正的Emily清純形象大打折扣,一貫大方可愛的Camille突然變成了小肚雞腸,大廚Gabriel也似乎迷失了自我,看不出誰是他的真愛。這可不像一個法國人啊。
和第一季相比,這回沒有那麽多cliché,誇張的隻有夏天沒空調、辦公室吸煙、桑拿浴赤誠相見等情節。沒有在法國工作的經曆,所以對Emily的職場故事不敢妄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