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雞死一雞鳴:寫在油價跌破$70之後,續完 (ZT)轉自<maturedpeach>

(2014-12-02 04:52:35) 下一個
石油定價權的易手意味著幾個很明顯的行業會發生變動,而行業的變動又會引發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起伏。作為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價格的波動完全影響到世上幾乎任何一種商品。而油價大規模下跌所引發行業劇震的威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大而化之,可以說全球經濟整體洗牌不為過。想分析油價變動帶來的變化,最基礎的一點是一個經濟學裏的定義:ELASTICITY(彈性)。

彈性的定義很簡單,指的是一個變量相對於另一個變量發生的一定比例的改變的屬性。在經濟學裏,一般指的是消費者或者生產者對於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

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叫做需求的價格彈性,例如大米打八折促銷,買的人就多,市場需求提高了。

從生產者角度出發,叫做供給的價格彈性,例如大米一直打八折,生產不劃算,市場供應減少了。

而規模彈性(Elasticities of scale)基本上涉及了一切跟經濟生產相關的活動,指的是當投入發生一定百分比的變化,產出會相應的改變多少百分比。舉例來說,養殖扇貝擴大養殖水域麵積百分之多少,那麽產出能相應增加百分之多少(嗬嗬)……

一說油價,首先聯想到的第一個東西肯定是汽車。而汽車銷量跟油價是成反比的,高油價下汽車行業的下場在2008年已經血淋淋的展示在世人麵前,北美三大汽車生產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中,隻有福特幸免於難,通用還有克萊斯勒破產重組。由於利潤嚴重依賴於高油耗產品suv以及皮卡,2005-2008年高企的油價完全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觀(需求的價格彈性),導致低油耗的日本歐洲車大行其道,反而是北美三大巨頭步履維艱。

高大寬敞的美國油老虎對上矮小緊湊的日本節能經濟車,油耗是消費者做出選擇的重要依據。但如果說油耗的差別隨著油價的降低可以到了被無視的程度呢?當購買價格以及運營成本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恐怕舒適性會取代經濟性,成為首選的參考。要知道美國油老虎雖然在油耗上惡名昭彰,但是其在舒適安全性上也是有口皆碑的,畢竟這三巨頭也有過好日子。

現在隨著經濟大環境的變化石油價格走低,油價的大幅下降指日可待,北美汽車工業的春天來到了,個人的投資機會也就出現了。不光是三大車廠本身,上遊的零配件生產商以及下遊的銷售甚至保險行業都能從中獲益,其股票也有參考研究價值。

說完了消費品說流通行業。盡管在航空業中,燃油所占成本在20%-25%左右,但這行業麵對的反恐等麻煩也不少,就不多說了。不過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行業應該能受益非淺,連普通消費者都能從低油價中獲益,沒理由整天路上跑運輸的物流行業占不到便宜。

同流通消費領域比,生產領域才是獲益最多的。畢竟要打石油價格戰,產能是前提。而石油生產設備商絕對會麵對巨額訂單合不攏嘴。不過從投資角度看,能源行業好日子還沒過去幾年,股價比較高,不如苦哈哈熬著的汽車股票潛力大。

說完了直接相關行業,間接的就不多說了,總的來講,作為現代工業血液的石油降價,整體經濟出現三高的可能性就比較低,更可能走高。

至於國家層麵,能源問題解決後為大規模機器人技術提供了運營成本上的可能性。個人挑水的效率跟城市係統供水的效率根本沒有可比性,而大型工業化生產中機器人的批量使用,也不是靠低價勞動力打人海戰術能彌補得了的。當年北京修十三陵水庫,全體市民自發去義務勞動,現在恐怕隻要幾個工程隊就能搞定了,這就是機械化技術的威力。

一雞死一雞鳴,有興高采烈的就肯定有垂頭喪氣的。別的不說,索馬裏以及馬六甲的海盜估計沒幾天好日子過了。當石油主產地從中東轉移至北美或者中國,海運行業的大洗牌也是必然的。北美發船去日本或者歐洲一路通暢,想搶劫估計都找不到地方埋伏。而中東估計主要的出口地會麵向歐洲,畢竟中國的頁岩油儲量也靠前,而歐洲離得近點。

石油定價權如果被美國搶走,除了海灣國家,估計最難受的就是新加坡了……作為石油精煉大戶的新加坡卡在中東生產地區與世界消費大戶東亞三國之間,這位置不是一般的得天獨厚。但是同樣,世界能源格局的巨變很可能將直接導致這條黃金航路無人問津,因為美國以及中國都可能成為石油出口大國……真這樣的話,新加坡的經濟基本上算是完蛋了。

對中國來說,現階段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趕緊引進技術開挖。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固然重要,但是魚跟漁的區別更大。既然美國現有的技術已經成熟到可以挑戰OPEC的石油定價權,買回來技術在國內開挖應該不成問題。搭順風車借著石油行業的升級換代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進而整合調整整體經濟的效率才是重中之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