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富利德 利希特瓦爾克
(2005-12-29 07:45:31)
下一個
也談 阿爾富利德 利希特瓦爾克 前段時間看到有關美術雜誌和書中介紹德國的美術教育. 並有關於阿爾富利德 利希特瓦爾克的文章. 為能更全麵的介紹德國的美術教育和利希特瓦爾克, 我把自己所作的相關論文譯成中文. 希望能為已往出版物有所補充. 阿爾富利德 利希特瓦爾克 (ALFRED LICHTWARK) 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活躍在漢堡的博物館館長. 他的活動能力不僅大大的超越了一個一般性的博物館館長, 而且在當時的文化舞台具有特殊的價值. 德國印象派代表畫家利伯爾曼 (MAX LIEBERMANN) 在他著名的文章中高度評價利希特瓦爾克為當時的文化所做的貢獻 . 不僅利伯爾曼, 在柏林的美術批評家卡爾 施爾非樂(KARL SCHEFFLER)稱利希特瓦爾克為“民族的教育家“ . 美術史學家WAETYOLDT稱利希特瓦爾克為“德國人民的美術教育家“ . 為他寫第一本傳記的ANNA VON YEROMSKI 稱他為“德國未來的引導者“ . 阿爾富利德 利希特瓦爾克被譽為十九世紀末德國美術教育運動的標誌. 對一個博物館館長來說, 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在今天看來是很難想象的. 在今天的漢堡還可以見到為紀念他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 團體, 街道 和建築物. 利希特瓦爾克的生平利希特瓦爾克生於1852年11月14日在漢堡西部一個小鎮萊特泊羅克(REITBROOK). 他父親是農莊主和磨坊主.他的母親是漢堡人. 他有兩個弟妹和一個年長的同父異母姐姐. 1860年他父親因為為別人擔保不得不賣掉房子和農莊, 全家搬到漢堡居住. 這期間因為他父親不能適應城市生活, 無力撫養一家大小並於1869年病逝, 利希特瓦爾克和弟妹隻能上自由學校. 在最後的冬季學期利希特瓦爾克開始給他的老師代課, 以後更作為學徒和校長助手留了下來. 後來他有相繼在JAKOBI-教會學校, GOTTSCHALKSCHEN 中學做助手. 同時(1878-1880)利希特瓦爾克去旁聽當時漢堡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JUSTUS BRINCKMANN的有關美術史方麵美術史的課, 還在他的幫助下獲得在萊比錫大學美術史專業學習的機會. 利希特瓦爾克在柏林做圖書管理員同時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後回到漢堡. 1886年以34 歲便被任命為第一任漢堡美術館館長, 直至他1914 逝世為止. 利希特瓦爾克把美術看做是他的責任更甚於是他的工作. 他的工作不單涉及美術館, 他還為私人收藏做谘詢, 撰寫有關美術教育的文章, 大力支持德國的印象派畫家, 為漢堡市政廳的修建提議, 重新發現了浪漫主義畫家PHILIPP OTTO, 重新揭示了中世紀的大師BERTRAM 和FRANK. 他組建了德國美術教師聯合會. 他所涉獵的領域有美術史, 教育, 文化史, 美學等. 利希特瓦爾克在十九世紀末德國美術教育運動中的深遠影響, 使其成為與德國美術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時由於德國美術教育運動是教育改革運動 組成部分之一, 使利希特瓦爾克成為一代表人物. 利希特瓦爾克的重要文獻 „美術在學校裏“ 1887年3月利希特瓦爾克第一次作為美術館館長做了題為“ 美術在學校裏“的講演. 他批評當時的學校, “我們的學校成了理智的學校“, 特別指出課堂材料沒有消化, 而隻是機械的學, 使人忘記要求對兒童記憶力和主動性培養. 利希特瓦爾克從中看到美術教育的重要. 後來更在1903年魏瑪的美術教育大會上指出, 在當時的德國缺少美育, 人自身外表的文明, 及對自己本身的自信. 他批評當時德國人的衣著舉止中的不文明, 不“美“的地方. 認為其時通過建立美術學院, 工藝美術學校, 博物館, 為創造“美“作出了努力, 但是確沒有去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如何享受美. 由此也影響了國民經濟, 導致產品的粗製濫造. 利希特瓦爾克認為對美術作品不僅有曆史背景的了解, 更要去親身觀賞, 更重要是引導兒童及青年一代去認識現代美術, 使他們“生活在他們的時代, 不要讓對過去的想法而減少對目前的.“ „美術館的任務“ 因此博物館起著重要的作用. 利希特瓦爾克希望博物館不是簡單的建在那, 等候人們的到來, 而是公眾設施,要 參與“對我們人民美術的教育“ . 他開始在每個星期日開設講座, 講述美術作品. 參加者有400多人. 其中有後來在德國美術教育運動中同樣重要作用的 CARL GOETZE. 利希特瓦爾克希主張:“我們不僅要有美術史的知識, 還要有美術哲學, 美學的知識, ......我們不僅要談論這些(美術作品), 還要麵對這些(美術作品)去談論....“ 他的這個觀點體現在他為漢堡美術館購買了大量美術作品, 這個觀點使漢堡美術館及大的豐富了收藏. 同時, 利希特瓦爾克很重視邀請學校來博物館參觀. 除了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和創造, 還需有從事教育的技巧, 從而引導兒童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興趣,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看美術作品. „德國的未來“ 1901年利希特瓦爾克在德累斯頓第一屆美術教育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題為“德國的未來“的演講. 在其中體現了他的理想教育. 他把德國未來的發展看做是他的任務. 他說:“ 為了我們民族的發展, 我們必須從教育上要求, 讓她喚醒我們的文學藝術在個各領域的熱情. 其中有一種不可估量的, 把所有的人民團結在一起的力量.“ 利希特瓦爾克稱這種通過藝術的文化教育為美的藝術, 也是“眼睛的教育“. 這個形式的教育在利希特瓦爾克被描繪為個過程, 讓人建立其自身作為文化整體一成員的概念, 並在其中讓他信任自己所屬文化的藝術. 這個藝術性的藝術教育,論起意義不僅僅是對單個藝術作品的認識, 而且是“個性培養的入口“. 因此這種教育也是通過藝術享受對建立民族個性“自身的自信“的教育. 利希特瓦爾克和美術教育運動及其影響美術教育運動作為19世紀末, 20世紀初德國教育改革運動 的組成部分對其後的德國教育起了深遠影響. 利希特瓦爾克成為美術教育運動的一個標誌. 通過他的努力使人們開始重視對藝術品的感受, 重視圖畫課的意義. 對利希特瓦爾克的研究則是德國美術教育研究不可逾越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