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過世界上很多地方,但都不是去旅遊,是為生計奔。旅遊完全不是我的菜,我一直錯誤地以為: 旅遊就是勞神還費力地從自己住厭了的地方到別人住厭煩了的地方去到此一遊,去花錢錢,去讚助不需要你讚助的人,旅遊完全是在浪費人生。哈哈。
據說厲害了的那個國專門設了旅遊衙門,官員一堆一堆的為人民服著務,讓全體人民感覺特別的溫暖和幸福。可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好像沒有這個部門, 聽說納稅人的錢,是不敢用來供養這些沒用的,專門想方設法套老百姓本來就不多的錢錢的主。改革開放後,國人走出國門,去旅遊,這是好事!
俺虛心的請教過一位去過世界上N多地方打卡,剛從以色列旅遊了回來的一位大姐姐:
”到以色列旅遊了有啥體會?”
”喔,去看了海,可是人家說這海是死的!死海有啥看頭? 還去看了一堵破牆,安檢還特別嚴,比我們的天安門的保安嚇人,導遊事先還打了招呼,不得亂動,被保安摁倒在地,大熱天的,不是好玩的。喔,還去看了一個有金色房頂的廟子,進去一看,人家不燒香,不拜佛,沒有和尚收錢,還沒有LV包包賣,啥都沒有買,天氣熱得要命,我們累得半死。“
我問她“你去參觀了列祖之墓(The Bomb of the Patriarchs)嗎?那破牆叫哭牆(Wailing Wall) 你聽說過嗎? 去看了戈蘭高地 (Merom Golan)嗎?去參觀了苦路 (Via Dolorosa)嗎?”
”我也不曉得,反正跟到導遊走 。。。"
我咕咚。。。。
不好意思,俺也被人家連推帶拉地整去糊裏糊塗旅遊過。既然“旅遊"了, 俺就得說點觀感免得把大家也整得”咕咚“一聲。
百慕大,一個英國位於北美的自治海外領地,雖然有各種關於魔鬼三角的傳說,但傳說隻是傳說,其實據說這裏是一個有錢人的避稅天堂和沒有錢的人的旅遊勝地,她具有獨特的粉紅色沙灘,瞬間就可以讓你不知道“今夕是何年“的鍾乳石地下岩洞,和藹可親的島民,鮮花盛開的村莊,清潔的街道和美麗的城市。
作為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有人說這裏是著名的“合理”避稅地),經常可以看到當地人西裝革履的行走於街頭,加上其繁榮的旅遊業,當地的消費及物價水平也水漲船高。一瓶礦泉水$2.5美元,一加侖汽油$9.7美元,愛買就買,不講價。 但總體來說,當地人的生活節奏較慢,街上行人一步三搖,優哉遊哉,生活好像過得非常安逸。 加之這裏一年四季,鮮花盛開,誰說她不是鮮花盛開的村莊,俺跟誰急。
百慕大的文化應當是來自於當年的非洲的奴隸及歐洲殖民者(這裏有各種膚色的居民,白人,黑人,黃人,花人, 嗬嗬),同時又深受著英國殖民文化,及從隔海相望的美國文化所影響。在這裏你既可以看到英國的文化,比如汽車靠左行,熱愛板球等。另一方麵,他們卻又使用美元,看美國的電視,而且百慕大英語與美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發音基本一樣。還碰到幾個可愛的玩板球的小男孩,和我家老二討論為啥美國人說的足球(Football)要用手來打。大有:說你瓜,你就瓜,半夜起來掃院壩的感覺。
百慕大人的衣著和美國及英國都決然不同。在美國或英國,短褲都被認為是極其不正規的著裝,而在百慕大卻被認為是一種正式著裝。由於其熱帶氣候,女士們常常在穿著高跟鞋的同時又套著長襪,男士們常常穿著運動夾克卻又帶著領帶。有點像咱們中國人說的穿西裝,打領帶,戴一頂瓜兒皮帽子,穿一雙千層底的老布鞋。
一般人認為百慕大位於熱帶。其實,百慕大是亞熱帶氣候。受附近流動的灣流強烈影響。百慕大的氣候非常潮濕,在夏季縱然溫度看似適中,但酷熱指數很高。冬季很暖和,1、2月的平均白晝溫度約有20°C(68°F)。有時,強風和暴雨,常使溫度感覺降至冰點以下,但實際溫度很少降至10°C(50°F)以下。暴雨是百慕大淡水的唯一來源,靠從屋頂和屋簷下雨臨時形成的小水溝收集,然後儲進貯水池。每戶居民通常都有至少一個貯水池,水非常金貴,海裏遊了泳,想用淡水衝一下,對不起,你得花點小錢錢。
廢話少說, 看圖識字:
買票登船, 郵輪中部大廳,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豪華有內涵。
船沒開多遠,就開始拍賣“名畫”
悶吃死漲,海吃海喝二天,船到目的地-百慕大。 稱了一下體重,小幅上揚。
出租汽車公司的黃牛。這裏機動車靠左行,全家老小還加上一位不是家人的家人, 不敢造次,決定還是用公共交通工具。
首府兼島上最大的城市 St. George
機動車靠左行,總覺得怪怪的
城市建築
路邊
匯報到此結束。
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 感受一下:
天藍藍
海藍藍
拉起錨開起船
天藍藍
海藍藍
把穩舵撐起帆
就是從西岸到東岸太遠啦,不方便。
博士屯上船,然後回到博士屯。
Crystal Cave絕對應該去看看,要不然,你就一輩子整不懂啥叫“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