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隨筆】聊聊沙葉新的成名作《假如我是真的》

(2011-07-14 01:23:56) 下一個

 



這是一個揭露騙子行騙的話劇。劇中的主人公冒充中央某首長的兒子,利用高幹子弟“特殊身份”在某市招搖撞騙,最後事情敗露被捕入獄。


但是這個劇名“假如我是真的”卻是一個悖論。


我們知道,騙子之所以是騙子就是因為是騙子(即假的)。但“假如我是真的”,那不就不是騙子了嗎?但這話本身又是在否定自身(不是真的)。所以說劇名是一個悖論,這個邏輯不知道各位看明白了沒有?


我寫這個帖子的時候,還特地穀歌搜索了這個劇名,發現原來沙葉新劇作的原名是《騙子》,後來是名導演黃佐臨建議,才改成現在這個名字。中心要點是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一種不良現象,即某些高幹子女,利用其父母的地位為自己謀取私利。不過,新名字確實很吸引人的眼球。沙葉新既然接受黃老的建議改了劇名,這說明他跟黃老一個樣,邏輯思維比較勉強吧,但或許也和他們的閱曆有關。


重點是在這裏。沙葉新的這個劇名之所以能夠忽悠人,就是因為在毛澤東時代,社會上的騙子是不多的,那時的中國人都比較醇厚。現在的中國人可精明了,對騙子們不用開口都能夠認出來的。就說筆者這幾十年在國外混,看到的騙子們也不少,從 Charles Keating、Michael Milken 到 Bernard Madoff 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騙子們。其實總結起來,所有這些騙子們不都就是一個字“騙”嗎?!所以還是那句話, 騙子之所以是騙子就因為是騙子,因而不存在“假如我是真的”這話的。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老舍的名作《西望長安》問世,華夏大地社會上的騙子幾乎就此絕跡。但沙葉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出爐,中國大陸社會上的騙子卻是“前赴後繼”、“日新月異”,且“層出不窮”。


兩個作品、兩個時代的風貌,立分高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ouli 回複 悄悄話 《假如我是真的》好像是70年代末的, 當時是被禁的。

這與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大同小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