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姓“社”姓“資”話今昔

(2005-10-02 02:15:07) 下一個


(一) 前言

     上一個世紀的 "世紀之爭" 是人類要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之鬥爭。 這一鬥爭造成了從二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為止的整整七十多年的 "社會主義陣營" 和 "資本主義陣營" 的大對峙。 兩大陣營的對峙最終是以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 "華沙集團國" 的解散和前蘇聯的解體而告終。 社會主義陣營的 "大崩盤" 看似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和資本主義的勝利,但如果就此認為人類從此不再走社會主義道路,那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這個失敗隻是人類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小的插曲。


(二) 社會主義運動的 "黃金時代" 和 "錯失良機"

     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所謂的 "社會主義國家" 的 "黃金時代"。 在那個年代裏,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高唱著 "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 的頌歌。 人民對國家前景充滿信心,意氣風發。 筆者記得在文革前夕以及在文革初期去看革命電影,在故事片的前麵經常放一部動畫片。 那畫麵上是一連串的地雷用一根導火索連接著,而在最末端的地雷上坐著的是 "美帝國主義"。 燃燒的導火索引爆著一顆接著一顆的地雷,一直指向資本主義國家的大本營--美國。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裏,一個接著一個亞非國家宣布獨立,而這些國家的大都數都選擇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但是好景不長,首先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中蘇爭論和分道揚鑣。 隨後又出現美蘇軍備競賽,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崩盤。回顧起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崩離析有著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那個時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們,自詡代表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思想,在長達六,七十年的執政時期,頑固的堅持陳舊過時的教條和理論,不求改革和革新,幾十年如一日,又美其名曰 "堅持馬列主義的原則和理論"。 在這期間,雖然也出現過一個叫赫魯曉夫的人物。 赫魯曉夫是同時看到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弊病和優越性的,因而他提出共產(社會)主義就是 "土豆燒牛肉" 的理論,目的是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他想要改革社會主義製度,曾經跑到美國,跟頑固的反共的尼克鬆 (時任美國副總統) 開展過一場聞名於世的 "廚房辯論",爭論是社會主義製度還是資本主義製度更能夠快速促進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很可惜,赫魯曉夫的改革是短命的。 他的思想受到了包括中國和前蘇聯在內的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的批判,他本人也因為種種改革失敗,被批為修正主義,黔然下台。他的短命其實也預告了上個世紀的那場 "社會主義運動" 行將失敗。


(三)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 "借魂還陽" 和 "東山再起"

     就在社會主義國家不求改革,固步自封的同時,代表 "陳舊沒落" 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和西北歐的一些國家,在經曆了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後,痛定思痛,以西方的開明的政治經濟學家為主導,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一係列的重大改革和改良。資本主義特有的 "通貨膨脹" 和 "蕭條" 的周期性破壞,在這些改革改良後,逐步得到控製。 這些改革和改良建立了包括社會福利製度等在內的一係列新製度。縱觀這些改革和改良,最重要的就是引進了社會主義的思想和製度。 正因為這些改革和改良,西方社會逐步建立起一個穩定的 "中產階級" 階層。 雖說貧福差別沒有很明顯縮小,但窮人的生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這就促進了社會的相對穩定。 在這期間,有兩位傑出的美國總統很值得一提。 他們是同是民主黨人的羅斯福總統和約翰森總統 (對了,後者就是那位在越戰中屢戰屢輸的總統)。在經曆過三十年代的 "大蕭條" 後,在羅斯福總統的帶領下,美國建立起社會救濟金和保險金製度,以及最低工資限製的立法。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的 "黃金時期" 是在約翰森總統的任內。 約翰森大力推廣 "大社會福利計劃" 和 "平權法",這對美國社會的進步和穩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些改革改良的步驟和措施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物。 在經曆了這些改革改良以後,西方各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一日千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正是因為西方各國的經濟實力大提升,促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戰勝了以前蘇聯為首的 "墨守陳規" 的社會主義國家。

     客觀的說,這不是 "資本主義" 戰勝 "社會主義"。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資本主義" 在溶入了 "社會主義" 的思想和製度以後,才打敗了所謂的 "社會主義" 國家。因為嚴格的說,經過改革改良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資本主義國家了。是社會主義的思想和製度賦予他們新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而那些所謂的 "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是強製性的專政國家,實行的製度頂多隻能算是 "國家資本主義"。 不健忘的人們應當還記得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國進行的企業 "利改稅" 的改革。在改革以前,企業的利潤是全部要上繳的,因為國家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大老板。 所謂的全民所有製其實是一句空話,就象是你可以擁有太陽一樣,你能夠真正擁有太陽嗎?


(四) 中國的 "曆史機遇" 和 "一國兩製"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末期,以鄧小平為領袖的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製度如果不進行改革最終將被資本主義所取代的這一潛在危險。 鄧小平於是毅然決然啟動了以建立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為目標的政治經濟改革。這一改革的重點是在經濟上實行 "市場經濟",而其本質就是引進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引進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五年一個台階,十年一個飛躍,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中是極為罕見。

     中國的以社會主義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 "一國兩製 "。從目前效果來看無疑是成功的。 其實何止中國,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在實行的國家製度上,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將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混為一體,形成一種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麵。 因此,無論是過去,現在,或者將來,任何關於姓 "社",姓 "資" 的爭論都變得毫無意義。 因為在注重經濟發展,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今天,任何一種單一的製度都不可能完成這一曆史使命,兩種製度的混和是必然的選擇。

     也因為如此,盡管社會主義的理想遭受過重大挫折,但是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製度並沒有因此失敗。 它們現在正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並且具有逐漸壯大的趨勢 (見後述)。


(五) 破除對過去的 "社會主義" 的思迷和重算文革的 "曆史舊帳"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一些人的口裏津津樂道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國,其實不算是社會主義國家。 充其量,那時的中國實行的隻能是 "國家資本主義製度"。 所謂全民所有製實質是國家所有。除了國家是 "大老板",控製著生產資料外 (見前述),人們應當還記得當年學習 "社會政治經濟學" 時,書本上提到國家對社會財富的分配原則是 "按勞分配" 和 "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等。這是延續資本主義製度的分配原則  (當年我們學習的政治經濟學教課書上也承認這一點)。因此,在那個時代,國家控製了生產資料,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實行資本主義的 "按勞分配" 和 "多勞多得",這不是國家資本主義又是什麽呢? 也難怪,筆者記得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人大修改憲法時,將中國的國家製度定義 "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在這裏筆者想插入一些題外話。 有關文革的起因,筆者曾讀過不少論述,但是鮮少有人提到 "先進的上層建築" 與 "落後的經濟基礎" 的衝突。 如前所述,文革前不管是城市或是廣大農村,中國的經濟基礎的現實就是在分配製度上實行 "按勞分配"。 而按勞分配是 "非社會主義" 的,是資本主義分配製度的延續。 文革前,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對全國人民進行過一係列的思想教育運動,如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和文革前夕開展過的 "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 等。 這些超前的教育使得很多民眾的思想趨前和激進,向往共產主義。 這就造成了所謂的 "先進" 的上層建築與 "滯後" 的經濟基礎間的矛盾。 筆者認為這一矛盾的存在和激化是導致文化大革命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旁證,在文革初期由激進人士成立的所謂 "巴黎公社" 之類的等打著共產主義旗號的社會組織比比皆是。 上層建築落後於經濟基礎會爆發社會革命,同樣的,如果上層建築超前於經濟基礎同樣也會引發衝突。 以文革為例,"先進" 的上層建築與 "滯後" 的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一旦形成就象是一堆乾材,一經點燃就在全國範圍內熊熊燃燒起來。 這是毛澤東主席沒有預料到的。


(六)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從 "你死我活" 到 "相互製衡"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麵的產生是曆史的選擇。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是必然的結果。 且不說上個世紀兩大陣營對峙時的劍拔弩張,第三次世界大戰幾乎 "一觸即發" 的局麵。 即使在今天,資本主義為主體的國家裏,仍有不少頑固保守的資本主義私有製的衛道士們在采取各種手段要將社會主義的根苗鏟除幹淨。 而在社會主義製度為主體的國家裏,也有眾多的自詡正統的馬列主義的傳人要將資本主義的萌芽趕盡殺絕。

     但是,問題是人類已經實驗過在一個國家裏實行單一的資本主義製度或者社會主義製度了,實驗的結果證明任何單一的一種製度都是不可行的。 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實行的是單一的資本主義製度,其結果是民不聊生,貧福差距巨大,經濟惡性循環,社會動蕩不安,革命運動四起。一些國家由此轉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也有的成為無政府的散漫狀態,另外一些國家則轉成軍事獨裁,甚至出現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而在二十世紀中葉的社會主義運動中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終因為缺乏前進的動力也是以失敗告終 (見前述)。

     因此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新潮流是利用資本主義的 "精髓" 即資本的自由競爭思想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利用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群體共生,共同富裕等思想來製衡資本的擴展。國家發展的模式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合二為一" 的混和體製。實際上,當今世界各國的社會體製都是這種 "合二為一" 的混合體製,所不同的是,每個國家在生產領域裏 "私有的" 資本與 "公有的" 資本所占的比率不同,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社會主義的全民共享的程度不同。

     在新的世紀裏,一個國家的 "長治久安" 和 "國泰民安" 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 "相互製衡" 中找到一個 "平衡點"。 如果對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放任自流,那就會造成社會的貧福差距加大,造成社會動蕩不安。 而如果過度的運用社會主義製度去限製資本的自由競爭,則其結果就是社會經濟發展 "死氣沉沉",最終結果是全體民眾的貧困。

     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是在 "自由競爭" 和 "群體共生" 中,找到這個平衡點。也即在放任資本競爭和分享社會財富上 (這裏專指稅收的杠杆作用),找到這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社會生產力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群體的利益也得到足夠的保護。 但是真正做到這兩點,恐怕是十分困難的。


(七)  (中國的) 社會主義道路 "方興未艾" 與 "任重道遠"

     當然,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某些方麵有失誤和挫折,也出現一些副作用,比如貧福差距,城鄉差距,貪汙腐敗和環境汙染等。 但在大格局上,中國的改革開發絕對是正確,成功的和有益於絕大多數的人民利益的。 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起點比較低,在這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政府在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中稍稍的向 "資本" 傾斜,對資本主義的 "自由競爭" 放任的多了一點,對社會主義的 "群體共生" 關注的少了一點。 特別是由此而產生的民眾對 "征地" 的抗爭就是一個證明。 但是,筆者相信這也是政府的不得已而為之。 用一句文革中被批判的劉少奇的話語來說,那就是 "剝削有功論"。 畢竟,資本的引進,資本的自由競爭會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增加社會財富的積累,也會惠及百姓生活的提高。

     因此這二十多年來,在引進資本的同時,國家為了吸引外資,對勞工階層的福利,醫療和工資保護,以及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等,都是做得不夠的。 但是,筆者相信再過一,二十年,當中國的經濟又進行了一次大的飛躍以後,中國的世界製造業的中心地位得到穩固以後,政府當局是會將這些議題擺到議事日程上來處理的。

     畢竟,資本 "自由競爭" 的致命缺陷仍舊是盲目性,短視性,同時也可以是破壞性的。社會主義的群體共生對其進行製約將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麽,社會主義對其進行製約主要是在哪些方麵呢?筆者在這裏借鑒在西方國家實行的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製度,提出一下幾個方麵供大家參考。

     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向民眾和企業征收所得稅以及個人消費稅,財產稅,公共設施的使用稅收等等。 這樣一來,賺的錢越多,消費越高的民眾繳付的稅也就越多。而收繳來的稅款將用於社會建設,包括全民普及教育,社會保險金製度,國家醫療保險製度 (主要是歐洲的國家執行,不含美國),以及公路鐵路的交通幹線的修建等。 征稅,在實際上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比起 "按勞分配" 來,更具社會主義色彩。

     在生產資料的控製上,西方國家是做得很不夠的。 特別是美國,國家對土地,森林資源和石油煤炭的管理和控製也遠遠不夠。 這幾年,布什當局在清潔水源和清潔空氣的立法和管理方麵有倒退的嫌疑。 這裏筆者要著重提出,清潔的水源和空氣是重要的生活資源,容不得幾家工廠為了單獨資本的利益回報而將其汙染。 清潔的水和空氣是社會全體人民所共有,因此一定要立法保護,這也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製約和限製的一個重要方麵。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