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65)
2018 (89)
2019 (99)
2022 (1)
年輕時讀過不少小說,回想一下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多。有一本小說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那是念大一時的一個閑散的星期六下午,我找了個理由沒回家,卻在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翻出了一本小說《戰爭風雲》。先是被它的封麵吸引,作者還是普利策獲獎者。沒來得及回宿舍便在三樓的男孩房間裏蹲著翻看起來,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我都還記得那天從窗戶透射進來的秋日午後的陽光。
可能是更多地傳承了我母親這邊的基因,滿懷理想主義熱忱的我在高中報名參加了空軍招飛,可惜體檢沒通過。之後還很認真地考慮去陸軍學校,害得親戚們上門旁敲側擊做勸導工作。所以那書中主人公的早期報名進海軍學校的經曆讀起來特別親切也很有共鳴。最後我甚至茫然起來,我是不是該退學重新來一遍啊!?
過了一兩年(哦對了,我沒退成學~ ),得知那本書作者赫爾曼.沃克來中國訪問,上海是其中的一站。我趕緊寫了封信給他,信中問了些現在看來很稚嫩的問題,寄給了上海作家協會請他們轉交。兩個星期後學生會通知我收到了一個大信封的郵件,信中說該作家已經離開上海,未能轉交,並把原信退了回來了。那封未開封的信就一直靜靜地躺在我的櫃子裏。
兩年之後,我遇見了琳,那時她還是個青澀的在校生。五月的春光下,她像是湖邊的一株柳樹,搖曳生姿。隨著我相機快門的哢嚓一聲,那個瞬間就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了。她居然也讀過那本《戰爭風雲》,彼此間多了許多話題。聊起那書中的人物,我說那兩個當兵的兒子華倫和拜倫,我一直糾結不知道哪個更喜歡。她說當然是活著的那個了。唉,我覺得這個思路倒也簡單實在。昨天我又想了想,我應該是更喜歡華倫這個人物 ,拜倫有點散漫。不過當時我們都覺得梅德琳是個好名字,我心裏想哪天有女兒就取這名字中的字。多年以後在美國發現離家不遠有家叫拉梅德琳的法式小餐館,我心髒咯噔一下。女兒參加的法語俱樂部竟然也選在那裏定期活動。噢,拉梅德琳!
又過了大約兩年,我才結束了一段感情不久,正在專心辦留學的手續,決心出國前不再害己害人。可是我卻又碰到了琳,她比以前多了一份成熟和嫵媚。那時我很喜歡一首意大利歌“美麗的西班牙女郎”,歌中有這麽一段:啊每日每夜我願在你身旁,啊我美麗的女郎啊,我要永遠向你歌唱!這也正是我當時的心情。。。接著陸續收到了護照和簽證,走前結婚時間有點短,加上雙方父母都不怎麽讚成,我們就約定等我讀完一年再回來結婚。當時也隻能這樣了。
臨行前的那一晚我和她道別,像臨上前線的士兵,我把一件珍貴的東西交給了她:那封未曾啟封的信,給那本書作者的。這信封裏有我從前的夢想,我說。那晚,橘黃色的路燈下,我們倆在那樹影斑駁的人行道上來來回回走了很久。。。
第二天早晨,我在最後一遍檢查行裝,準備去機場。忽然門鈴響了,嫋嫋婷婷的她出現在我家門口。好一個驚喜!她像是一道霞光,劃破了離家前屋內有些沉悶的空氣。。。在我的臥房我們留了最後一張合影,事後我看到照片發現兩人的眼眶都是濕的。去機場路上也沒機會說啥私密的話,隻是手拉著手,偶爾對視一下。在進入機場海關之前,我得和父母家人道別了,可我已經說不出話了,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出這麽遠的門。我向他們作了個V手勢作為告別。V代表Victory,此行必勝。琳則一路把我送到了機場的邊防檢查,她說她不能再往前走了。就在虹橋機場的那道黃顏色的邊防線上,我拉著她的手注視了她最後一眼,說,等我回來。。。
沒想到那一別就是一輩子。
。。。
在兵營的大門前,
那裏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
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
就像從前,莉莉瑪琳,
就像從前,莉莉瑪琳。
天地間仿佛隻剩下你我
你迷人的雙眼令我猶墜夢中
當夜霧彌漫
我將回到路燈下
就像從前,莉莉瑪琳,
就像從前,莉莉瑪琳。
“莉莉.瑪琳”是那本小說中多次提及的一首第二次大戰時在戰線兩邊士兵中廣為流傳的德語愛情歌的曲名,說的是一個士兵和女友在戰時悲歡離合兩地相思的故事。那時候我隻知道歌名,許多年之後在大洋的這一邊,我終於找到了這首熟悉而又陌生的歌。當時的心情難以言表。。。
“莉莉.瑪琳”
新年快樂!好久沒留意這裏了,沒有一個Happy Ending才會覺得格外感人 :(
謝謝老哥的回複,也讓我受益不淺。祝老哥一切如意!
我說的那個紀錄片,在國會大廈前與德軍將士一起唱的應該就是她,那時的Marlene Dietrich美麗嬌豔,細長眉,肩披狐裘,頭戴了頂黑絲網帽(就因為這頂帽子,老希很不高興,但正在用兵之際,也罷了),我隔壁就住了個正宗二戰後來美國的德國柏林婆子,幾年前我向她問過此曲與Marlene Dietrich的事,她可說上兩天,還有那首,不說政治,內容是為達目的地,以死相拚,真大氣啊.也有英文與中文的,我開了很多年履帶式拖拉機,在駐軍地也上了坦克駕駛倉一回,那種在土坡山林中穿行,永生難忘,我這一生與美食,音樂是最愛,已過70古來稀,看透人生,能與太座在床上早看日出,在晚餐時在椅子上觀日落,孩子們有成,除了美食就是音樂了.很感謝貼上莉莉瑪蓮.
老九,我把Lale Andersen的貼在帖子的最後,希望你喜歡!
有便把那個南斯拉夫電影片名告訴我,謝啦~
喔,好記性!是不是一個黑白片,叫爆炸行動什麽的?
那歌最先是Lyle Andersen一個瑞典女孩唱紅的,Marlene Dietrich是叛逃到美國後唱的,嗓音嘶啞很有特征。待會我就貼出來。今天這網有點毛病。
戈培爾的思維跟文革左派很像,這首歌被他歸類到靡靡之音,不利於軍隊的士氣。戈林就比較大而化之,既然士兵喜歡那就是好歌,所以開了綠燈。謝謝你的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