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是國內清明節。在北京和上海的長輩親戚們回浙江老家掃墓,說起了給先人立紀念銅像的事。剛好月前我在網上找到了那所立三中學的介紹,家裏人讓我趕快傳過去。聽說博客的內容可以轉到微信,因為懶得在手機上敲字,就在這裏編輯一下從官網摘錄的介紹,順便也留個記錄。
小時候曾聽父親說起過立三中學。那是象山縣唯一的中學,在那之前當地的孩子得到別的地方甚至寧波念中學。抗戰期間自複旦教席返鄉的祖父曾經擔任過立三的校長。記得我還問了句,那學校誰辦的呢?聽了回答我驚訝地啊了一下。我一直以為“立三”是哪一輩老祖宗的名或字吧。直到這次網上一搜索才發現是“立德、立功、立言”的意思,內涵蠻深的啊!心裏忽然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這六個字也被現在的象山縣第二中學繼承為校訓,並勒石立碑於校園。
象山牆頭歐氏家族創辦的學校:
時敏學堂,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
歐氏義塾(免費私塾)/ 私立果育完全小學(現在的象山縣牆頭學校 九年製),辦於1912年;
私立立三中學(現在的象山縣第二中學),辦於1938年。
牆頭村位於浙江省象山縣西部。村民重教,曆有傳統。民諺相傳“一畝田,三籮穀,三個兒子書要讀。”
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歐氏設義莊,立書田。至光緒十六年,已有書田1227.56畝,地1.62畝,值銀34144.27兩。歐隆文《立三堂‘三香’書田》載: 為讀書膏火費,名曰三香,即芹香、桂香、杏香。
規定: 凡歐氏子弟入小學讀書者給銀圓高小6元,初中60元,高中80元,大學200元,留東洋400元,留西洋800元,一時入學兒童大增。
清光緒二十九年,歐氏撥出平房5間,開辦時敏學堂,為村辦小學之先。1912年,歐氏義莊撥銀3萬圓,劃出村西地28畝,興建歐氏義塾(免學費的私塾),計教室、寢室、食堂等房屋百餘間。1914年更名果育小學,次年為私立果育完全小學,造福桑梓。校舍占地1815平方米。
1938年春,歐氏義莊撥田434畝,創辦象山私立立三戰時初中補習學校,開象山縣中學教育之先河。翌年,遭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小學遷大雷寺,中學遷象東珠山廟。1943年經省教育廳批準為象山私立立三初級中學,遷回牆頭村,1948年南遷石浦,為今象山第二中學前身。
(圖片集中在文章的最末尾,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2%99%E5%A4%B4%E6%9D%91 請參見教育事業部分)
從“立三中學”到“象山二中”
象山縣第二中學,背偎洋下山,麵臨汝溪水,東傍皇城沙灘,西挽玉女青峰;翹首金山巍然,極目千帆競發。現校園占地麵積近115畝,總建築麵積24985平米。自“立三補中”至今,倏忽已過八十春秋,為象山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學。
1938年春,西滬鄉牆頭村士紳 歐冠三 等響應原國民政府象山縣縣長盛世馨先生的倡議,為解北平、杭州等地遭戰火學校遣散而返鄉的象山學子失學之困,和當地小學畢業生升學之艱,興義舉創辦“象山私立立三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簡稱“立三補中”,聘早年曾追隨蔡元培、馬敘倫二先生參加北伐革命,後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長的著名學者勵乃驥先生為校長。學校因以歐氏義塾“立三堂”為址,兼借古聖言“立德、立功、立言”以勵誌,故名。同時,自北大、清華教席返鄉的陳慶祺、陳繩祖等靖南鄉東陳村(注:他們那晚清曾出過舉人,我爸一個發小就住那的~ 和陳家的後人一直有來往)學人亦於陳氏鑒池公祠草創“私立厚生戰時補習中學”,簡稱“厚生補中”。 1940年,為發展前途計,“厚生補中”並入“立三補中”,改名為“立三補中東陳分部”。至1941年春季,兩部合址於“立三堂”。1943年5月,經國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廳立案核準,學校定名為“象山縣私立立三初級中學”,簡稱“立三中學”。
既誕生於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其成長必充滿艱辛坎坷。1939年夏,校舍遭日寇軍機轟炸,二職員飲彈殉難。此後六年間,為躲避戰火,曾五次遷徙於鄉間,二次被迫遣散,兩借寺廟立足。1945年7月,方遷回牆頭原址。然而,因時局動亂,學校依然舉步維艱;兼之“縣立象山初級中學”遷至丹城,學校發展空間更遭壓縮。時任校長歐乃斌先生深思熟慮後遂建言校董事會,“南遷石浦!”此議深得石浦各界之歡迎,社會賢達紛紛捐資籌集遷校經費。1948年8月19日,“立三中學”終得以順利南遷,自此植根石浦。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立三中學”也踏上了新的征程。1952年12月20日,由人民政府正式接管,轉製為公立學校,定名“象山縣第二初級中學”。1958年3月5日,學校重建工程在現址正式開工。征用土地近27畝,建築麵積達2902平米的新校舍即告落成。現有在校生1500多人,在編教職員工140多人。
1971年春,恢複高中招生,定製為完全中學。1979年,始定名為“象山縣第二中學”。
1999年9月秋季開學,撤初中部,終定製為普通高級中學,校名不變。2004年6月,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教督[2004]147號”文件,核準象山二中為省二級重點普通高中。
不管是“立三”時期,還是“象二中”時期,學校曆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挖掘內涵,促進發展。以下為此方麵四件大事,贅述於文末,以為緬懷:
1942年秋季,時任語文教師吳大椿先生首作《立三校歌》,以礪學子。
1945年春季,時任校長陳慶麒先生倡議以“剛、實、敏、健”四字為校訓,教導學生恪守其旨,以勵己誌。此亦為立三中學之首創。
1998年,恰逢學校六十華誕,在舉行慶典之際,正式確定“立德、立功、立言”為象山縣第二中學校訓,並勒石立碑於校園。
2006年秋,樹首任校長勵乃驥先生半身銅像於校園。
最後,特撰一聯以為結語:
草創於象山港畔,盡薪傳火總是春風化雨;振興之石浦海濱,承故鼎新但求桃李爭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5a3a0100djrm.html (有刪節)
http://www.sohu.com/a/115412422_395015
,時敏學堂,光緒二十九年
,歐氏義塾(免費私塾),1912年
,前大門石拱,高5米
,百年滄桑
,門拱細節,被列為文物保護項目,修繕前
,觀海樓,建於1913年
,藏書樓,集圖書二萬餘冊
,立三橋
曾經輝煌的老建築經曆了百年的滄桑,默默地在敘述著先人對文化的向往和對培育下一代的不懈追求。
,今象山縣牆頭學校(小學+初中)的花骨朵們~
立德、立功、立言。。。
,Grieg:晨歌
真是好聽,一日之計在於晨~
謝謝慧人的留言!
謝謝莊主的留言!
謝謝kathy的留言!
謝謝來寺的留言!
謝謝千北的留言!
物是人非,謝謝鼠爹留言~
謝謝老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