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

尹勝,詩人、自由學者、藝術家
正文

尹勝:國學之亂

(2014-06-30 01:59:52) 下一個


一、國學考義

1、學校、官學之國學

國學一詞早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

春秋以前,國學幾乎隻是學校概念,或說教育。雖然看似僅關乎教育之事,但其中更多則是政治意味——為國家需要培育人才的學校或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表麵上看上去非常正確,事實上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這裏的國學,隻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這並非是真正教育之本質。教育本質那一定是以傳播知識,傳遞文明,以宣揚真理與正義為前提的。首先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然後才能為國家所用,這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樹人的思想,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國為本的政治需求。在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基礎上,然後才有技校,各專業科目的分類培養。國家與社會,截然是兩個概念,相對社會而言,國家概念顯得非常狹隘。所以我們上古所說國學的學校,其實已經有了明確政治目的,並非以人為本的社會目的,而是非常局限的國家需求。我國目前的教育恰恰就是政治概念上的國家學校,而忽略了宏觀的社會概念。

故此國學,僅是指學校,而不能涵蓋代表邦國民族之一切學說,很片麵,不可取。

2、國家治政為用之國學

國學,字麵意義亦可理解為:治國之學,或國家倚重或側重之學。如在秦朝,法家的學說就可以稱作國學。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在那時,更可以稱作國學。或者是在中國曆史上產生過影響的學問,也可以被叫做國學。比如佛學現在也被劃在國學的範疇。這種認識,在國人思想中,其實早已經根深蒂固。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學就是國家治政之學,或國家政治倡導倚重之主流學說,或國家曾經擬用之學。這也是非常荒謬的。

如此定義下,其實國學也是非常狹隘和生硬的。因為,如果按這個邏輯,那麽馬列,也應該是中國的國學。去年,2013年在北京,好友朱勝軍先生就請我去聽國學課,結果講的是佛禪。顯然,佛學業已成了國學了。至少是國學之一種。把佛學當做國學的,在我印象中首推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書讀的挺多,可是思想的確還是糊塗的。既然佛教是印度傳來的都可以叫國學,那馬列為什麽不可以成為國學?如果你說佛教已經有漢傳佛教,被漢化了;那麽馬克思也被中國特色化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是嗎?所以,如果治國之學叫國學的話,那麽國學也僅是眾多學問之中的一種,如此,也完全沒有我們許多人說得那麽了不得。說白了,就是治政之術而已。這也叫國粹,真實貽笑大方。不過這點倒是符合中國一貫強調的修齊治平的文化理想。這“修齊治平”,恰恰正是被政治綁架的一種文化思想,思想非常禁錮、功利極強。這倒是真的可以叫國學,隻可惜不一定是什麽好學問。

故此國學,僅是政治之學,乃眾多學問之一種,狹隘而單薄,不可取。

3、效學東洋日本,極端民族主義之國學

19世紀末,麵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梁放棄了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

這裏,可以看出,民國的國學概念是從日本學來的,權當“拿來”吧。說白了,就是抄襲日本,模仿日本,或山寨日本模式。這種國學的提法,其基礎恰恰是對強勢西方、歐洲文化的抗爭與狙擊,沒有絲毫實力與自信作為支撐,並且有著一個民族深沉的自卑和無奈。說白了,深沉的自卑與無奈誕生的就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日本的軍國主義,恰恰就是極端民族主義產生出來的後果。如今中國正因為很多人都在堅持這個自卑和無奈之下生發出來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狹隘、虛無的國粹和國學。我們應該及時警醒,因為我們正在步入日本的後塵,整個民族常常表現出非常極端的民族主義。這是極其不理性的。文化核心的東西是文明,它可以超越種族和國家的,我們曾經如此狂熱於國學,那事實呢?現實中無處不充斥著西方現代文明的創造,以及我們的模仿與效法。至於近代說國學,幾乎也沒有絲毫建樹與創新,更沒有對人類文明有絲毫貢獻。

故此國學,乃沒有實力和真正精神的支撐及文化自信,隻是為了抵製西方文明強勢進入,所設置的一道極端和虛無的防線而已。不可取。

4、從混亂釋義到現今定義之國學

從清末以來,關於國學的定義各式各樣:清末把中學稱之為國學,其意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有說“國學即國粹”,國粹是什麽?粹,嚴格說就是完美主義和理想主義,一種極端的純粹,往往與客觀現實相背離,也就是烏托邦。還有如胡適所說,“國學即國故”的,就是民國以前的都稱之為國故,過去的文化。

至今大家所說的國學,基本都是按章太炎提出的:“國學即中國固有的或傳統的學術文化”。這和胡適一樣籠而統之,絲毫不明確,亦無客觀理性。中國文化曆經三千多年,各代皆有融匯吸納,他們所說的固有大概是過去的、舊的學問,是指商周?戰國?唐宋?清朝?民國?我想他是說民國。如果按民國以前都是固有學說的話,那在各代都會打架。商周可以說《易經》都不算國學,戰國可以說諸子都不算國學,魏晉更不能算佛教了。這個定義,放之曆史各代,意義和內容均會發生巨大變化。如此定義,不僅時效性局限,而且極其含混。

故此國學,太籠統草率,還是感性認知,而非理性。不可取。


二、國學和大師之亂

1、國學與大師滿天飛

國學幾乎皆與大師捆綁在一起的,凡談國學,必言大師。大師在漢文化範疇中原指掌管樂器的長官,也指三公之一太師。隨之佛教傳入,比譯梵文為大導師、或佛尊之意,我在《愚蠢的中國》一文中已經說到我對佛教的態度了,這裏就不想繼續了。佛教的大師一指大導師,二指佛名,而現中國的大師一是對學者專家的尊稱,二是國家職稱,三是統指國學者。

大師這個詞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什麽好詞,就是一個官嘛,若說佛教,越大的導師就越是大忽悠,大騙子。可是無論是體製外和體製內的,各個門類,各個行業,皆有大師,而且多如牛毛,數不勝數。工藝門類的就居然還有國家頒發的大師資格證書。到處都是自稱大師,或被稱作大師的人,裝腔作勢,愚人愚己。還有算命的、念佛的、看相的,修道的、賣假藥的,跑江湖的都是大師。沒有任何人格底線,浮誇囂張,都是為了利益。我們的政府也願意當大師,也是一樣,大躍進的畝產幾十萬斤,現在JDP世界第二,等等東西,都是吹噓的,浮誇的。全是騙局,都是為了達到大師級。中國社會,大師滿天飛,不是你騙我,就是我騙他,要麽他騙你。我覺得還是把如今中國比作一個大糞坑比較合適,那就是大師和蒼蠅滿天飛,這還是非常確切的。因為大師這個詞,如今沿用的內涵,一是取專製社會 “三公之尊”,二是取佛教的大導師和佛十尊號之一,帶有強烈的官本位意識以及佛教模棱兩可的假高深,總之都指向社會地位。

2、經學及佛道世紀的騙局

如陳寅恪、馮友蘭,還有後來的文懷沙、季羨林等等,都稱為國學大師。這幾位先生是做學問的,算是讀書人,學問各有高下,若言大師,那是侮辱了他們。他們的大師之稱或許是別人強加上去的。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文化精神的確立者,我敢說,魯迅對於中國近代及未來的文化精神的貢獻一定是曆史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種文化精神是中國通向未來社會的重要精神橋梁。但他似乎很少被人稱作大師,因為真正具有人格精神的人,有真才實學是不宜背負這個大師稱號的。大師隻適合那些裝神弄鬼的偽道學們。

現今,稱國學大師一般是三類人:

第一類是現在讀經學的,連研究都談不上。比如於丹等人,說白了就是背書,把《道德經》、《論語》,從古文翻譯成白話文,然後背誦給大家,就成了大師。研究《紅樓夢》的、注釋唐詩宋詞的,等等,這些人基本都是學院的。充其量就是讀了幾本書,毫無自我見解與創新。也有人把史學算作國學大師的,比如易中天等人。我想易中天也未必承認自己是國學,或者國學大師,在我看來他僅是一個曆史學家。

第二類是《易經》、佛教、道教的。搞《易經》的幾乎都在研究卦象推演,總以為在卦象中能得出個如諸葛孔明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佛教總之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些模棱兩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空話,講些子虛烏有的佛事。道教也不外乎會點氣功劍法,煉點仙丹,畫個鬼符,掐個八字之類。這幾種人基本都與風水、相麵、算命、做道場法事相關,在我眼裏都是一群江湖騙子。高明點的以忽悠官員和商人騙大錢;低級點的忽悠百姓庶民騙小錢。總之,都夠神秘,會擺譜,大師範特別濃鬱,按時尚說都是影帝。我告訴大家,都是忽悠。王林算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上至中央高層,下至庶民百姓,他都可以騙到。我說中國人愚蠢,很多還罵我,罵我的人大多是騙子,也有少數蠢貨。

第三類就是所謂的藝術家,其實根本與藝術都不沾邊,就是搞工藝美術。特別是一些畫水墨、寫書法的人,畫點竹菊梅蘭、花開富貴,錦繡河山,寫幾個“真草隸篆,天道酬勤”的陳詞濫調,都是抄襲臨摹前人的,根本沒有絲毫的創造力。這些人多以大師自居,間或曰佛曰道,全是幹些騙財騙色的勾當。當然也有人自以為真懂國學的,比如範增和劉大為之流,你若問他國學的來曆他們都未必知道,還談什麽國學?!由此可見,凡言國學或大師一定都是騙子。

3、國學衍生的荒誕

由近代國學一詞的緣起,繼而有了國畫、國術、國醫。這些都是非常荒誕的衍生。打比方,我們所言的國畫,本來是叫水墨畫。水墨是很客觀的,就是列與油畫、水彩等所有畫類中的其中之一。你見過歐洲哪個國家有說油畫是自己國畫的嗎?說白了,還是因為喪失文化自信與民族自尊之後的極端民主主義在作怪。如此的荒誕,恰恰說明國學本來的荒誕。真正的學問指向文化精神與信仰,直達宇宙真理,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財富,而不是哪國哪黨的專屬。也就是說,文化一定是超越國界與種族的。

4、國與學的多元分裂

就是按這些荒謬定義的國學,如今中國治國也沒有按這個國學來,而是用的是蘇係馬列,並且是中國特色的。所以國學也不是國學,國與學處於分裂的狀態。所謂的國學除了剩下幾本舊書之外,還有什麽算是國學範疇的?我看就是書法、傳統水墨畫和古體詩了。政治上講新中國,砸碎萬惡的舊社會,而往往又標榜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悠久。說起水墨和書法如何了得,而國人卻多是向往西方的現代生活和各類創造。國民是中國土生的,體製卻是抄襲蘇聯然後變種的“蘇維埃馬列”加“中國特色”、“摸著石頭過河”的機會主義。而科技與工商業又是歐洲抄襲來的,思想呢又是混沌糊塗的。中國目前整個就是一個殖民文化的垃圾場。國家與學說,學說與現實、現實與目標、目標與理想、理想與信仰、信仰與真理,全是多元分裂和相互背離的。在這種文化下,正是渾水摸魚的好機會,國學或大師這類騙子才會大行其道。這也就是國學大師滿天飛真正的原因。


三、中國文化如何定義

1、文化的意義與多元化

無論任何文化、思想,最終都會歸屬於生命幸福這個終極意義。我在《漢文化及天道信仰之於中國社會未來》一文中已經闡明文化其含義:“文化乃一個民族與國家立足之本,這個民族國家無論語言文字、思想思維、道德風尚、科技教育、經濟政體、習慣養成,盡因文化所生發。文化乃國家民族之基因,乃我為何是我?而我不是他之本質區別。”文化嚴格來說是社會之必須,不僅僅隻是對抽象思想表述的種種形式,而且也是社會集體意誌的高度體現。其有地緣、曆史、信仰、文字、等等相關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優劣之處,正如我們個體生命,都有其優劣一樣,有競爭也有融合。至於文化的誕生和消亡,如同社會模式一樣,均是遵從自然規律而變化的。這也是屬於道、理性與客觀的範疇。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文化與思想,局限於種群或個體的發展經驗、天賦、物質條件、曆史事件、語言類別、行政製度、風俗習慣等等,所以才造成了各種差異。雖然各有差異,但人類所有文化與思想的核心都是指向宇宙真理與生命幸福這兩個極的。所以,越是近道,越是接近真理的文化就越是優秀,其亦會超越種族、國別,甚至超越語言和經驗。世界文化與物種生態一樣,總是以多元形式存在。漢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的其中一元。

2、文化的表現與傳承是靠語言和文字確立的

思想可以是個體獨立存在的,而文化一定是社會、群體存在的。事實上文化恰恰是反映了一個群體,國家或民族、或某個地域的群體的整體意誌。這個整體意誌是許多思想、曆史的匯集,涵蓋非常廣。無論是哪種文化其表現形式都是靠語言。語言比文字更早誕生,其最早是形體、聲音、圖繪,最後才有文字。目前,全世界無論哪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是靠語言來表現一切文化。王弼在《周易略列》說:“夫象者,出意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也就是說,語言是表達抽象思維的最終工具。無論是任何藝術、宗教、哲學的表現形式,都是語言範疇類的,多種語言而又以文字表現力最強。

3、中國文化事實上是漢語文化

文化絕對不可以以國這個政治、地域非常局限的概念來劃分的,因為文化是超越國家、民族的。比如佛學,它是梵文佛教而定義,並非是印度這一個國家才學習的。那聖經也是一樣,已經是超越了種族和國家的文化。就拿三國時期,魏蜀吳他們會有自己的國學嗎?他們都學的什麽呢?漢文化。並且韓國和日本最早也是學習我們漢語文化的。漢語文化是以漢字承載的多民族的多元道統文化。為什麽如佛學不是以文字命名,而是以宗教教義成名佛學,漢文學化卻是以文字命名?這個問題我在《天道信仰毀壞與重塑》一文中有所提及,因為漢語文化與天道信仰為同體共生,若將其置於世界,其特殊之處恰恰在於,漢字之初本身就是建立在宇宙客觀真理追求之上的,信仰與文字和文化同體共生,所以漢字也保存最完整,沒有如羅馬文的拚音化。這裏就不詳述,待另立文述之。關於中國的宇宙觀及天道信仰,請參見《尹勝自然哲學》。至於漢學,雖然其在漢文化之內,但這又是另外一個意義了。

4、什麽漢學?

漢學是漢語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也最成熟、最有價值的部分。漢學,嚴格說區別於佛學和西學的獨立文化與思想體係。就是以龍圖騰為象征,以八卦為起源,以《易經》為首、諸子百家為參照的學說,是為漢學。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就民國以前,主導國家的都是儒家學說。這也是在漢學範疇。而事實上呢,直到今天,儒家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中國人。雖然儒家學說也是漢學之一,但非常的狹隘和禁錮,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的文化亂象。
中國人做事基本都依從儒家,而做人呢,卻往往依從道家的無為思想。總之,都不完整,非常畸形。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應該正名為漢語文化。其學問亦應該正名為漢學,而絕不是國學。

2014/6/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