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其間,他說了一句話令編前會印象深刻:“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今天的新華網報道中是這樣說的:
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辦好解放軍報,必須堅持創新為要。現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讀者在哪裏,受眾在哪裏,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裏,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裏。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於創新、勇於變革,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製機製等全方位創新,努力實現軍事媒體創新發展。要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要深入研究論證軍隊新聞媒體改革問題,努力構建適合國情軍情、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軍事傳播體係。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要多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要善於觀察,在眾多材料中發現好材料,找到反映時代精神、反映官兵麵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材料。要善於思考,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
其實,關於新聞內容創新,媒體人一直在探索。新華社記者肖春飛曾就此寫過一篇文章《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文章說:
一般說來,新聞業務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形式創新,一種是內容創新。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信息爆炸時代,平麵媒體早就不再有信息匱乏年代的"洛陽紙貴"的輝煌。形式創新是"讀圖"時代平麵媒體吸引"眼球"的一場持續革命,充分考慮了受眾心理,以不同於傳統的報道方式來吸導主動閱讀、消除閱讀疲倦。
形式創新,又分為以下幾類:采訪方式的創新、寫作格式的創新和語言文字的創新。這幾類創新經常以"組合拳"方式出現,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力和閱讀快感。
采訪方式的創新,是如今媒體"包裝"自己記者的很好的方式。傳統的采訪方式有麵對麵采訪、電話采訪和小型座談會采訪以及目擊式采訪。如今采訪方式已拓展到多種多樣--體驗式采訪、隱性采訪(暗訪)等。日前,上海分社文教采訪室還策劃了一次《新華組稿·他們的一天》,選定6個采訪對象,在單位時間分頭出擊采訪,最終形成6篇單獨成篇的目擊式報道。這也可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形式創新。
寫作格式的創新,其實是新聞文體的改革。傳統的寫作格式有通訊、消息、評論,後來又加了一個評論。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聞文體得到了讀者的大力推崇,例如新華社今年推出的"新華組稿",就是從各個角度對同一件新聞事件進行立體報道。
此外還有對話式報道,像《中關村與張江高科的對話》、語錄式報道,例如2001年在廣州舉行的全國九運會期間,我與遼寧分社範春生合作了《馬俊仁妙語錄》,以語錄形式將爭議很多的馬俊仁的話輯成一篇,播發後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州當地的很多報紙都以顯著版麵刊發,很多新聞同行都感歎"想不到新華社的體育稿可以這麽寫。"新華社體育部資深編輯薛壽元評論說,這篇稿件裏的材料其實都報道過,但經此"剪輯",形式一變,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還有日記式報道,例如2001年8月,我參與采寫的"新華視點"稿:《金錢炮製的彌天大謊是如何破滅的》,就是以日記的方式,將廣西南丹"7·17"事故從錯綜複雜到水落石出的艱苦的調查情況,抽絲剝繭般一一道來,有懸念,有起伏,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可讀性極強,新華社播發此稿後,全國有上百家的報紙全文采用。
自述式報道,2000年底廣西舉辦了一次很"冷門"的比賽--帆板公開賽,我獨家采訪了香港唯一一位獲得奧運會金牌的帆板選手李麗珊的丈夫,他當時是香港隊的教練,寫稿時,我思考了很久,最後決定采用自述式報道,稿件"我們是很幸福的"經體育部編輯精心修改播出後,被評為"總編室表揚稿";2002年7月,我與體育部高級記者蔡君清還寫作了一篇自述式報道:《美國人柏瑞琪的"雙城故事"》,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得到了上海新聞界的讚歎。
語言文字的創新,則是記者這一個體勞動者文學修養的集中體現。我認為,新聞界個性化寫作時代已經到來,讀者早就看煩了公文式的幹巴巴的新聞,文字優美、富有個性的新聞無疑極具競爭力。新華社的不少名篇,文字極富感染力,謀篇布局,更是令後來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滿腔心血。在新華社的體育稿方麵,楊明無疑是個性化寫作的代表,他的很多耳熟能祥的作品,無一不充滿激情、想象力,有著良好的語感。
跟形式創新比起來,內容創新無疑很"虛"。也正因為"虛",所以內容創新比形式創新更重要,也更難為。在新聞競爭中,最高層次的競爭,其實比的是各自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可模仿、可"克隆",可以簡化為固定套路,但內容創新,體現的卻是一個媒體、一個記者的靈魂,"我思故我在",無法模仿。
就記者而言,內容創新,首先是觀念更新--已有的知識結構、曾經接受過的新聞教育、在新聞實踐中形成的新聞理念、對受眾心理的概念,等等,都要受到一次強大的無情的挑戰。具體而言,內容創新關係到選題策劃,即記者的發現力;新聞判斷,即對"新聞"與"垃圾"的迅速的判斷力;思想表達,即思辨力,究竟如何以什麽形式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動腦筋,或者隻是單憑一點經驗主義、一點小聰明,是無論如何都實現不了內容創新的。
我個人認為,要想在內容創新方麵有所作為的記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強大的理論支持,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樣,能夠"吃透兩頭";二是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跟風;三是有人文關懷精神。所以一篇被同行與讀者讚歎的內容創新佳作出籠,實際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在一定層麵上,內容創新往往表現為一種新聞視角的變換,例如逆向思維,能夠就同樣一件新聞事件,寫出讓同行擊節讚歎的稿件來。
逆向思維法,編前會曾使用過,各位可點擊這篇文章《發掘新聞的8條技巧》查看。在這篇文章開篇,編前會提出一個看法:新聞是顯性的,它存在於報紙網絡上;新聞又是隱性的,它被埋在地下(已有信息中)等待我們去開采去發掘。現在看來,對隱性這一特點的發掘應該算是一種內容創新吧。
那麽內容如何創新呢?編前會認為可以圍繞“新聞6要素+2度”展開。所謂新聞6要素,是指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簡稱“5W1H”。這是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萬變不離其宗。比如微信公號“學習小組”今天就發表文章《習近平為何“此時”視察解放軍報》,這就緊扣了6要素中的“When”。
所謂“2度",主要指角度和深度。還以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這個新聞為例,編前會選取的角度是“習近平提出內容創新是根本”;微信公號“政知圈”的標題是《軍委主席到軍報發微博,釋放啥信號?》,則是從深度上對此新聞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