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 (Boris)

一縷陽光, 一刻悸動, 還有那會心的微笑...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心念的北極海 - 北行詹姆斯灣(Baie-James)

(2019-08-14 08:54:12) 下一個

心念的北極海 - 北行詹姆斯灣(Baie-James)

上大學那會兒,還是個沒離開過家的土包子,一心就想出門闖闖,去看看海... 看海,最近就是東南160公裏的天津塘沽。想想騎車也許還行,就約了班裏另一個包子,找了個周末吭哧吭哧出發了... 印象中,隻有凍到痛的手,通紅的臉,爛泥的海岸,和灰黑色的海...

說也奇怪,看海的種子就這麽種下了,總想著走到道路的盡頭,看一眼那明麗的,灰暗的,溫柔的,暴怒的,酷曬的,陰冷的,喧鬧的,孤清的,有著寬寬地平線的,海。

搬到加拿大後,向西開到過Tofino, 那裏是橫穿加拿大公路的起點。向東開到過紐芬蘭的St John's, 那裏是北美大陸的最東端。也曾經嚐試過沿著一條地圖上的某某號公路從Calgary一路向北,在Northwest Territories的Great Slave Lake附近被一條大河所阻,道路盡頭加油站的員工說,那條大河就是公路,隻不過隻有冬天結了冰才通車。

今年初,聽朋友說起從Ottawa一路向北,可以開到James Bay(Hudson Bay的子灣,北冰洋的一部分)時,心又開始動念。

Plan Map

第一日(July 23)

Ottawa ON to Matagami QC, 620km, 10h

Stay in MATAGAMI LAKE ECOLDGE

長途行車

今天十個小時行車,確是漫長的一天。道路從渥太華周邊的低山河穀,漸漸踏上魁北克中部平坦富庶的田野,高速公路變得平直而開闊,仿佛一切都會平淡而順利。

出發前我們在地圖上標注了google map建議的路線,沿105號路向北,轉117號路穿越LaVérendrye野生動物保護區,轉113號路到Lebel-sur-Quévillon,轉1000/1055號路到Matagami。

這一路一切順利,直到最後的一百公裏(地圖中紅色的路段)挑戰才出現,Google map建議的1055號路竟是一條砂石路,而且是砂石路中最具挑戰性的粗大片石(很容易紮破車胎)。此時改路要走100公裏的回頭路,再繞行250公裏才能到達今天的目的地。最後我們決定試著闖一闖。一路上碎石打得底盤噹噹作響,這107公裏開得我們戰戰兢兢,竟用了兩個半小時。

詹姆斯灣公路信息中心

開過極具挑戰的沙石路,我們轉到詹姆斯灣公路(James Bay Road)。轉彎處是詹姆斯灣公路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有最新最詳細的路況和沿途景點介紹(最重要的信息是前麵600公裏隻有381公裏處有唯一的加油站)。安全起見,所有進入詹姆斯灣公路的車輛都要登記(返程時要在路邊的麥克風處回報姓名)。

Matagami湖畔的小木屋

經過10個小時的長途行軍,我們抵達今天的宿營地MATAGAMI LAKE ECOLDGE。天已經快黑了,升起木柴火爐,小木屋內溫暖愜意。

MATAGAMI LAKE ECOLDGE是一個隻有5間木屋的小營地。營地坐落在Matagami湖畔,需要穿越密林中一條隻容單車通行的8公裏砂石路,仿如孤懸世外的部落。兩日中除了我們再沒有別的客人(營地主人似乎也並不在乎)。

晚飯後天全黑了,打著手電到沙灘上走一走,那是久違的璀璨星河。

 

第二日(July 23)

Matagami湖畔悠閑一日

清早起來,才有機會細細觀察我們的小木屋。

今天沒有什麽特別的計劃,在湖畔走一走,丟丟石頭,發發呆,照照相。

營地主人給我們準備的小船沒有拴好,悠悠地飄向湖中。

所幸不一會兒,風又把小船送回了岸邊。全家人前年在Killarney省立公園第一次嚐試獨木舟,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運動。

營地附近的密林,是出產珍稀蘑菇的寶地,其中鬆茸(white matsutake)最為名貴。每到九月,世界各地的蘑菇愛好者和饕客都會慕名而來。營地也提供采蘑菇的課程。

據說鬆茸隻在剛剛從土裏冒頭時才會香氣四逸,早采晚采都不行,加之無法人工養殖,所以才會珍稀名貴。(下圖取自網上)

湖畔一日悠閑而過,傍晚沙灘坐看夕陽。

 

第三日 (July 25):

Matagami QC to Chisasibi QC,685km, 9h

Stay in Waastooskuun Hotel

 

詹姆斯灣公路

今天算是正式踏上詹姆斯灣公路(James Bay Road)。詹姆斯灣公路是為了建設Robert-Bourassa水電站而修建的公路,從Matagami到Fort George, 全長600公裏。夏天多有修路的工程(今年有兩段70公裏/10公裏的砂石路),通行時車況和時間要預留餘量。

逶迤北行,路邊的樹木變得越來越矮。

高緯度的苔原濕地布滿了河流,湖泊,和沼澤。

踏足路邊的荒野,仿佛踩在軟軟厚厚的床墊上,這裏千萬年堆積的腐植層有幾米厚。

茵茵荒野,也有微小而燦爛的生命。

381公裏處的加油站是所有車輛必停的休息站,因為詹姆斯灣公路前後600公裏隻有這唯一的加油站和唯一的餐館。驚覺這麽重要的一家店居然沒有名字,向老板求證,老板笑說店名還是有的(Relais Routier KM 381),不過沒人在意,自己都快忘記了,方圓幾百公裏隻要說加油站就沒人會搞錯。

 

心中的北極海

1300公裏,19小時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心中的北極海。

這裏是詹姆斯灣內的淺海灘塗。海水呈黃褐色,大風中也無波瀾。

在海邊遇到幾個正在擺弄船隻的印第安漁夫。他們好奇地追問我們從哪裏來,怎麽會想到來這麽偏遠的地方玩,是不是為了逃避渥太華的酷暑?藍衣老漢自豪地告訴我們兒子在渥太華上的大學,現在在渥太華工作。我們問兒子經常回家嗎?他黯然地嘟囔說哪有那麽容易,要不開車來回四天,要不買$1800的機票,比出國還難。

 

第四日 (July 26):

Chisasibi, 大河族印第安人的根

據考古研究,早在5000年前,大河(Cree)族印第安人就開始在詹姆斯灣沿岸定居,他們夏天捕魚捕海豹,冬天獵熊獵鹿,在北方荒野中頑強地繁衍生息。

北方廣袤的荒野,注定了印第安人一年之中隻有幾十天能和親人朋友相聚。每到夏季,如鮭魚回遊般,他們會自動回到一個他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的地點,和家人相聚,給老朋友留個口信,和新朋友大吃一頓,忙忙采買食物工具準備下一個長途旅行。這裏有悲傷(如果一個家人朋友幾年不見就意味著永別),這裏也有快樂(少年少女們在此結識,告別家人),這裏就是Chisasibi。

Chisasibi村中的文化中心(Chisasibi Heritage and Cultural Centre)詳盡地介紹了大河族印第安人的曆史。

出土的陶器。

印第安人的獨木舟。

冬天的裝備。

文化中心入口處的詩訴說了“大河族”的困惑和堅定。

如今的Chisasibi是一個平凡安靜的印第安村落,雖然人口隻有5000人,卻是方圓幾千公裏最大的中心城鎮。有醫院,學校,文化中心,超市,政府機構,巡回法院,飛機場。每年八月初舉辦Traditional Pow-Wow,仍然是方圓幾千公裏印第安人聚會狂歡的節日。

 

臭名昭著的印第安寄宿學校

這次在Chisasibi住了一家堪稱驚豔的Waastooskuun Hotel(北極光旅店),設施和服務都讓人忘記了這裏是極北的小村。

和旅館的前台大叔閑聊,說起客人並不多。大叔說算我們幸運,之前的一周(July 12-21)是Chisasibi Mamoweedow (Gathering), 之後的一周是“寄宿學校”的校友要來,都訂滿了。我們好奇地問什麽是“寄宿學校”,大叔遲疑地看著我們,確定我們真不知道,才慢慢道來了“寄宿學校”的故事:

“我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我的媽媽和別人的媽媽不同,別人的媽媽會笑,會給小孩講故事,會和小孩擁抱。我的媽媽從來不笑,和所有人都隔得遠遠的,沒有眼神的交流,也從不抱我們,那是因為我媽媽自嬰兒起就上了“寄宿學校”。“寄宿學校”(Residential school)是加拿大政府的一項臭名昭著的惡政,1880年起,為了消滅印第安文化,強令印第安家庭將(總數15萬的)小孩送去政府和教會辦的“寄宿學校”,違令的父母送去坐牢。小孩在“寄宿學校”禁絕了家庭的溫暖,隻接受嚴酷的西式教育,體罰虐待不斷,造成了心靈永久性的創傷。多年後政府認識到了錯誤,將“寄宿學校”陸續關閉(最後一間於1996年關閉),並於2008年由加拿大總理作出正式道歉。現在政府每年撥出經費,將“寄宿學校”的學生們請回來,由心理醫生做定期的檢查治療。下星期的旅館被政府包下了,我媽媽也會來。”

 

Robert-Bourassa水電站

Robert-Bourassa水電站又稱La Grande-2水電站,1981年建成,裝機容量5616兆瓦,是現在世界第八大發電站(第一是葛洲壩水電站),發電站的所有設施(除了泄洪道外)全部建於山體中的隧道內,是世界第一大地下水電站。

下圖(取自網上)是唯一暴露於地麵的泄洪道(spillway),每個台階200米寬,127米長,可容納4個足球場。

參觀水電站免費,英語團需要提前48小時預約,成人需要檢查證件。

今天英語團有大約20位客人,水電站的專車載我們穿過800米長的地下隧道,來到位於山體內的水電站。水電站有16台發電機組,每個機組由位於機組上方的黃色控製櫃操控。水流由左方的隧道流到發電機組,向右方排出。

(電站內禁止攝影,下圖取自網上)

很幸運,今天第六號機組例行維修,我們得以一窺巨大的水力發電機。

(電站內禁止攝影,下圖取自網上)

參觀完電站的內部,專車帶我們參觀宏偉的泄洪道。

 

Fort George - 古代的毛皮貿易

晚飯後我們去探訪Fort George, Fort George位於詹姆斯灣公路的盡頭,左鄰大海,右接大河。由於交通便利,自1803年起的百年間,曾經是北方印第安人和歐洲毛皮商人重要的交易點。每當夏日,印第安人不遠千裏攜帶毛皮和海豹油而來,換回槍支,煤油,衣服,茶葉,麵粉,和糖。

去Fort George需要搭過河的渡船。

我們沒有開車,走路上船。

渡輪費一人5元(老人免費),我遞過一張100元的票子,印地安小夥慎重地掏出iphone, 打開calculator app, 100 - 15 = 85 :)

歲月無痕,如今的Fort George隻是一個掩映在矮樹叢中的荒僻小村,往日的喧嘩隻存在人們的記憶裏... 或許前方小道的轉角,很快就會出現一對年輕的印第安夫婦,懷裏抱著嬰兒,身上背了沉重的行李。他們不停地焦急地四處張望,找尋幾年沒見的父母幼弟... 或許路邊的帳篷裏,很快就會鑽出一個少年,他剛剛在海裏打到一頭白頭鯨,在法國商人那兒換來了一麵稀罕的鏡子。不過,小夥子真不知道去年那個小姑娘的名子,叫他怎麽找呢... 又或許...

幾年前,在紐芬蘭北部L'Anse aux Meadows遺址,我們曾經感慨人類走出非洲, 10萬年後東西會合的偉大壯舉... 可看看這極北荒野中的小草,我們又釋然了... 前仆後繼,探索未知,那隻是我們作為生物的本性罷了...

 

第五日 (July 27):

Chisasibi QC to Matagami QC, 685km 9h

回程還是住在Matagami的小木屋。

 

第六日 (July 28):

Matagami QC to Ottawa ON, 620km 10h

回程特意避開了令人心驚膽顫的1055號公路,由Matagami沿109號公路向南,到Amos後轉111,到Val-d'or轉117,再轉105號路回渥太華。心下感慨,這三位數的公路果然比四位數的靠譜!

 

相關信息

1)每年冬季,三十萬頭北極馴鹿(Caribou)向南遷徙,最南可到達詹姆斯灣公路381公裏處,常常堵塞公路幾個小時。想看馴鹿遷徙的同學可查看魁北克政府的網站,網站有遷徙狀態更新:

https://mffp.gouv.qc.ca/the-wildlife/hunting-fishing-trapping/caribou-migration-monitoring-by-satellite-telemetry/maps-of-the-leaf-river-herd-migration/?lang=en

2)由於磁北極偏向加拿大一側,詹姆斯灣一帶是緯度最南的適合觀看北極光的地點。例如Matagami九月平均有22天可看到極光。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