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 小圄於身, 大涵宇宙

人生感悟, 有感而發,一吐而快,願得知音
正文

愛撫--我們都需要

(2015-04-11 04:52:52) 下一個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恒河猴實驗。他們將8隻小恒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一隻母猴是這樣的: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另一隻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隻鐵絲母猴也安裝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換句話說,這隻鐵絲母猴與木製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羅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麵有差異外,其他方麵完全一樣。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裏,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

結果很多人應該都能猜到了。剛開始所有的幼猴與兩隻人工母猴都有接觸,但是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無論哪隻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毛茸茸的木製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木製母猴,吃完後便迅速返回到絨毛母猴這裏,所以,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啊。這些幼猴大多數時候都在絨毛母猴周圍玩耍,困了還會在它懷裏睡覺。當一隻發條玩具熊在旁邊“咚咚”地打鼓時,害怕的小猴會選擇緊緊抱住絨毛母猴以尋求安慰和保護,而不是鐵絲母猴。隨著幼猴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變得更加強烈。無論是哪一隻母猴喂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毛母猴那裏尋求安全感。

還有一次,哈羅把幼猴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了,裏麵放了積木等一些新玩具。如果有絨毛母猴在場,小猴子們會把“她”當作安全的來源,會喜歡出去探索和擺弄各種玩具,然後時不時回到母猴的懷裏,接著又繼續出去玩。然而,如果隻有鐵絲母猴在場,它們就會對陌生環境充滿了恐懼,它們哭叫,縮成一團,焦慮不安,根本不會去玩玩具,探索外麵的世界。

除此之外,哈羅還發現,鐵絲母猴喂養的小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猴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跟猴子一樣,人類除了基本的饑餓、幹渴等生理需求外,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接觸柔軟的物質會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人是需要愛的,需要情感依戀的,被人愛跟吃飽飯一樣是人的基本需求。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愛是有物質屬性,它是柔軟的、溫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愛的作用,不僅讓你的身體更健康,還可以給人安全感和支撐感,讓一個人能夠更安心更自由地去探索外麵的世界。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湯姆•奧克斯曼博士(Dr. Tom Oxman)研究了一群因為心髒病開刀的病人。他想預測哪些病人開刀以後恢複得較快,而哪些病人沒有辦法存活。
結果他發現,竟然有兩個很簡單的問題可以來區分這兩大群人:
第一個問題是,你跟旁邊的人有沒有定期規律性的、有意義的、愛的連接?
第二個問題很奇妙,就是你有沒有從你的宗教信仰上得到力量與安慰?
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人,在6個月內,死亡率是21%。但是對於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他們既有有意義的愛的連接,同時也從宗教上得到力量與安慰的人,死亡率隻有3%。短短6個月之內,竟然有7倍的差別!【1】

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愛的連接所帶來的好處是身心一體的,它可能是比一個人吃得健康,住大房子,早睡早起,經常鍛煉等對一個人更有幫助。心理學家黃維仁說:“有的人就開玩笑:如果要在健康的朋友和健康的食物之間做選擇,最好的當然是兩者兼得。但如果迫不得已,必需在兩者選其一的話,寧可選擇健康的關係、不健康的食物。換句話說:寧可跟朋友們吃北京烤鴨、吃蹄膀,而不要一個人吃胡蘿卜!”

親密關係是具有治愈作用的。無論是父母、戀人還是好友給予的愛會讓一個人活得更健康,同時生出一股自信來,遇到挫折也不逃避,也不害怕。那種 “反正有人愛我”的感覺能夠讓一個人敢於活出真實的自我,有利於發揮自我內在的潛能,安心自由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1】這個實驗數據來自黃維仁《活在愛中的秘訣》一書 摘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o_Be_It 回複 悄悄話 溫暖,人人需要溫暖。
txi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美麗的人生' 的評論 : 讓我們給孩子,以及其他親人多一些愛撫吧!
美麗的人生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謝謝轉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