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年末祭出大招 習李要做拚命三郎?

(2015-12-22 18:23:47) 下一個

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的前幾日,陸媒《新京報》發布了關於東莞企業倒閉潮的報道,直指“熄火”與“危機”成為了東莞這座世界工廠的新標簽。其實不隻是東莞,代工業發達的東部地區大都出現了規模不一的中小企業倒閉潮,從福昌集團、中顯微集團老板的跑路,到街頭實體店鋪紛紛轉讓關閉,這既有電商等新經濟形態衝擊的原因,也是中國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爆發的結果。

本年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時間最晚”、“召開時間最長”等現象的背後,可能是中國經濟麵臨著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新形勢的挑戰。習近平、李克強在會議上發言,稱要降低企業成本,去除房地產庫存,化解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從某種程度上,這從反麵證明了中國存在企業稅負嚴重,房地產庫存量大,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中國經濟正麵臨發展後勁不足難以保速、經濟質量低下難以保質的困境。有觀點認為,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中國經濟這棵參天大樹生病了。

分析認為,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結即詳實又犀利,無論是去產能、去庫存,還是降低企業稅收,都將打破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留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外界評論稱,這是以習近平、李克強為代表的本屆中共高層的“拚命之舉”,絕非以往經濟會議可比,其結果值得期待。


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的1929”?

《華爾街日報》在今年7月的一篇調查性報道中稱,山東滕州這座擁有150萬人口的“中小城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企業倒閉潮,“經濟新常態下,該市大量紡織廠、機床廠、化工廠紛紛關閉”。無獨有偶,《新京報》在幾個月後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稱世界工廠東莞正遭遇“轉型陣痛”,製衣、電子等傳統企業正在批量性倒閉。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深圳的龍崗,龍崗是深圳的工業腹地,這裏誕生了華為、比亞迪等眾多知名企業,但現在龍崗也出現了工廠倒閉潮。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的批量倒閉,因為倒閉的多是民間企業,但現在大型國企集中分布的煤炭、剛跌、水泥、化纖、火電等傳統行業也紛紛遭遇寒冬。這些企業屬於國有,即便長期的處於虧損狀態,若沒有政府的命令,它們依舊不會倒閉。中國政府將遭遇麻煩的傳統國企統稱為“產能過剩企業”,並為此開出“加減乘除”、“供給側改革”等藥方。

企業倒閉、供需失衡、經濟遭遇麻煩,英國的《每日電訊報》稱這種情況為“中國的1929”。在1929年,西方世界因供需失衡而發生了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並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影響十分深遠。

但這真是“中國的1929”麽?分析認為,中國並不是遭遇到了類似於西方世界1929年的經濟危機,因為中國經濟並未完全的私有化。中國遭遇到的問題,可能是世界史上從未有過先例的“中國病”。

稱中國遭遇的是國際上前所未有的“中國病”,是因為中國的實行著全球獨一無二的“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是在中央集權的前提下,高度整合資本、技術、設備、場地、能源、人才、管理等經濟因素,集中力量興辦大型企業,建設大型工程。政府集中全國的力量發展經濟,並將經濟發展指標定為提拔官員的標準,有媒體將中國發展經濟的狂熱現狀稱為“國家資本主義”。

“中國模式”曾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可能是造成今日之弊的原因。因為在一窮二白的國家,任何的產品都能找到需求者,粗放的“中國模式”適應了當時的時代。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居民出現了差異化的需求,渴望高質量個性化的商品,而各級政府依舊在政績欲的刺激下“大幹快上”,最終造成了供大於需,眾多行業產能過剩。中國經濟之病,病因可能是政府推動的供給增多,而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危機,是市場自發性的供需矛盾,這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

中共可能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12月22日,《北京青年報》發表題為“市場有病,中央開藥”的文章,分析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藥方”。中共給中國經濟開的藥方是“加減乘除”和“供給側改革”,也就是削減過剩行業供給,房地產去庫存化。無論是削減供給還是去庫存化,針對的主要都是國有企業。

中共開出的“藥方”究竟有無效果?現在還無從知曉。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國家,能發展到類似中國現在的地步。中國麵對的問題,是政府推動的投資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削弱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壓力集中爆發的三重疊加,由此造成的“中國病”全球獨有,現有的經濟理論難以解答中國的困境。

魚和熊掌兼得的野心

如果說政府推動的投資造就的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那麽除了“加減乘除”、削減過剩行業供給這種“笨辦法”外,還可以增加需求。

2008年中國遭遇世界經濟危機之困,溫家寶政府開啟四萬億救市計劃,大肆的修建火車站、公路、鐵路、廠房等基礎設施。四萬億救市名為投資,實際上是政府人為創造的需求。如果習、李政府開啟胡溫時代實行的“救市模式”,大規模投資基建項目,那麽鋼鐵、水泥、煤電等傳統行業麵臨的產能過剩壓力迎刃而解。不僅如此,中國的經濟數據也會好看許多。

但基建投資占據經濟的份額已經偏高,如繼續以往的模式,那麽鋼鐵、水泥等行業的投入勢必增加,這等於是“飲鴆止渴”。當由政府推動的大項目投資減緩下來,這些傳統大宗商品行業麵臨的壓力會遠超現在。

習、李政府沒有采取“四萬億救市”模式,而是要在不采取刺激措施的前提下,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簡言之,習近平、李克強既要經濟快速增長,又要優化產業結構,並且是在勞動力成本抬升、中國出口減少的大背景下。

習、李的魚與熊掌兼得的野心讓外界忐忑,中國經濟是不是會遭遇“硬著陸”?

中國政府回應稱,中國經濟基本麵向好,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本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向外宣示了避免經濟“硬著陸”的具體措施。

其一,中國政府稱,要降低企業成本,“正稅清費”。也就是邀降低企業的稅收,減少企業的不合理費用,以此降低企業的壓力,從而避免倒閉潮現象蔓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也宣稱,要“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如此以來可抵消用工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給企業降低負擔。

其二,要化解過剩產能,具體是減少水泥、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產能。該公告稱,“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為實施破產程序創造條件”,這意味著新一批的煤炭、鋼鐵等行業的國有企業將破產倒閉。具體方法上,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這應該是為維護穩定、緩解就業壓力。外界推測,自朱鎔基時代大規模的國企改革之後,新一輪的國企關停潮可能到來。

眾所周知,企業是中國政府最大的稅收來源。在經濟增速減緩的情況下,中國財政收入增長放緩。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2%,在2013年該數據是10.1%,2014年則是8.6%。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降低企業的稅負,這將嚴重的影響財政收入的增加。在財政支出保持超過10%增速的情況下,習、李降低企業稅收,從某方麵看這算得上是“拚命之舉”。

無論是化解過剩產能造成大量工人下崗、侵害國企集團上層的既得利益,還是忍痛降低企業稅收,都稱得上是“拚命之舉”。有觀點認為,中國高層這般“拚命”,也許會緩解企業壓力,阻止倒閉潮的蔓延,並能優化產業結構,打下健康的經濟基礎,從而實現魚與熊掌的兼得。

但這些舉措可能造成新的問題。中國公務員數量全球第一,財政收入壓縮後如何保證政府的開支?會不會逼政治改革的推進?而削減過剩產能,如何把握過剩與亟需的度,這對政府而言都是考驗。總之,本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同以往,無論結果怎樣,都將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態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