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3日,大閱兵圓滿落幕,當日藍天湛碧,一如去年的“APEC藍”,此次的閱兵藍再度讓外國來賓豎起了大拇指。閱兵日習近平夫婦在端門迎接各國來使,其中一位便直言:“今天天氣很好。”
閱兵結束次日傍晚,暴雨突降,北京市環境保護檢測中心9月4日19點的實時監測顯示,當日的空氣質量指數為407,空氣質量狀況為“嚴重汙染”,首要汙染物為PM10。從閱兵時的晴天紅日,到轉日的嚴重汙染,正如陸媒刊文所言,“閱兵藍”很讚,但如何才能變成“常態藍”。
9月3日,北京天氣如期出現閱兵藍。
2014年的APEC會議尤讓人記憶猶新,嚴格的限產限行,保證了會議期間持續的好天氣。中國人慣好開門延客,把自己的委屈吞到肚子裏,從“奧運藍”、“APEC藍”,再到“閱兵藍”,這個藍那個藍,毋寧說是“國際藍”,這些年來北京罕見的好天氣不少是因為在京召開了重要的國際活動,待外國友人一走,北京的老百姓已經習慣了擁堵和天上的那一片灰藍。
為了保證閱兵的順利舉行,北京的停限產企業達到1927家;遠至山東,在紀念活動期間,全省2800多個各類產生揚塵汙染的建築工地停止作業;河南的鉛煉廠限產30%。京津冀等七省區市共有萬餘排汙單位停限產,共同托起了北京上空的這一方藍天。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不到40年,中國一步當做兩步用,在40年中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努力得來的成果,這一方麵有賴於中國的地大物博跟人口眾多,與長期的粗放發展以積累量變亦不無關係。細看西方的發展史,不論是英法等老牌強國,還是美國這樣的新型大國,在其近代化及現代化的過程中,粗放的發展模式,粗糙的發展思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在工業化的後期,製造業的崛起使得一大批高能耗、高汙染的產業迅速膨脹發展,在當時,英法美等國的汙染比之今天的中國猶有甚之。
但不同與中國的是,這些國家擁有幾十年的時間來治理汙染、恢複環境,這也使得它們積累了豐富的治汙經驗,沉澱了深厚的環保意識,對於環境保護來說,這二者是最可珍貴的,卻隻有耗費時間才能換來,別無捷徑。
而中國最缺的就是時間,短短的30多年,中國幾乎是連走帶跑,一路磕磕碰碰的朝前去,在追求富強發展這個宏大目標之下,環境汙染多少像是綴在褲腳上的泥點,不足大礙。時至今日,中國仍在朝向富強的路上,但環境汙染這個泥點卻越來越大,到了必須重視的時候。
由此,“閱兵藍”是不是可以引出這樣一種思考,在繼續用“常規方式”治汙的前提下,能否向一些“非常規方式”做出探索。中國已經開始注意到經濟粗放發展的弊端,也深知當下的經濟結構給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重負,目前的經濟轉型和結構重整無不是為了著力於解決此弊。但不論是轉型,抑或是重構,都是經年累月的浩大工程,不但是一時一地,怕是數年間也未能體會到切實的好處。
之所以能有“閱兵藍”,不外乎是最大限度的阻斷了環境持續惡化這個“食物鏈”上的傳導路徑,可想京津冀等省區市為此承擔了一點的損失,但目前看來,這些損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事實上,這次的“閱兵藍”可以看做是一次對於環境保護的變相壓力測試,在尋找經濟轉型的底線方麵作出了有利的探索。
社會的各個生產環節為環保做出犧牲,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應當的。為後代計,為未來計,環保治汙說是人類的首要大事亦不為過,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為提升質量奠定了相當的物質後盾,承擔一定的損失,在繼續常規治汙的同時探索一些非常規的手段,以點帶麵,讓“閱兵藍”不再成為貼在月份牌上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