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與淚之歌

(2014-06-03 18:49:52) 下一個

血與淚之歌
——一個“六四”親曆與旁觀者的講述
第一章  權力的遊戲
日期: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   
天氣:晴     

一、人物登場   初露鋒芒 
中國古話講,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這句話轉化成西方語言,那就是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的日記記錄了這些江湖的人和事。主角是劉剛、王丹、烏爾凱西,他們在北京,在北大,在天安門,一步步,通過不斷的演講、宣傳、鼓動,不斷的煽動學生們的不滿情緒,從而也不斷地號召著學生們去滿足自己權力欲望。我當年也是這些受鼓動學生中的一員。當學生們真的一呼百應,開始走上街頭,他們終於看到了揭竿而起的力量。但是他們忘了,了解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他們玩弄的不過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罷了。
第一個出場的人物當屬劉剛了,他是北大民主沙龍的創辦者,總是以“先行者”自居,並沒有把後來的王丹放在眼裏,而且他也有太上皇方勵之和李淑嫻等人組成的智囊團,在學生中很有人氣,用今天的話來講擁有一批“剛絲”,所以以他為首的人自然組成了一派,主張走激進路線,他也善於使用武鬥,這一派的人學生們形象的稱之為“剛派”。
和劉剛相比,王丹比較內斂的多,文科出身,不像學物理的劉剛那樣“魯莽”。他比較陰柔,如果說中國人喜歡“窩裏鬥”的話,王丹絕對是這方麵的能手。他喜歡出風頭,這是王丹給我的第一印象。這一天我記得十分清楚,因為我第一次認識了王丹。當時他正在北京大學舉辦“民主沙龍”,爭盡了風頭,那時的他還很年輕,隻有二十歲上下,風華正茂。他站在講台上,所謂的講台不過是一塊比較高的土堆,他站在上麵除了裝束外,隱約著我忽然意識到這又是一位引領中國未來的新星,如同五四時期的那些學運領袖們,正在點燃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可是我太幼稚了,以後的事情讓我看到,王丹也隻不過是一個玩弄權術、玩弄女性的家夥,徒有虛名。擁護王丹的學生們稱之為“丹派”。這聽起來就夠肉麻的。
  第三個人物烏爾凱西,一聽名字就是少數民族血統。烏爾凱西出身高幹家庭,他參加過幾次王丹組織的民主沙龍活動,每次他都要發言,但是並不太同意王丹通過談判的方式與政府對話的主張,他主張通過強力手段迫使政府能夠盡快實施政治體製改革,所以有很強的號召力,後來接替“臨時學聯”政法大學的周勇軍成為“北高聯”(也就是國內通常叫的高自聯)的主席,是個人物。通常講,小說中最後出場的人一般比較厲害,我這裏也不能例外。後來有人把當時烏爾凱西領導的那群人叫做“烏派”,但是這些人可不是烏合之眾,這些人最先走向的天門廣場,他也是最先把學生們推向深淵的禍首。
這三個人物,可以說自編自導了一場鬧劇,他們之所以站在了台前,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那一小塊陣地裏多翻騰了幾下,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他們的內心想的無非就是權利、金錢、美女,後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之間也各有交叉,矛盾也由此展開。
八九年的四月,血與淚的大幕正徐徐拉開,這些舞台中心的人手裏都想握緊權杖,這些學生們也開始蠢蠢欲動,揮舞著手中的宣傳標語,把這個當做了權杖,他們知道這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這也是活命的資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