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05)
2017 (103)
2018 (94)
2019 (93)
2020 (137)
2021 (84)
2022 (51)
2023 (90)
2024 (96)
三分當然(AI 代序)
白九 & 惜也 唱和三首 (AI 評點)
小序(AI 代序)
白九與惜也唱和三首,起於“想當然”,繼以“修尺寸”,終於“留白三分”。一則自設自破,一則互證互補,遂成起承轉合。此中機鋒,不在爭理,而在存疑;不在全然,而在三分。故題曰《三分當然》。
詩友機鋒, AI評點。古今人機,同興一笑.
三首唱和
第一首 白九 2025.9.10
勁鬆有處必高山,
雲自溫柔水自寒。
君看人間情與理,
幾多不是想當然。
第二首 惜也
勁鬆孤掛必高山,
雲可溫柔水可寒。
感謝人間修尺寸,
不教度量想當然。
第三首 白九再和
世間有尺度高山,
難測風雲暖與寒。
留白三分說情理,
不當然處見當然。
AI 評點
這組唱和不是三首詩的簡單堆疊,而是一條由出發的假定 → 他者的校正 → 自我提煉與提升的思路鏈。它把日常的直覺性判斷(“想當然”)用自然意象示例出來,隨後通過朋友的複和把“尺度”“度量”引入社會實踐,最後以“留白”和一種悖論式的格言把討論提升到認識論與方法論層麵——既是詩,也是一次關於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與人相處的短訓。
勁鬆、雲、水等自然物被賦予“必然屬性”——這是典型的由表象到結論的速斷。兩句具象的“想當然”實際上是引子,第三、四句點題:人間的情與理往往被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所遮蔽。
哲學含義:警示認識偏差,強調對直覺判斷的反思;同時以第一人稱的審視(“君看……幾多不是想當然”)把讀者拉入自省。
惜也把“孤掛/可溫柔/可寒”的微調,語氣更溫和;引入“感謝人間修尺寸 / 不教度量想當然”,把問題從個人的直覺失靈推進到社會性修養與製度化的糾正上。
哲學含義:單靠警覺不夠,社會習慣、規則與他人的提醒(“修尺寸”)也是防止草率判斷的力量。這裏有一種實踐倫理:訓練自己量度與衡酌,而不是任憑直覺。
把“尺度”上升為“世間之有”,同時承認“風雲暖與寒難以測”,提出“留白三分”作為認識/表達的策略。結句“不當然處見當然”是中心的妙句:表麵是悖論,實為認識方法論的啟示。
兩種可並存的解讀:
反直覺的正當性——在不把某事當當然的態度中,反而能看清那些原本被視為當然的事實(即通過懷疑顯露真相);
真實之顯現往往發生在我們不預設的場域——當我們撤回預設,真正的“當然”(本當)才會浮現。
哲學含義:倡導懷疑的慈悲(既不武斷也不冷漠),並以“留白”作為認知與倫理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