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院士透露:吸入式霧化新冠病毒疫苗在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2021.6.3.
“今天下午舉行的2021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在演講中透露,她帶領團隊與康希諾合作研發出了吸入式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 ***
http://c1c.ca/cms/a/149.html
徐彥君博士,可能是首次提出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 鼻腔免疫設想、病毒數量和致病性曲線的人
- 岐鵲
新冠肺炎病毒的鼻腔免疫方法在幾個國家的動物實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國可能計劃開展人體的鼻腔免疫實驗。誰是最早的、公開的、有據可查的、提出這個實驗設想的人呢?藥理學博士徐彥君在2020年4月7號和14號份在《海外遊子微生活》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動物鼻腔實驗的兩個設想,用以探討如下的問題:
1 吸入多少個新冠肺炎病毒會產生免疫力,但不治病?
2 最少吸入多少個新冠肺炎病毒會治病?
3 通過動物實驗,做出一個數學模型:吸入病毒數量和免疫力、治病性的關係曲線,
4 外推到人類,吸入病毒數量和免疫力、治病性的關係曲線,
5 人類的群體免疫實驗。
6 鼻腔接觸死病毒是否會產生免疫力?
並用英語把這兩個設想發給了 WHO, NIH, Health Canada ... 和國內的有關部門。原文如下:
徐彥君博士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看法
徐彥君 海外遊子微生活 2020-04-07
I.對新冠肺炎病毒或其它未知的呼吸道病毒的簡單免疫方法的探討-本文僅用於科研人員的交流和討論,禁止試用。
徐彥君博士
目前對新冠肺炎病毒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和疫苗防疫。疫苗至少需要6個月才有可能用於臨床。為此,參考中國古代對天花的免疫方法,設計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用於預防和免疫。
我有一個初步的想法,給病人發放75%的醫用酒精濕紗布,病人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對著這樣的紗布,使病毒吸附在紗布上。收集這些紗布,將紗布浸泡在生理鹽水裏,攪拌10分鍾,使病毒脫落於液體中,高溫加熱 (100攝氏度,30分鍾),使病毒徹底的滅活。
檢測液體中滅活病毒含量,給正常人的鼻腔滴入幾滴液體,連續滴鼻三天後,檢測人體的抗體。如果有了抗體,免疫就成功了。如果滅活的病毒不能通過鼻黏膜進入血液,可考慮先給動物微量注射,檢查其效果和安全性。
如果滅活的病毒,不能產生免疫力。可考慮用減活(降到病毒的致病力)的病毒。減活的方法有很多,如控製消毒的溫度和時間或化學處理。這些都需要經過科學實驗後,才能找到一個簡單易行而且可靠的方法。
這個方法簡單實用,可用於任何新的呼吸道病毒的早期免疫(即在標準的疫苗用於臨床之前)。但這個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不要自己試用。
作者對文中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有害及對其它的可能性均不承擔任何責任。文中內容僅用於和醫學研究人員討論。萬勿試用,以免造成危險。
II. 對新冠肺炎病毒或其它未知的呼吸道病毒的簡單免疫方法的探討-本文僅用於科研人員的交流和討論,禁止試用。
徐彥君博士
現在有的地區實行全民免疫,也就是被動免疫,這個方法有疫情擴散的風險。如果我們能畫出一個空氣中病毒的數量和致病性的關係曲線,找出感染了多少個病毒不會致病,但產生了免疫力,就可以通過控製吸入空氣中病毒了數量,達到免疫的目的,也減少了致病和爆發的風險。例如,通過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吸入10個病毒是安全的劑量,就用一個特定的裝置就把空氣中的病毒控製在這個範圍內,使人感染在10個病毒以內。既不發病,還能產生免疫力。或采用吸入不夠致病數量的減活的病毒。
誠然,這個參考古代的免疫方法,有許多的疑問,效果也肯定不如現代科技手段生產的疫苗,但是否可以作為應急呢?希望本文能起到開發思路,集思廣益和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對文中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有害及對其它的可能性均不承擔任何責任。文中內容僅用於和醫學研究人員討論。萬勿試用,以免造成危險。
COVID19 呼吸道病毒免疫方艙的設計
徐彥君 海外遊子微生活 2020-04-14
免疫方艙:對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或其它未知的呼吸道病毒的免疫方法的探索-本文僅用於科研人員的交流和討論,禁止試用。
徐彥君博士
現在有的地區實行全民免疫,也就是被動免疫,這個方法有疫情擴散的風險。如果我們能畫出一個空氣中病毒的數量和致病性的關係曲線,找出感染了多少個病毒不會致病,但產生了免疫力,就可以通過控製吸入空氣中病毒了數量,達到免疫的目的,也減少了致病和爆發的風險。例如,通過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吸入10個病毒是安全的劑量,就用一個特定的裝置就把空氣中的病毒控製在這個範圍內,使人感染在10個病毒以內。既不發病,還能產生免疫力。或采用吸入不夠致病數量的減活的病毒。
這個免疫方艙要絕對密不透氣的,溫度可控的。通過控製溫度的變化,使病毒減活。
這個免疫方艙的方法,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效果也肯定不如現代科技手段生產的疫苗,但是否可以作為應急呢?希望本文能起到開發思路,集思廣益和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對文中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有害及對其它的可能性均不承擔任何責任。文中內容僅用於和醫學研究人員討論。萬勿試用,以免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