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時代來臨中國人能投什麽?
謹慎貸款類消費。毫無疑問,隨著經濟形勢的日益嚴峻,出口的衰退,企業的不景氣,甚至倒閉,如果現在還處於貸款買房買車的人,將來會麵臨巨大的還貸困難。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通縮“螺旋”的風險正在日益增長,在此背景下,怎樣才能守住自己錢袋子不縮水呢?如果投資中國人能投什麽?財經觀察員韓洋對此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獨到的觀點。
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通縮“螺旋”的風險正在日益增長,在此背景下,怎樣才能守住自己錢袋子不縮水呢?如果投資中國人能投什麽?
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通縮“螺旋”的風險正在日益增長,在此背景下,怎樣才能守住自己錢袋子不縮水呢?如果投資中國人能投什麽?
2月1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8%,自2009年11月來首次跌破1%,創5年新低;而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同比下降4.3%,為2009年10月以來新低,這也是PPI指數連續35個月持續為負值。
PPI增速偏低顯示著工業領域的通縮逐漸加劇,CPI增速偏低則顯示著消費領域通縮風險也正在隱現。業內人士普遍指出,除去春節節日影響和國際油價下滑原因之外,內需的疲軟是加劇通縮壓力的主要原因,而需求不足也將導致PPI指數很難在短期內走出困局。
事實上,CPI已成為各國管理通脹最重要的指標。每個國家發展階段不同,對通脹指標的設定也不同。過去兩年,中國設定的目標是CPI不超過3.5%;2011年和2012年則為4%。
目前美聯儲設定的美元加息條件,是核心通脹率超過2%。所以,目前中國0.8%的通脹率顯然偏低了,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中國已經或者即將陷入通縮。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有利於債權人而有損於債務人。通貨緊縮使貨幣越來越昂貴。這實際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債務負擔,使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從而導致銀行形成大量不良資產,甚至使銀行倒閉,金融體係崩潰。
上周央行宣布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也在農曆新年之前實施了大量的逆回購的操作,這意味著央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寬鬆力度來遏製通縮的風險。
但是,市場的利率水平依然保持在高位,人民幣匯率也在不斷走軟,這意味著資本目前正不斷流出境內市場。
國際收支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第四季度資本賬下錄得12億美元的赤字,這主要是由於市場擔憂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造成。
為了應對通縮風險和資本流出,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預計,央行在第一季度將降低存款利率25個基點,第二季度可能再降準50個基點。
通縮意味著什麽?錢越來越值錢。這時候會發生什麽?借錢做生意、擴大再生產的人,壓力會越來越大,債務負擔變重了。普通消費者呢?他會發現,晚幾個月買東西,就可以更省錢,所以還是持幣觀望吧。
這樣,經濟的車輪就越轉越慢,債務危機爆發,越來越多企業倒閉。最後,多數人的收入都降低了,大家就更不願意消費了。所以,適度通脹是發展經濟必須的,而通縮就成為壞事。
中國為什麽出現通縮跡象?從利率角度看,錢很貴,真實利率偏高。從匯率角度看,人民幣匯率高估,製造業遭遇曆史性逆轉,越來越多企業倒閉。
從產業角度看,房地產不行了,對其他產業拉動作用在減少,對資金的爭奪在加劇。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低,也成為CPI走低的重要原因。
當然,這背後是兩個更大的背景:第一、中國經濟正在艱難轉型,原有的房地產推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而新的足以取代房地產的龍頭企業還沒有誕生;
第二,美元即將加息,新興經濟體的資本都在倒流美國、英國經濟強勁的發達國家。通縮,是目前很多國家的共同特點。
在中國,首先受到通縮衝擊的是企業主。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在報告中指出,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仍未見底,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繼續下跌,工業產品價格整體低位運行的態勢難以觀,產能過剩下內需不足。
簡單說,如果企業產能過剩,東西賣不出去,盈利減少。
數據顯示,受國內外經濟不景氣影響,一些小微企業經營形勢日趨嚴峻,一些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無法繼續經營。另外,庫存和產品價格的下滑會導致企業資產縮水,致使企業負債率上升。
靠工資掙錢的人慘了。在通貨緊縮大環境下,企業供過於求,價格下降無利可圖,投資信心會下降,就會縮小勝場規模,引發諸如削減員工,降低工資等成本削減措施。這對單純靠工資掙錢的人來說將是很大影響,一旦發生通貨緊縮,失業率升高、工資下降,收入降低。
理財專家指出,通縮周期內,將閑置資產盡量多地配置債券類產品,包括國債、企業債、債券型基金。
分析認為,通貨緊縮有增加債券價格的趨勢。投資者傾向於購買債券抵禦價格變化的影響。
在通貨緊縮期間,任何有利息的政府債券都能帶來超過通貨緊縮率的回報。這種正收益增加了對債券的需求量,因此會使價格上漲。
債券價格上漲也反映出通貨緊縮期間的經濟不確定性缺乏。在不確定時期,人們不太願意投資股票並會選擇債券,因為後者被視為更安全的資產。
另外,在通縮環境中,期限較長的政府債往往表現較好。回顧曆史上的幾次通縮環境中,投資者紛紛購買國債避險,推動收益率下降,而價格則飆升,導致整體的回報率升高。
無論是降息還是降準,都有利於導致債券收益率曲線的下行,從而利好債市。工銀瑞信基金認為,結合曆史經驗來看,降準周期開啟後,隨著後期貨幣政策的不斷放鬆,回購利率將會大幅下行,刺激債市行情。
股票,有機會也有風險。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危機的定義,就是生產過剩而造成通貨緊縮。還記得在政治課本中美國資本家往海裏倒牛奶的情景麽?
如果是那樣的話,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下降,股票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家庭連生活都出現問題,肯定會把資本市場上投資的資金撤出來,那樣就將造成股票進一步下跌,如果這個邏輯鏈成立,再加上投資者的恐慌心態,在通貨緊縮時期購買股票就等同於購買毒藥。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資本市場大幅下瀉,最高的跌幅超過80%。
但是在此後的80多年裏,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出現過很多次通貨緊縮時期,而股市並沒有像邏輯中所推導的那樣單邊下跌。
比如在1950年,美國在戰後經濟的發展有點過快,在1950年經濟萎縮,當年CPI為-2.08%,而當年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漲幅卻達到22.6%。
雖然在2002年的通貨緊縮中標準普爾大幅度下跌超過20%,但是總的來說,根據LeutholdGroup對1872至2002年間各個中度通貨膨脹和中度通貨緊縮階段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進行的考察,他們發現輕微的通貨膨脹並不會毒死券商和分析師,在物價跌幅平均處於0至2.4%的年份,股市的年回報率為相當不錯的14.6%。
此前,在中國,通貨緊縮和資本市場的漲跌顯得關係並不緊密。
在有資本市場後中國出現了兩次通貨緊縮:第一次是亞洲金融危機後,1998年4月至2000年1月CPI連續22個月同比下降;第二次是2002年3月至2002年12月出現連續10個月的下跌。
在兩次通貨緊縮中上證指數分別上漲了23%和下跌了10%左右。
如果有個心理素質強健而且喜歡鑽牛角尖的投資者在貫穿這次超級通貨緊縮的5年中,一直持有手中的股票的話,在這次通貨緊縮結束時還會有超過9%的收益率,而且其中沒有包括股票分紅的部分。
雖然這5年的收益率隻有這麽多,但這也足以證明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通貨緊縮並沒有那麽可怕。這種股市對通貨緊縮的偏樂觀反應很可能與各國政府奉行的凱恩斯主義有關。
因為在通貨緊縮期間政府加大了市場的流動性,這些資金不一定真的用於實體投資,有很多回流入資本市場導致市場活躍。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自從1986—1990年日本經濟高度繁榮的“平成景氣”時期以後,它就一直籠罩在通貨緊縮的陰影裏,日經225指數從1990年最高的近40000點一直下跌到現在的不到8000點。
如果在這種情景下想從股票市場賺到錢簡直太困難了。不過相信有力的中國政府不會讓經濟不景氣轉成日本式的慢性病。
理財專家指出,通縮時代,一切資產都會貶值,最重要的是保證存量資產的安全性,所以現金為王。
分析認為,負利率時代,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低於物價上漲幅度,大家可能更願意拿錢來尋求更好的資產增值渠道,比如購買房產、股票等抗通脹產品等。如果出現通縮的話,比如CPI為負值,在這種正利率時代,大家應該將錢存入銀行。
即通脹下,銀行存款利率再高,若CPI高居不下,也可能存款變成負利率。而通縮下,銀行存款利率再低,若CPI為負,存款也依然在增值。
謹慎投資樓市。一般而言,通縮意味著大宗商品、房地產和其它硬資產的價格會出現下跌。2014年,中國房價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均出現了普遍下跌。
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表示,過去15年那樣房地產價格高速上漲同時投資也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了。
最新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持續下行,1月30城市高頻跟蹤的房地產銷售套數和麵積同環比均大幅走弱,1月萬科和保利公布的銷售額同比均出現負增長。房地產投資還有持續下行的壓力。
分析師們表示,在通縮環境下,投資者應該特別當心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以及投資該領域的房地產信托基金。不過投資者應該注意的是,在通縮環境下,政府會采取一些措施刺激房地產以求拉動經濟,這可能將推動房價上漲。
在2008年中國麵對全球經濟危機威脅時,對房地產進行了一些刺激措施,中國房價在2009年迎來了大幅上漲。
謹慎貸款類消費。毫無疑問,隨著經濟形勢的日益嚴峻,出口的衰退,企業的不景氣,甚至倒閉,如果現在還處於貸款買房買車的人,將來會麵臨巨大的還貸困難。另外,如果你欠了30萬元,而物價在下跌,那麽你要償還的債務本來可以換來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如果你不得不承擔一些債務,那就盡可能縮短借款期限。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建議說,如果投資者預期會出現通縮,那就還清抵押貸款,投資於較長期限的債券。“不要把自己鎖定在一個較高的貸款利率中。”
黃金值得擁有嗎?分析師們說,黃金被許多投資者視為抗通脹的武器,但其實也能用來對付通縮。政府往往印更多的鈔票來應對通縮擔憂,從而引發未來的通脹恐懼,推動黃金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