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輸穴概述
五輸穴,是
十二經脈各經分布於肘
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
腧穴,即井、滎、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並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
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楊玄操〈難經〉注:"
山穀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
滎: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
楊上善《明堂》注:"
水溢為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
用以形容位於井穴之後的第二穴。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
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太素》注:"輸,送致聚也。《難經·
八十一難》曰:五
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於此處,故名為輸也。"
用以形容位於滎穴之後的第三穴。經:指水流
行經較直、較長。《爾雅·釋水》:"
直波曰經。"楊上善《太素》注:"經,常也。水大
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
徐行不絕,
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於輸穴之後的第四穴。合:指水流匯合入深。楊上善《太素》注:"
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於本藏之氣,故名為合。"
用以形容位於經穴之後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
3 五輸穴表
|
肺 |
|
胃 |
脾 |
心 |
|
|
腎 |
|
三焦 |
膽 |
肝 |
井 |
|
|
|
|
|
|
|
|
|
|
|
|
滎 |
|
|
|
|
|
|
|
|
|
|
|
|
輸 |
|
|
|
|
|
|
|
|
|
|
|
|
經 |
|
|
|
|
|
|
|
|
|
|
|
|
合 |
|
|
|
|
|
|
|
|
|
|
|
|
4 五輸穴主治特點
五輸穴各有所主病症。《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隔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
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難經·
六十七難》說:"
井主心下滿,滎主
身熱,俞主體節重痛,經主
喘咳寒熱,合主
逆氣而泄。"
二者立論有相通處。
輸穴:位於腕踝
關節附近,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症及循經遠道病症;陰經輸穴即各經
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髒器病症。
經穴:主要用於循經遠道作為配穴,用於寒熱、喘咳等。
合穴:陰經合穴用於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陽經合穴主要用於腑病;手陽經合穴多用於
外經病症。 5 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膽屬足三陽經,各有合穴;大腸、小腸、三焦屬
手三陽經,因髒器位於腹部,應於下肢,故除在手陽經各有合穴外,在有關的足陽經上也各有
一合穴之說
。 五輸穴
(一)肺(金)-----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者,言起於任脈中脘穴也。
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者,謂本經之絡,散布流行,下則絡於大腸,還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屬肺直行之經也。
夫經絡流行,循還無端。故手太陰之脈,必自足厥陰經之支者期門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屬肺,以交於手太陰肺經也。
從肺係橫出腋下,至於中府、雲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從俠白行少陰心主經脈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從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從孔最入寸口列缺、經渠、太淵穴;從太淵上魚(句)入魚際穴;從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焉。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循行次指內廉出其端,以交於手陽明大腸經也。
少商惟針雙鵝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注:少商主治雙鵝風,喉痹。以三棱針刺微出血,禁灸。
魚際主灸牙齒痛,在左灸左右同然,更刺傷寒汗不出,兼治瘧疾方欲寒。
注:魚際穴,主治牙齒痛,瘧疾初起先覺發寒,傷寒汗不出等證。針二分,惟牙痛可灸,餘證禁灸。
太淵主刺牙齒病,腕肘無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風痰疾,偏正頭疼效若神。
注:太淵穴,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疼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經渠主刺瘧寒熱,胸背拘急脹滿堅,喉痹咳逆氣數欠,嘔吐心疼亦可痊。
注:經渠穴,主治咳瘧寒熱,胸背拘急膨脹,喉痹,咳逆上氣數欠,嘔吐心疼等證。針二分,禁灸。
尺澤主刺肺諸疾,絞腸痧痛鎖喉風,傷寒熱病汗不解,兼刺小兒急慢風。
注:尺澤穴,主治咳唾膿血,喉痹,肺積息賁,及絞腸痧痛,傷寒汗不出,小兒急慢驚風等證。刺三分,或三棱針出血,禁灸。
(二)大腸(金)-----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
經雲: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又雲: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鬥,水七升半。
又雲:廣腸附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張介賓曰: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下連肛門也。
大腸經循行經文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見圖四十二)。
注:從巨骨穴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言會於督脈之大椎穴也;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下膈屬大腸者,謂其支從缺盆上頸,複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也。從扶突穴入下齒中禾穴,從禾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以交於手足陽明胃經也。
商陽主刺卒中風,暴仆昏沉痰塞壅,少商中衝關衝少,少澤三棱立回生。
注:中衝穴,『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中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少澤,使血氣流通,實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也。
三裏三間並二間,主治牙疼食物難,兼治偏風眼目疾,針灸三穴莫教偏。
注:三裏、三間、二間三穴,主治牙齒疼痛,食物艱難,及偏風眼目諸疾,三穴並針灸之。三裏穴針二分,灸三壯。二間穴針三分,灸三壯。三間穴針三分,灸三壯。
陽溪主治諸熱證,癮疹痂疥亦當針,頭痛牙痛咽喉痛,狂妄驚中見鬼神。
注:陽溪穴,主治熱病煩心,癮疹,痂疥,厥逆,頭痛,牙疼,咽喉腫痛,及狂妄,驚恐見鬼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池主治是中風,手攣筋急痛痹風,兼治一切瘧疾病,先寒後熱自然平。
注:曲池穴,主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等證。針五分,灸七壯。
(三)胃腑(土)-----厲兌、內庭、陷穀、解溪、足三裏。
經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雲: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又雲: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
又雲: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見圖四十四)。
胃經循行經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別,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注:足陽明胃經之脈,起於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於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從巨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後下廉,複交本經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循發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頜厭穴,複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髒腑。
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內廉不容穴也;從不容循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夾臍天樞穴也;從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入氣街中,氣衝穴也。
其支者,起於胃口,是謂前之屬胃絡脾之支,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氣街穴,會衝脈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經者脾關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從伏兔行陰市穴、梁丘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等穴,下循脛外廉,豐隆穴也;從豐隆循解溪穴,下足跗,衝陽穴也;從衝陽行陷穀穴內庭穴,入次趾外間也。
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下入次趾外間;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厲兌穴,出其端,交於足太陰脾經也。
厲兌主治屍厥證,驚狂麵腫喉痹風,兼治足寒膝臏腫,相偕隱白夢魘靈。
注:
厲兌穴,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麵腫喉痹驚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等證。針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此穴合隱白穴同針,治夢魘不寧。針一分,灸三壯。
內庭主治痞滿堅,左右繆灸腹響寬,兼刺婦人食蠱脹,行經頭暈腹疼安。
注:
內庭穴,主治痞滿堅硬。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但覺腹響是其效驗。
兼治婦人食蠱,行經頭暈,行經頭暈,少腹痛等證。
陷穀主治水氣腫,善噫痛疝腹腸鳴,無汗振寒痰瘧病,胃脈得弦瀉此平。
注:
陷穀,主治麵目浮腫,及水病善噫,疝氣少腹痛,腸鳴腹痛,瘧疾振寒無汗等證,或胃脈得弦。
皆宜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解溪主治風水氣,麵腹足腫喘嗽頻,氣逆發噎頭風眩,悲泣癲狂悸與驚。
注:
解溪穴,主治風氣麵浮,腹脹,足腫,喘滿,咳嗽,氣逆發噎,頭痛,目眩,悲泣癲狂,驚悸,怔仲等證。針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三裏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除胸脅痛,腹脹胃中寒,腸鳴並泄瀉,眼睡膝脛酸,傷寒羸瘦損,氣蠱證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光全。
注:
三裏,足三裏穴也。
其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胸脅疼痛,腹脹,胃寒腸中雷鳴,脾寒泄瀉,眼目紅腫,膝脛酸痛,傷寒熱不已,瘦弱虛損,小腸氣痛,與水氣,蠱毒,鬼擊諸證,悉宜針灸。
但小兒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四)脾(土)-----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經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又雲: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又雲: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髒,主髒意與智。
『中髒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圖四十七)。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見圖四十八)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循胻經膝裏,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從隱白循指內側內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內循脛骨後,漏穀穴也。
從漏穀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也。
從衝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於手少陰心經也。
隱白主治心脾痛,築賓能醫氣疝疼,照海穴治夜發,兼療消渴便不通。
注:
隱白穴,主治心脾疼痛。針一分,灸三壯。
築賓穴,主治氣疝。針三分,灸五壯。
照海穴,主治夜發證,及消渴大便閉。針三分,灸三壯。
大都主治溫熱病,傷寒厥逆嘔悶煩,胎產百日內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難。
注:
大都穴,主治溫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及大便難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凡婦人懷孕,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難,痞疸寒瘧商邱主,兼治嘔吐瀉痢痊。
注:
太白穴,主治痔漏,腹中疼痛,大便不利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商邱穴,主治痞氣,黃疸,寒瘧及嘔、吐、瀉、痢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血海主治諸血疾,兼治諸瘡病自輕,陰陵泉治脅腹滿,刺中下部盡皆鬆。
注:
血海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調,帶下,及男子腎藏風,兩腿瘡癢濕痛等證。針五分,灸五壯。
陰陵泉穴,主治脅腹脹滿,陰痛,足膝紅腫,小便不通,小便失禁不覺,下部等證。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五)心(火)-----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雲: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
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係,以通四髒,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看,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係上俠咽,係目係;其直者,複從心係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係走,直上喉嚨係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衝。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由心係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係上行夾咽,係目之係;其經之直者,複從心係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從極泉穴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
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穴也。
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裏、陰、神門等穴也。
從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也。
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經也。
少衝主治心膽虛,怔忡癲狂不可遺,少商惟針雙鵝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注:
少衝穴,主治心虛膽寒,怔仲癲狂。針一分,灸三壯。
少商穴,主治雙鵝風,喉痹。
以三棱針刺微出血,禁灸。
少府主治久咳瘧,肘腋拘急痛引胸,兼治婦人挺痛癢,男子遺尿偏墜疼。
注:
少府穴,主治咳瘧久不愈,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及婦人陰挺,陰癢,陰痛;男子遺尿,偏墜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神門主治悸怔仲,呆癡中惡恍惚驚,兼治小兒癇證,金針補瀉疾安寧。
注:
神門穴,主治驚悸,怔忡,呆癡,卒中鬼邪,恍惚振驚,及小兒驚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炷如小麥。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風,靈道主治心疼痛,瘛瘲暴瘖不出聲。
注:
少海穴,主治腋下瘰,漏臂與風吹肘臂疼痛也,及癲羊鳴等證。針五分,禁灸。
靈道穴,主治心痛,羊,瘛瘲,肘攣,暴瘖不能言等證。針三分,灸三壯。
(六)小腸(火)-----少澤、前穀、後溪、陽穀、小海。
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雲: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雲: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複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又雲: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徑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複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衝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穀後溪穴,從後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穀、養老穴也。
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於聽宮穴也。
其別支從頰上頜抵鼻,至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經。
少澤主治衄不止,兼治婦人乳腫疼。
注:少澤穴,主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針一分,灸三壯。
前穀主治癲疾,頸項肩臂痛難堪,更能兼治產無乳,小海喉齦腫痛痊。
注:前穀穴,主治癲,頸項頰腫引耳疼痛,及婦人產後無乳等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小海穴,主治咽喉,牙齦腫痛等證。針二分,灸五壯。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諸疾治可平,後溪能治諸瘧疾,能令癲漸漸輕。
注:
腕骨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針二分,灸三壯。
後溪穴,主治瘧疾,癲。針一分,灸一壯。
陽穀主治頭麵病,手膊諸疾有多般,兼治痔漏陰痿疾,先針後灸自然痊。
注:
陽穀穴,主治頭麵項腫,手膊疼痛不舉,及痔漏,陰痿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七)膀胱(水)-----至陰、通穀、束骨、昆侖、委中。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雲: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胱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直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膀胱經循行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顛上至耳角,直者從顛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內後廉膕中合,下貫內外踝後,京骨骨下趾外側。
注: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之經。
其直者,從通天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複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內膏盲、神堂、嘻、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浮、委陽穴,下合膕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內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後昆侖穴,從昆侖穴循行仆參、申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
從京骨循行束骨、通穀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於足之少陰經也。
飛陽主治步艱難,金門能療病癲,足腿紅腫昆侖主,兼治齒痛亦能安。
注:
飛陽穴,主治步履艱難。針三分,灸三壯。
金門穴,主治癲狂羊風。針一分,灸三壯。
昆侖穴,主治足腿紅腫,牙齒疼痛。針三分,灸三壯。
環跳主治中風濕,股膝筋攣腰痛疼,委中刺血醫前證,開通經絡最相應。
注:
環跳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風寒濕氣,筋攣疼痛。針一寸,留十呼,灸三壯。
委中穴治證同環跳穴,但此穴禁灸,針五分。
(八)腎(水)-----湧泉、然穀、太溪、複溜、陰穀。
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又雲: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三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髒精與誌。
「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張介賓雲: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係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實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腎經循行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陰腎經之脈,起自足太陽小趾之下至陰穴,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穀穴之下,循內踝後太溪穴,從太溪別入跟中大鍾穴,從大鍾循行水泉、照海、複溜、交信穴,上腓內築賓穴也。
從築賓出膕內廉陰穀穴,從陰穀上股內後廉橫骨穴,從橫骨內貫行脊屬腎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穀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開、步廊、神封、靈壚、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而終。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於手厥陰經也。
湧泉主刺足心熱,兼刺奔豚疝氣疼,血淋氣痛疼難忍,金針瀉動自安寧。
注:
湧泉穴,主治足發熱,奔豚,疝氣疼痛,血淋,氣痛等證。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然穀主治喉痹風,咳血足心熱遺精,疝氣溫瘧多渴熱,兼治初生兒臍風。
注:
然穀穴,主治喉痹,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及小兒撮口臍風。針三分,留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凡針不宜見血。
複溜血淋宜乎灸,氣滯腰疼貴在針,傷寒無汗急瀉此,六脈沉伏即可伸。
注:
複溜穴主治血淋,血滯腰痛,傷寒無汗,六脈沉匿者。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勞不稱情,婦人水蠱胸脅滿,金針刺後自安寧。
注:
太溪穴,主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及婦人水蠱,胸脅脹滿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陰穀舌縱口流涎,腹脹煩滿小便難,疝痛陰痿及痹病,婦人漏下亦能痊。
注:
陰穀穴,主治舌縱涎下,腹脹,煩滿,溺難,小腹疝急引陰、陰股內廉痛,為痿痹,及女人漏下不止。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九)心包(相火)-----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張介賓曰:心包一髒,「難經」言其無形。
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髒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髒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歟。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手厥陰心主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絡經循行歌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小指次指終相通。
注: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也。
內行下膈,曆絡三焦者,散布於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處也。
從天池循臑內至天泉,從天泉穴行手太陰、手少陰兩脈之間,入肘內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內關、大陵四穴,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也。
其本支之別支,別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於手少陽三焦經也。
中沖穴:見大腸經。中衝穴,『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中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少澤,使血氣流通,實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也。
痰火胸疼刺勞宮,小兒口瘡針自輕,兼刺鵝掌風證候,先補後瀉效分明。
注:勞宮穴,主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等證。針二分,禁灸。
少澤主治衄不止,兼治婦人乳腫疼,大陵一穴何專主?嘔血瘧疾有奇功。
注:
少澤穴,主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針一分,灸三壯。
大陵穴,主治嘔血,瘧疾。針六分,灸三壯。
間使主治脾寒證,九種心疼瘧渴生,兼治瘰生項下,左右針灸自然平。
注:間使穴,主治脾寒證,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及瘰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曲澤主治心痛驚,身熱煩渴肘掣疼,兼治傷寒嘔吐逆,針灸同施立刻寧。
注:曲澤穴,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能伸,傷寒,嘔吐,氣逆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十)三焦(相火)-----關衝、液門、中渚、支溝、天井。
經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雲: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雲: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三焦經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陰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三焦經循行歌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寸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裏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銳眥乃盡焉。
注: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手小指次指外側之端關衝穴,從關衝上出兩指之間液門、中渚穴,循手腕表陽池穴也。
從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清冷淵穴也,從清冷淵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濼、臑會、肩、天穴,從天穴而交出足少陽經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分,皆屬三焦經也。
其支者,從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項天牖穴,從天牖穴循係耳後,翳風、瘈脈、顱息穴,從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穴、絲竹空穴也。
由角孫、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和、耳門穴也。
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後出走耳前,過足少陽經客主人穴之前,交頰至目銳之外眥,以交於足少陽膽經也。
三焦經穴歌
手少三焦所從經,二十二穴起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曆,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四瀆內,注於天井清冷中,消濼臑會肩穴,天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耳門,和上行絲竹空。
關衝(見前大腸經)。
液門主治喉齦腫,手臂紅腫出血靈,又治耳聾難得睡,刺入三分補自寧。
注:
液門穴,主治咽喉外腫,牙齦痛,手臂紅腫,耳暴聾,不得眠等證。針三分,留二呼,灸三壯。
中渚主治肢木麻,戰表蜷攣力不如,肘臂連肩紅腫痛,手背癰毒治不發。
注:
中渚穴,主治四肢麻木、戰振、蜷攣無力、肘臂連肩紅腫疼痛,手背癰毒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支溝中惡卒心痛,大便不通脅肋疼,能瀉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脫暈迷生。
注:
支溝穴,主治鬼擊卒心痛,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婦人產後血暈,不省人事等證。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天井主瀉瘰疹,角孫惟主目翳生,耳門耳聾聤耳病,絲竹空穴治頭風。
注:
天井穴,主治瘰,癮疹。針三分,灸五壯。
角孫穴,主治目中生翳,針三分,灸三壯。
耳門穴,主治耳聾,聤耳膿汁。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絲竹空穴,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十一)膽腑(木)-----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
經雲: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又曰:凡十一髒皆取決於膽也。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髒經』曰:膽者清淨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膽經循行經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膽經循行歌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取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一支銳眥大迎下,合乎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裏過,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脾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注: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目之銳眥瞳子穴,循聽會客主人穴,上抵頭角頷厭穴也。
從頷厭循懸顱、懸厘、曲鬢率穀,折而下行於耳後之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頭之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穴;循頸至風池穴,過手少陽經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經之肩井穴:從肩井穴卻交出於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處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此一小支之脈,行於頭之無穴處也。
又其支者,別銳眥下手陽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散布髒腑,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環跳穴也。
其支者,從缺盆下腋淵液穴;從淵液穴循胸輒筋穴也。
從輒筋、日月穴過季脅至京門穴;從京門循行帶脈、五樞、維道、居,下合髀厭中環跳穴也。
從環跳穴以下循髀陽風市穴;從風市循行瀆、陽關、出膝外廉,陽陵泉穴也。
從陽陵泉穴循陽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輔骨之前陽輔穴也。
從陽輔穴直下抵絕骨之端懸鍾穴;從懸鍾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從丘墟穴循足跗上臨泣穴也。
從臨泣入小指次指之間俠溪、竅陰穴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出三毛,以交於足厥陰肝經也。
竅陰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注:
竅陰穴,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發熱躁煩,癰疽口幹,頭痛喉痹,舌強耳聾等證。針一分,灸三壯。
俠溪主治胸脅滿,傷寒熱病汗難出,兼治目赤耳聾痛,頷腫口噤疾堪除。
注:
俠溪穴,主治胸脅支滿,傷寒熱病汗不出,目赤,耳聾,胸痛,頷腫,口噤等證。針三分,灸三壯。
頸漏腹下馬刀瘡,連及胸脅乳癰瘍,婦人月經不利病,下臨泣穴主治良。
注:
臨泣穴,主治頸漏,腋下馬刀,連乃胸脅,婦人乳癰,月信不調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陽輔主治膝酸痛,腰間溶溶似水浸,膚腫筋攣諸痰痹,偏風不遂灸功深。
注:
陽輔穴,主治膝胻酸疼,腰間寒冷,膚腫筋攣,百節酸疼,痿痹,偏風不遂等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治痹偏風,兼治霍亂轉筋疼,承山主針諸痔漏,亦治寒冷轉筋靈。
注:
陽陵泉穴主治冷痹偏風,霍亂轉筋。針六分,灸三壯。
承山穴,主治痔漏疼痛,寒冷轉筋。針七分,灸五壯,灸不及針。
(十二)肝(木)-----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
經雲,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又雲: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係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髒,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之前,並肩著脊之第九椎。
肝經循行經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其支者,從目係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肝經循行歌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膕內廉陰股衝,環繞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裏布脅肋,俠喉頏顙目係同,脈上顛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係中,下絡頰裏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注:足厥陰肝經之脈,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大敦行間穴,從行間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從太衝穴去內踝一寸,至於中封穴也。
從中封穴循內聯踝五寸,入於蠡溝穴也。
從蠡溝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內踝八寸,交出於足太陰陰經之後,上踝內廉,膝關曲泉穴也。
從曲泉循股陰陰包五裏穴,入於毛中之陰廉穴,過陰器入抵小腹,上行於章門穴,從章門循行期門穴,從期門內行,俠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布脅肋,散布於髒腑,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額,與督脈會於顛也。
其有一支者,不上會於顛,但從目下頰裏環唇內。
又一支複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以交手太陰肺經也。
大敦治疝陰囊腫,兼治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病,炷如小麥灸之靈。
注:
大敦穴,主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及小兒急慢驚風證。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行間穴治兒驚風,更刺婦人血蠱症,渾身腫脹單腹脹,先補後瀉自然平。
注:
行間穴,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及婦人血蠱症瘕,渾身腫,單腹脹等證。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太衝主治腫脹滿,行動艱辛步履難,兼治霍亂吐瀉證,手足轉筋灸可痊。
注:
太衝穴,主治腫滿,行步艱難,及霍亂吐瀉,手足轉筋等證。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中封主治遺精病,陰縮五淋溲便難,鼓脹癭氣隨年灸,三裏合灸步履艱。
注:
中封穴,主治夢泄遺精,陰縮,五淋,不得尿,鼓脹,癭氣。
此穴合足三裏並灸治行步艱辛。
中封穴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足三裏穴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泉疝陰股痛,足膝脛冷久失精,兼治女子陰挺癢,少腹冷痛血瘕症。
注:
曲泉穴,主治疝,陰股痛,男子失精,膝脛冷痛,及女子陰挺出,少腹疼痛,陰癢,血瘕等證。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絡:
肺之主大腸客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熱,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幹身汗越,
肩內前廉兩乳疼,痰結膈中氣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曆與君說。
大腸主肺客
陽明大腸俠鼻孔,麵痛齒疼腮頰腫,生疾目黃口亦幹,鼻流清涕及血湧,
喉痹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合穀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
合穀主治破傷風,痹痛筋急針止疼,兼治頭上諸般病,水腫產難小兒驚。
注:合穀穴,主治破傷風,風痹,筋骨疼痛,諸般頭痛,水腫,產難,及小兒急驚風等證。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脾主胃客
脾經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髒,陰氣上衝噫難廖,體重不搖心事妄,
瘧生振粟兼體羸,秘結疸黃手執杖,股膝內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胃主脾客
腹心悶意淒愴,惡人惡火惡燈光,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喎瘧又傷,
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氣蠱胸腿疼難止,衝陽公孫一刺康。
真心主小腸客
少陰心痛並幹嗌,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幹,脅臂疼兮掌發熱,
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小腸主真心客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項頸強疼難轉側,嗌頷腫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臑肘臂外後廉痛,腕骨通裏取為詳。
腎之主膀胱客
臉黑嗜臥不欲糧,目不明兮發熱狂,腰痛足疼步艱履,若人捕獲難躲藏,
心膽戰兢氣不足,更兼胸結與身黃,若欲除之無更法,太溪飛揚取最良。
膀胱主腎之客
膀胱頸病目中疼,項腰足腿痛男行,痢瘧狂顛心膽熱,背弓反手額眉棱,
鼻衄目黃筋骨縮,脫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無別法,京骨大鍾任顯能。
三焦主包絡客
三焦為病耳中聾,喉痹咽幹目腫紅,耳後肘疼並出汗,脊間心後痛相從,
肩背風生連膊肘,大便堅閉及遺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陽池內關法理同。
包絡主三焦客
包絡為病手攣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脅滿腋腫平,心中淡淡麵色赤,
目黃善笑不肯休,心煩心痛掌熱極,良醫達士細推詳,大陵外關病消釋。
大陵一穴何專主?嘔血瘧疾有奇功。
注:大陵穴,主治嘔血,瘧疾。針六分,灸三壯。
肝主膽客
氣少血多肝之經,丈夫疝苦腰疼,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幹麵脫塵,
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癃閉遺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寧。
膽主肝客
膽經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麵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
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
八會穴
髒會章門腑中脘,髓會絕骨陽陵筋,氣會膻中血膈俞,骨會大杼脈太淵。
章門主治痞塊病,但灸左邊可拔根,若灸腎積臍下氣,兩邊齊灸自然平。
注:章門穴,主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針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雲百壯。
上脘奔豚與伏梁,中脘主治脾胃傷,兼治脾痛瘧痰暈,痞滿翻胃盡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腎積奔豚,心積伏梁之證。針八分,留七呼,灸五壯。
『千金』雲:每日灸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中脘穴,主治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等證,針八分,灸七壯。一雲: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懸鍾主治胃熱病,腹脹肋痛腳氣疼,兼治腳脛濕痹癢,足指疼痛針可停。
注:懸鍾穴,主治胃熱,腹脹,脅痛,腳氣,腳脛濕痹,渾身搔癢,趾疼等證。針六分,灸五壯。
膈俞主治胸脅痛,兼灸痰瘧癖攻,更治一切失血證,多加艾灼總收功。
注:膈俞穴,主治胸脅疼痛,痰瘧癖,一切血痰。灸三壯,禁針。
大杼主刺身發熱,兼刺瘧疾咳嗽痰,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氣艾火添。
注:大杼穴,主治遍身發熱,瘧疾,咳嗽多痰。針五分,禁灸。
神道穴,主治背上冷痛,怯怯短氣。灸七壯,禁針。
太淵主刺牙齒病,腕肘無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風痰疾,偏正頭疼效若神。
注:太淵穴,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疼等證。針二分,灸三壯。
五輸穴應用
(2011-08-30 09:50:09)
第一節 五輸穴之意義
五輸(輸同腧)穴是十二經分布於肘膝以下五個特點輸穴,簡稱五輸穴,就是井、滎、輸、經、合五個穴,因五輸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屬性,所以又有人將之稱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氣血運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個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關於五輸穴的意義,《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五髒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腑六輸,六六三十六輸;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靈樞本輸篇還有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這是說五髒(同臓)即肝、心、脾、肺、腎,每經各有五個輸穴(井、滎、輸、經、合)合計二十五輸穴(此外還應包括心包手厥陰經亦有五輸,實際六腑應有三十輸穴)。六府(同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每經各有六個輸穴(即井、滎、輸、原、經、合),合計三十六穴(六髒沒有原穴,以輸代原,但因原穴與輸穴在五行中為同一屬性,所以雖有人另立章說明,但仍有人將之列入五行穴述說)。
至於“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它的意思是說:經氣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頭,故稱井,形容脈氣淺小,其穴位位於四肢爪甲之側;經氣流過之處,如剛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稱滎,脈氣稍大,其穴位於指(趾)、掌(蹠);經氣所灌注之處(輸有輸注之意),如水流由淺入深,故稱輸,脈氣較盛,其穴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經氣所行部位(經有流行經過之意),像水在通暢的河道中流過,故稱經,脈氣流注,其穴多位於腕踝附近及經部;經氣最後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脈氣深大,其穴位於周膝關節附近。但不超過肘膝關節而言,其穴位“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實用有效。
第二節 五輸穴屬性與原理
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係最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熒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陰經井木、熒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
這樣的配合有什麽理由嗎?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說:“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金,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井金也,餘皆類此。”這是將庚金與乙木就五行與天幹融合說明(天幹之五行係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屬陽幹,乙丁己辛癸屬陰幹),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其餘四輸依次類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克,雖為相克,但實際則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製論的意義。
五輸穴全部位於肘膝以下,肘膝下還包括絡穴、郤穴、下合穴和八脈交會穴等特定穴位。這些穴道一直被認為治療範圍廣,效果好的穴道,不僅可治療局部,鄰近和循經的疾病,還可治療全身髒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醫生也就僅針手腳(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達到起病愈合的目的。為什麽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廣?從解剖學分析,除了與其所治疾病部位或髒腑有節段神經的牽連關係外,可以認為主要是由於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特別大的緣故。神經解剖學知識指出,人體各部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的大小,不是與人體該部體積的大小成正比,而是與該部的功能繁簡成正比。手是勞動器官,足是運動器官,它們的功能很複雜,所以它們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也就較人體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將之應用於針灸也就是針肘膝以下的穴道,對大腦皮層的影響範圍廣,作用力強大。
還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個手指的功能複雜;在腳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個腳趾的功能複雜。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腦皮質的投射代表區更大,針灸醫生常用靠近拇指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的合穀穴(大腸經的原穴),和腳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蹠骨之間的太衝穴(肝經的原穴),認為這二個穴道治病的範圍廣,作用強,療效高;同時把合穀、太衝兩對穴道一起使用叫做“開四關”……..有鎮靜、鎮定、鎮痙等作用。可以治“諸髒腑病症”和很好疑難雜症,尤其是神經和精神方麵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療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療效亦好,特別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婦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經穴所能及,這些亦就是基於此一原理之認識及應用。
第三節 五輸穴經典應用
五輸穴是一種要穴歸類法,有一少帶多的優點。五輸穴為五髒在經絡的全息點。古人言:“善用針者,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主要係指五輸穴而言。如果說方劑有經方時方之分,針灸亦可分經方時方,靈活應用五輸穴就如同方劑學活用經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關五輸穴的應用,首先仍係以《內經》為主,其次則為《難經》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製化用法;同氣相求用法(又稱交應療法);五門十變療法;升降應用療法;時間療法等等。以下擇要介紹:
一、 內經一般用法
內經有關五輸穴應用的報道很多,但應用最廣泛則是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這裏指出了五輸主治五變的應用剛要,其應用大致可歸類分析如下:
(一)“病在髒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泄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發現神誌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或某一髒器之功能失調,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靈樞本藏篇所述,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無知者為病在髒,又《傷寒論》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井穴為十二經交接點,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瀉髒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鬱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脾井隱白,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夢靨不寧;隱白(脾統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衝,小腸井少澤均能治中風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衝清熱鎮心尤有卓效;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產;腎經井穴湧泉善治各種厥逆及各種癇症,小兒驚風。此外中衝、關衝均能回陽救逆,治療中風猝倒……。竅陰也能治失眠。從這些例子看來,可見病在髒者取之井,是經驗的結晶。《乾坤生意》也說“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侯,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點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變於色者取之滎”,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病變於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滎穴對各種病變於色的初發病期,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例如:臨床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發炎或肺炎)咳喘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魚際穴對於肺熱及肺熱之氣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暈針時臉色慘白,可針心經滎穴少府強心解之。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間(肝經之滎穴),以肝經行肋下,臨床上治療肋間神經痛刺行間,有鎮痛療效。還有三焦滎穴液門配肺滎魚際善治喉病(見百證賦)等也在臨床常用。
(三)“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輸穴有益氣化濕之功,善治中滿、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輸穴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的發熱有效,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停停),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為常見,疼痛除“傷風”及“癌痛”外,幾乎皆為“時間時甚”之痛。蓋輸穴非屬土(陰經)即屬木(陽經),木主風,土主濕,例如:風濕痛平時天氣好則平安無事,下雨天潮即疼痛發作。還有瘧疾癲癇也是有間歇性的發作,這些都是輸穴主治的範圍。個人臨床常用束骨治後頭痛顛頂痛,陷穀治前頭痛,臨泣治偏頭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輸穴。此外用各經輸穴治風濕病痛也極有效,這都是從“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原則出發所致。
(四)“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經穴之五行屬性在髒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對於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調者也適用。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的作用,又脾經脈連舌下,針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能治舌本強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強痛亦皆能導致聲音改變,此外心經經穴通裏善治暴瘖(見金鑒)亦是本於“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的原則下使用的。綜合觀察各經經穴,如:陽溪治牙痛(見席弘賦);解溪治風濕麵腫(見金鑒賦)及頦部、下頜、前頸病變;陽穀(小腸經經穴)治頜腫口禁(見百症賦);昆侖(膀胱經經穴)能定喘(靈光賦)及治齒痛(金鑒);複溜(腎經經穴)能定喘;間使(心包經經穴)可治失音(百症賦)皆與咳喘或口部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臨床價值。
(五)“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髒器官之功能活動,主髒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強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泄瀉等症。對於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例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裏、曲池、陰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三裏,則能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尺澤、委中、足三裏刺血能治飲食不節,急性腸胃病,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委中、足三裏、曲澤、尺澤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靈樞經·邪氣髒腑病形篇》曾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條是說滎穴、輸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滎輸治外經”,一係指滎輸部位較淺,所以用治體表及經脈病,其次是與滎輸的五行屬性有關,蓋陰經之滎穴屬火,陽經之滎穴屬水,水火與寒熱有關,也就是與外感有關,而善治外感病。液門為外感起手針,治感冒甚效,配合肺滎魚際療效尤佳。陰經之輸穴屬土,陽經之輸穴屬木,土應脾主濕主肉,木應肝主風主筋,外經病多與風濕及筋肉有關,所以風濕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輸穴,外感風寒風熱之病及上火火熱,體寒陽虛之病多取滎穴。
例如:每一經之輸穴皆善治本經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頭痛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臨泣善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束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輸治外經”的具體實踐。至於合治內府,一則係合穴之本,水與腎相應為先天之本,針合穴有調先後天之作用。
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裏和手三裏,發現胃弛緩時會使收縮增強,胃緊張時能使之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又如:陽陵泉,用膽囊造影研究,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時,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因此對膽石症有一定作用。
這說明了“合治內府”是有科學道理的。《靈樞·夭壽剛柔篇》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這條的意思是說內為陰,體內的五髒屬陰,五髒有病,即所謂病在陰中之陰,當刺陰經的滎火穴和輸土穴;外為陽,體表的皮膚屬陽,如果皮膚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合土穴;外為陽,體表的筋骨屬陰,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陰,就當刺陰經的經金穴;內為陰,體內的六腑屬陽,如果六腑有病,所謂病在陰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絡穴。針對上述原則,五髒有病可取滎穴、輸穴。
如:心經有火,出現舌赤、口燥、心煩等症時,可取心包經的滎穴勞宮、輸穴大陵治之。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症狀時,可取滎穴然穀、輸穴太溪治療。此處取滎輸主要是指陰經之滎輸,與前述滎輸主外經,多係去陽經之滎輸有別。
病在髒(陰之陰)取滎輸之原因大致如下:髒病以心病為急,又心為五髒六腑之主“主明則下安”陰經滎穴屬火,與心相應,針之有護心氣之作用。陰經之輸穴屬土,針之有健脾固後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陰經之輸穴與原穴同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髒有疾患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髒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針輸穴有調髒腑原氣之作用。病在皮膚(陽之陽)取陽經合穴,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病常用大腸經曲池穴治療。其它天井、足三裏、委中(刺血為主),陽陵(治帶狀皰疹)均能治相應的各經皮膚病變。蓋合穴屬土,刺合穴一則通於脾,清熱利濕,一則補土生金,增強皮膚之抗病力。
還有《靈樞經·本輸篇》曾說:“春取絡脈諸滎……夏取諸輸絡……秋取諸合……冬取諸井……。”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說:“……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這些都與季節有關,留在時間療法部分再相加說明。
二、 難經一般用法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髒六腑井滎輸經合所主病也。這就是五輸穴配合五行屬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為什麽說:井可治心下滿,滎穴可治身熱,輸穴可治體重節痛,經穴可治咳喘寒熱,合可治逆氣瀉泄?因為井在髒屬木為肝,肝分泌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以助消化,若肝失調達而鬱結,則中脘必現痞滿,故心下滿,可當取井穴;滎穴在髒屬火屬心,心主血脈,脈是營養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礙營養進行,使體內發生變化,即現身熱,當刺滎穴,滎穴能清熱瀉火,治療各種熱性病(急性熱性病),也能育陰清熱,治慢性熱病;輸在髒屬脾屬土,脾助消化,相當於西醫的淋巴,若其吸收運化遲滯,就發生體重節痛,當取輸穴,輸穴能補土益氣化濕,除疼痛外,腫滿倦怠,泄瀉都有較好療效;經穴在髒屬肺屬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調溫作用,若客邪皮毛,調溫失調,就發生寒熱,客邪傳肺,肺失肅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濟,就發生咳嗽,兩者病證,均用經穴;合穴在髒屬腎屬水,腎為濾水器官,膀胱乃排水總樞,若邪熱客於膀胱,膀胱失職,水分就從大便排出,發生逆氣而泄之病,又腎主受納,與肺之肅降共同完成氣之呼吸。腎虛則氣逆不降,而為喘、脹、悶、宜針合穴。
對此,虞庶注解說:“井法木以應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滎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於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滎,不令火乘金,則身熱必愈也。輸者法土應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土自病則體重,宜治於輸穴。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金主肺,肺主寒熱也”)。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裏急,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以上井滎輸經合,法五行,應五髒,邪湊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診者審而形之,……各依其時而調治之。
以上是難經六十七難所述之五輸主病,其連用經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滿”,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針灸經穴學)配厲兌(胃井)能治夢魘不寧,中醫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滿症狀,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症。
“滎主身熱”,滎穴屬火能治熱,所以各經與熱有關之病皆可取該經滎穴治療,魚際為肺經滎穴,對於傷風襲肺之發熱有退熱作用,能用治於肺炎。液門為三焦經滎穴,能治三焦之熱,尤以上中焦壅熱所導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鑒、百證賦)效果較佳,配合魚際治療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賦);二間為大腸經滎穴,善治大腸經熱症,(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等古訣均認為可治牙痛,臨床應用確有卓效;胃經滎穴內庭亦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對於胃腸熱病,療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溫熱病(金鑒)。然穀能瀉腎治熱(通玄指要賦、金鑒),勞宮能清心火,治口瘡(金鑒)清胸膈之熱(針灸精粹)……等,都說明了滎主身熱是具有實用價值的。
“輸主體重節痛”,臨床運用尤為廣泛,結合內經所言:“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運用,對於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種疼痛外均有極佳之療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無休止,但外邪解則痛自愈),例如傷風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經輸穴太淵;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輸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後溪,上肢內側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衝、太溪;臨泣治偏頭痛;陷穀治太陽穴(胃經所過);束骨治後頭痛,也都是應用輸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經主咳喘寒熱”則與內經所言:“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認為金為發音之氣,金實則不鳴,金破亦不鳴。肺屬金,與發音有關,與喘咳及寒熱(即發熱惡寒)亦有關。而事實上,喘咳與發音也有關,是一種會發出或改變聲音的病,因此經穴能治療。又由於“寒熱”與表症有關,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發之病變也可采用經穴治療。如經渠(肺經經穴)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有特效,對於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經經穴)能治土虛不能製水之分水(腎髒炎)證療效甚佳(金鑒);陽輔(膽經經穴)治療傷風感冒引起之偏頭痛;昆侖(膀胱經經穴)治感冒引起之後頭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氣而泄”應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氣”之病每經皆可見及,肝氣逆則肝陽上亢;肺氣逆則氣喘咳嗽;胃氣上逆則便秘嘔吐;脾氣上逆則噯噦腹脹;腎氣逆則小便不通……等,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靈光賦);足三裏(胃經合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症賦)、定喘(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陰陵泉(脾經合穴)治心胸肋之滿(席弘賦、金鑒)。曲池(大腸經合穴,肝與大腸相通,乙庚合化金能製木)和陽陵泉(膽經合穴)治療肝陽上亢之血壓高,都頗有佳效;治療泄瀉則曲池、足三裏、陰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見“合主逆氣而泄”確有其道理存在。
難經七十四難也曾經提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的理論,因為與季節有關,留在時間療法用法部分再加說明。有關難經六十八難對五輸穴的應用,針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訣,特別附錄在後麵,並加以表解,以助記憶。
髒腑井滎輸經合主治: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麵青善怒,此膽病也。如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溪(滎),體重節痛刺臨泣(輸),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脈,病人淋溲、便難、轉筋、四肢滿閉、肋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刺大墩(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衝(輸),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麵赤口幹、嬉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穀(滎),體重節痛,刺後溪(輸),喘咳寒熱,刺陽穀(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心煩悶心痛,掌中熱而呃,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衝(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輸),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麵黃善噫,善思善詠,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穀(輸),喘咳寒熱,刺解溪(經),逆氣而泄,刺三裏(合),又總刺衝陽(原)。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輸),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
假令得浮脈,病人麵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輸),喘咳寒熱,刺陽溪(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穀(原)。
假令得浮脈,病人喘咳,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他節痛,刺太淵(輸),喘咳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麵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穀(滎),體重節痛,刺束骨(輸),喘咳寒熱,刺昆侖(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臍下有動氣,按之牢。如痛,此腎病也。如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穀(滎),體重節痛,刺太溪(輸),喘咳寒熱,刺複溜(經),逆氣而泄,刺陰穀(合)。
第四節 升降應用療法
在素問之遺篇“刺法論”中曾經指出,針刺可以“折鬱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餘,令除斯苦”。其中凡屬五運六氣升降失常之病,皆可取五輸穴治療。岐伯說:“升降之道,皆可先治”,尚未發病者,更可取五輸穴預防,此就五運之氣升降抑窒分“生”與“降”說明如下:
一、 五運欲升而受抑窒之針刺
素問刺法論曾說:“……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發鬱,亦須發鬱,亦須待時,當刺足厥陰之井(大墩穴);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發鬱亦須待時,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勞宮穴);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土欲發鬱亦須待時,當刺足太陰之輸(太白穴);金欲升而天衝窒抑之,金欲發鬱亦須待時,當刺手太陰經(經渠穴);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發鬱亦須待時,當刺足少陰之合(陰穀穴)。”。也就是:木其不能升,可取足厥陰(肝經)之井穴大墩,火氣不能升可針手厥陰(包絡)之滎穴勞宮……。表解如後:
五運欲升 |
窒 星 |
刺 穴 |
刺 法 |
木欲升 |
天柱(兌) |
大墩 |
足厥陰(肝)之井(木)穴 |
火欲升 |
天蓬(坎) |
勞宮 |
手厥陰(心包)之滎(火)穴 |
土欲升 |
天衝(震) |
太白 |
足太陰(脾)之輸(土)穴 |
金欲升 |
天英(離) |
經渠 |
手太陰(肺)之經(金)穴 |
水欲升 |
天芮(坤) |
陰穀 |
足少陰(腎)之合(金)穴 |
從上表可知木欲升可針木(肝)經木(井)穴;火欲升可針火(心包)經火(滎)穴;土欲升可針土(脾)經土(輸)穴;金欲升可針金(肺)經金(經)穴;水欲升可針水(腎)經水(合)合,總結之即各行欲升可針各經本穴。例如臨床治療疝氣、血崩等屬肝經病變,針刺大墩穴即能收到升提止血之效。
二、 五運欲降而受抑窒之針刺
素問刺法論亦說:“本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得位,降而鬱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鬱可速矣!降可折其可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刺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吧入,抑之鬱,發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鬱,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刺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去鬱,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大墩穴),刺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穴);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去鬱,當刺心包絡(中衝穴),刺手少陽所入也(天井穴);水欲降而地卓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氣土,可散去鬱,當刺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刺足陽明之所入(三裏穴)。”也就是說:木氣不能降,當取手太陰之所出(井穴)少商,手陽明之所入(合穴)曲池,其餘類推。
表解如下:
五運欲降 |
窒 星 |
刺 穴 |
刺 法 |
木 欲 降 |
地晶(金) |
少商 |
手太陰之所出(井) |
曲澤 |
手陽明之所入(合) |
火 欲 降 |
地玄(水) |
湧泉 |
足少陰之所出(井) |
委中 |
足太陽之所入(合) |
土 欲 降 |
地蒼(木) |
大墩 |
足厥陰肝之所出(井) |
陽陵泉 |
足少陽之所入(合) |
金 欲 降 |
地彤(火) |
中衝 |
手厥陰心包經之所出(井) |
天井 |
手少陽三焦之所入(合) |
水 欲 降 |
地卓(土) |
隱白 |
足太陰脾之所出(井) |
三裏 |
足陽明胃之所出(合) |
從上表可知木欲降可針陰金之井,陽經之合;火欲降可針陰水之井,陽水之合;土欲降可針陰木之井,陽木之合;金欲降則針陰火之井,陽火之合;水欲降則針陰土之井,陽土之合;總結之即各行欲降可針所不勝之經絡之井(陰井)合(陽合)穴。即克其經之陰井陽合穴。
例如:臨床上治療肝陽上亢之病即可針少商、曲池平肝潛陽。又如病機十九條謂:“諸熱瞀,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噤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病腑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舉凡上述各症針刺湧泉、委中皆能收取大效。還有如水氣不降,小便不通,針足三裏、隱白能有顯著功效等也都是很好的治例。
第五節 五門十變配穴治療法
五門十變首載於《素問·天元紀大論》,主要是由陰陽相合剛柔相配的原理發展而來,即合為五分之為十。一般對五門有二種解釋,一是將十天幹演變為五種相合形式,即素問所載,亦有種之夫妻相配者;另一種是根據十二經脈中井、滎、輸、經、合所屬五行的相生關係,以及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原理,本章所述係指前者而言。
根據“河圖”之數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是成數,又稱為五行生成數,故天於中的陽幹陰幹,按順序隔五相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與己合;“地二聖火,天七成之”,故乙與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與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與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與癸合。
每年五運的起建,都是依該歲正月所建十幹的相生推算而來的。例如:甲己之歲首正月皆建丙寅,丙屬火,火生土,故甲已為土建,乙庚之歲月正月皆戊寅,戊屬火,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其它丙辛之年,正月皆建庚寅,丁壬歲首建壬寅,戊癸歲首建甲寅,可依次類推。這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合而為五,分而為十,故稱為五門十變。
根據天幹之髒腑配合,為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胃。因此可做圖表如下:
五門十變合化表
天幹合化 |
髒腑合化 |
甲已合化土 |
膽、脾合化脾、胃 |
乙庚合化金 |
肝、大腸合化肺、大腸 |
丙辛合化水 |
小腸、肺合化腎、膀胱 |
丁壬合化木 |
心、膀胱合化肝、膽 |
戊癸合化火 |
胃、腎合化心、小腸 |
這種配穴法又可分為多種,下麵詳細說明:
一、合化治療法
例如:甲己合化土,就是甲(膽經)之本穴(木穴)臨泣加己(脾經)之本穴(土穴)太白等於土。
這種方法,用在補瀉治療時,僅針二經之本穴,就產生化合治療效果。各經之化合取穴如下:
肝經與膽經屬木
實證:以火瀉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經本穴足三裏,即腎經本穴陰穀。
虛證:以水補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腸經本穴陽穀及肺經本穴經渠。
小腸經與心經屬火
實證:以土瀉之,甲己合化土,用膽經本穴臨泣及脾經本穴太白。
虛證:以木補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經本穴少府及膀胱經本穴通穀。
脾與胃經屬土
實證:以金瀉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行間,及大腸經本穴商陽改二間。(瀉井當瀉滎)
虛證:以火補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經本穴足三裏,及腎經本穴陰穀。
肺經與大腸經
實證:以水瀉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腸經本穴陽穀及肺經本穴經渠。
虛證:以土補之,甲己合化土,用膽經本穴臨泣及脾經本穴太白。
膀胱經與腎經屬水
實證:以木瀉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經本穴少府及膀胱經本穴通穀。
虛證:以金補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曲泉,及大腸經本穴商陽改曲池。(補井當補合)
化合治療法,也有僅以經絡配合為主,而不拘泥於穴道,亦不拘泥於所治病症,這種配穴法,古醫書中說的很多,就甲己合而言,如玉龍賦所說:“陰陵、陽陵,除腫之雉熬,商丘、丘墟,腳痛堪追”(陰陵與商丘均屬脾經,為己土;陽陵與丘墟均屬膽經,為甲木);乙庚相合,就是肝經的穴和大腸經的穴相配,如席弘賦所說:“手連肩脊難忍,合穀針時要太衝”。又如百症賦所說:“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太衝、期門均屬肝經,為乙木,合穀溫溜均屬大腸經,為庚金);其餘丙辛相合,即小腸經配肺經,如(千金)所說:“後溪並列缺,治胸項痛”(後溪屬小腸經,為丙火,列缺屬肺經,為辛金);丁壬相合,如百症賦所說:“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天池屬心包經,為丁火,委陽屬膀胱經為壬水);戊癸相合,如百症賦所說:“中邪霍亂,尋陰穀三裏之程”(陰穀屬腎經,為癸水,三裏屬胃經,為戊土);這些例子,就都沒有拘泥於用各經本穴,治療也未拘泥與甲己合化治脾胃,乙庚合化治肺大腸之呆滯。
二、互合治療法
這種方法就是甲己相合,針治膽經本穴臨泣,可以治療脾經疾病,針治脾經本穴太白可以治療膽經疾病。其它各經均可以此類推,各經之互合取穴如下:
膽經(甲)的病變用脾經(己)的本穴太白治療。
脾經(己)的病變用膽經(甲)的本穴臨泣治療。
肝經(乙)的病變用大腸經(庚)的本穴商陽以二間代替(瀉井當瀉滎)治療。
大腸經(庚)的病變用肝經(乙)的本穴大墩以行間代替(瀉井當瀉滎)治療。
小腸經(丙)的病變用肺經(辛)的本穴經渠治療。
肺經(辛)的病變用小腸經(丙)的本穴陽穀治療。
心經(丁)的病變用膀胱經(壬)的本穴通穀治療。
膀胱經(壬)的病變用心經(丁)的本穴少府治療。
胃經(戊)的病變腎經(癸)的本穴陰穀治療。
腎經(癸)的病變用胃經(戊)的本穴足三裏治療。
這種方法在臨床應用亦多,也有隻重經絡而不拘泥穴道亦有效著。例如甲己相合,針治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脾經的疾病;如膽經的日月穴能治胃疾患嘔吐、黃疸、腸疝病、鼓脹等症;針脾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膽經的疾病,如脾經的商丘穴能治療癔病及膽虛症,身熱善太息,心悲氣逆;又如脾經大包穴可治胸膜炎(即胸肋中痛,邪入膽經,布之肋下之故)。
三、五門十變在子午流注之應用
《針灸大成》曾經指出: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陽以陰為闔,陰以陽為闔,闔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幹與某穴相合者針之,陽日過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
例如:甲與己合之穴,則取甲膽穴道與己脾穴道同用,丙與辛合,則取丙小腸穴道與辛肺穴道同用,戊與癸合,則取戊脾與癸腎之穴道同用。
又甲日乙亥時為不開穴,則取相合之己日乙亥時之開穴中封穴代替,乙日丙戌時為陽時不開穴,則取相合之庚日丙戊時在開穴陽穀代替。
關於五門十變在子午流注之應用,詳見子午流注章節。
第六節 子母配穴療法
一、 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子母補瀉始載與難經六十九難:“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此法是應用五輸穴,根據其髒腑經絡之間的五行生克關係,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補瀉的作用。所謂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古人所稱的虛症與補的意義,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減退而予以興奮;實證與瀉的意義,亦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亢進而予以抑製。此法多用於髒腑疾患,但經絡病症亦可采用。首先判斷發病髒腑或發病所在之所屬經絡,辨別疾病性質的虛實,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采用本經或異經的五輸穴,並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要運用這種取穴原則,首先必須將五髒的相生關係搞清,而其相生關係是由於每一髒器都有一個代表該髒器功能的五行性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它們的相生關係(見圖)。因其順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這種母子相生的原則應用在治療上,其具體操作方法有二種類別:
(一) 本經母子穴補瀉法
此法為時下一般針書最常見之母子補瀉法,各經取穴參考後表,例如:腎髒虧虛,腎髒屬水,則可取本經之母穴複溜補之,腎實則可在本經之子木穴湧泉瀉之;如:肝病虛,肝屬木,可取本經母穴水穴曲泉補之,肝實則取本經之子穴火穴行間瀉之,以下按十二經分別說明如下:
膽經 膽經屬於甲木,滎穴俠溪是膽經中的水穴,屬於壬水,水能生木,即膽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俠溪能治膽經虛病;經穴陽輔是膽經的火穴,屬於丙火,木能生火,即膽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陽輔能治膽經實證。
肝經 肝經屬於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經中的水穴,屬於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經虛症;滎穴行間是肝經的火穴,屬於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行間能治肝經實證。
小腸經 小腸經屬於丙火,輸穴後溪是小腸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後溪能治小腸經的虛症;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腸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腸經實症。
心經 心經屬於丁火,井穴少衝是心經中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少衝能治心經虛症(玉龍賦:“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輸穴神門是心經中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神門是精神病及心髒病的要穴,能治心經實症。
胃經 胃經屬於戊土,經穴解溪是胃經中的火穴,屬於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解溪能治胃經虛症;厲兌是胃經的井穴,屬於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厲兌能治胃經實症。
脾經 脾經屬於己土,滎穴大都是脾經中的火穴,屬於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大都能治脾經虛症;商丘是脾經的經穴,屬於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經實症。
大腸經 大腸經屬於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腸經中的土穴,屬於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腸經虛症;二間是大腸經的滎穴,屬於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腸經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二間能治大腸經實症。
肺經 肺經屬於辛金,輸穴太淵是肺經的土穴,屬於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太淵能治肺經虛症;合穴尺澤是肺經的水穴,屬於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尺澤能治肺經實症。
膀胱經 膀胱經屬於壬水,井穴至陰是膀胱經的金穴,屬於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至陰能治膀胱經虛症;輸穴束骨是膀胱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經實症。
腎經 腎經屬於壬水,經穴複溜是腎經的金穴,屬於辛金,金能生水,即腎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複溜能治腎經虛症;井穴湧泉是腎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水能生木,即腎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湧泉能治腎經實症。
三焦經 三焦經是相火,亦屬於丙火,輸穴中渚是三焦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渚能治三焦經虛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經實症。
心包經 心包經是相火,亦屬於丁火,井穴中衝是心包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衝能治心包經虛症;輸穴大陵是心包經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經實症。
上述十二經的二十四個母子穴,《針灸大成》載有一首簡明的歌訣是:“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瀉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複溜焉,心包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二)、母子經母穴穴補瀉法
本法書中較少記載,此法亦為老輩針灸醫生樂用,例如:肝經虛症可用腎經陰穀穴(陰穀穴是合穴屬水,水乃木之母,補水即等於補母);肝經實症,亦泄心經少府穴(少府是滎穴屬火,木生火,瀉火即是瀉子)。也就是說,虛則補母經所屬經之同一五行穴,實則瀉子經所屬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例如肝虛則補母經(腎水)之同一五行(水)穴,實則瀉子經(心火)之同一五行(火)穴。其餘各經類推。2法雖較1法少用,然據經驗所悉,效果並不孫於前法。例如:肝虛取陰穀,亦可取曲泉(本經母穴屬水),肝實除取心經少府,亦可取行間(本經子穴屬火)。其配合取穴可參見下表:
經別 |
虛實 |
本經取穴 |
異經取穴 |
手太陰肺經 |
虛 |
太淵 |
太白 |
實 |
尺澤 |
陰穀 |
手少陰心經 |
虛 |
少衝 |
大墩 |
實 |
神門 |
太白 |
手厥陰心包經 |
虛 |
中衝 |
大墩 |
實 |
大陵 |
太白 |
手陽明大腸經 |
虛 |
曲池 |
三裏 |
實 |
二間 |
通穀 |
手太陽小腸經 |
虛 |
後溪 |
臨泣 |
實 |
小海 |
三裏 |
手少陽三焦經 |
虛 |
中渚 |
臨泣 |
實 |
天井 |
三裏 |
足太陰脾經 |
虛 |
大都 |
少府 |
實 |
商丘 |
經渠 |
足少陰腎經 |
虛 |
複溜 |
經渠 |
實 |
湧泉 |
大墩 |
足厥陰肝經 |
虛 |
曲泉 |
陰穀 |
實 |
行間 |
少府 |
足陽明胃經 |
虛 |
解溪 |
陽穀 |
實 |
厲兌 |
商陽 |
足太陽膀胱經 |
虛 |
至陰 |
商陽 |
實 |
束骨 |
臨泣 |
足少陽膽經 |
虛 |
俠溪 |
通穀 |
實 |
陽輔 |
陽穀 |
字母補瀉法在臨床上引用即多且好,例如:肺經實症,如喘息氣粗、胸滿、仰息、幹嘔、胸肋肩背痛均可取尺澤穴瀉之。又就五行關係而言,肺實症則金克木、肝木受克則筋攣拘急,瀉尺澤,可以舒筋活絡,對於消除肩部、肘部拘急及腿腹筋緊有一定功效,個人常用於治療五十肩迭收奇效。二間治牙痛雖為滎穴能治火熱,亦係大腸子穴能瀉大腸實症之故。
解溪為胃經母穴,對於胃經虛症,尤其是土虛不能製水之風水(腎髒炎)症療效甚佳;商丘為脾經子穴,對於脾經一切實症,如身體困重,腹部脹滿,黃疸等濕盛之證,皆能施瀉法而治之而有效;心經母穴少衝,玉龍歌賦及醫宗金鑒皆認為其能治心經虛症;湧泉為腎經子穴,能瀉之心肌炎及心悸亢進,小兒抽搐、五趾盡痛等腎實症;複溜為腎經母穴,專治腎虧,應用極廣,例如四肢厥逆,久年腰痛,腎虛水腫均極有效;大陵為心包經子穴,治口幹、口臭及諸瘡痛癢有效;天井為三焦經子穴,瀉之可治療少陽經之鬱火邪熱,凝滯經絡所成之瘰鬁,素為要穴(金鑒、玉龍賦、玉龍歌、勝玉歌);陽輔為膽經子穴,凡膽經實症均可瀉治之,又經主喘咳寒熱,因此本穴治膽經外感實症極效,對於傷風感冒之偏頭痛尤具特效;俠溪為膽經母穴能補膽虛治暈眩有卓效……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用例。
字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例如戌時補複溜治療腎虧效果特佳,詳見後節納支法之說明。
二、 井穴補瀉之變通
母子補瀉法就是五輸穴之五行屬性施用補瀉的,但按照這個規則行針,那麽有幾條經絡勢必要在井穴補瀉,可是我們知道各經井穴,皆在神經末梢,感覺異常敏銳,這應於一切閉鬱主證之迅速刺血,不宜施用補瀉。難經七十三難問:“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注:就是說,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也),刺之奈何?”,解答說:“諸井者,木也(指陰經而言),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指出了“瀉井當瀉滎”的變通方法,滑伯仁又補充了“補井當補合”就更臻完善。十二經中有關用井穴補瀉的有心、心包、腎、膀胱、為五經,茲將其補瀉應用即變通列表:
井穴之補瀉變通表
|
陰 經 |
|
陽 經 |
經 別 屬 性 |
心經 (火) |
心包經(火) |
腎經 (水) |
經別屬 性 |
膀胱經 (水) |
胃經 (土) |
井(木) |
少衝 |
中衝 |
湧泉 |
井(金) |
至陰 |
厲兌 |
滎(火) |
少府 |
勞宮 |
然穀 |
滎(水) |
通穀 |
內庭 |
輸(土) |
神門 |
大陵 |
太溪 |
輸(木) |
束骨 |
然穀 |
經(金) |
靈道 |
間使 |
複溜 |
經(火) |
昆侖 |
解溪 |
合(水) |
少海 |
曲澤 |
陰穀 |
合(土) |
委中 |
足三裏 |
治 法 |
補 |
補 |
瀉 |
治 法 |
補 |
瀉 |
補瀉變通 法 |
補井當補合 |
補井當補合 |
瀉井當瀉滎 |
補瀉變通 法 |
補井當補合 |
瀉井當 瀉滎 |
應刺穴 |
少海穴 |
曲澤穴 |
然穀穴 |
應刺穴 |
委中穴 |
內庭穴 |
從上表中,我們已經知道五經需要采用變通式的補母瀉子法,根據各家醫生之臨床經驗,這種變通法,是有顯著療效的。例如瀉內庭代厲兌治療牙痛,已為公認之特效穴,另如補少海、曲澤代少衝或中衝治療心經虛,療效亦好,足見“瀉井當瀉滎,補井當補合”的變通補瀉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是因為五行穴之間有其相生規律,井能生滎,瀉滎即瀉井(瀉其子)。合能生井,補合即補井(補其母),這是我們必須明確認識的。
三、 納支法
字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稱之為納子法,又稱為納支法。
納支補瀉法是以十二經脈納支時刻與經氣流注盛衰的關係為基礎的補瀉法。《素問·針解篇》說:“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開就是經氣正來大盛之時,闔即為經氣已過衰退之時,這是說十二經脈的血氣盛衰,各有一定的時刻,補瀉必須以經氣看開闔為根據。當其開時,經脈流注時刻正臨,經氣大盛,乘時刺之為瀉;當其闔時,經脈流注時刻已過,經氣始衰,乘時刺之為補,亦正附和了《靈樞·衛氣行篇》所說的:“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納支法應用時結合“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來進行治療,十二經脈配屬十二地支,名為“納子”所以這種按納支時刻配穴針刺的方法就稱為納支法。納支法因為十二地支起於子時,所以也稱為納子法(見下表)。
十二經之流注為:子時到膽,醜時到肝,寅時到肺,卯時到大腸,辰時到胃,巳時到脾,午時到心,未時到小腸,申時到膀胱,酉時到腎,戌時到心包,亥時到三焦。一般瀉其流注之旺時,補取流注剛過之衰時。
下表可做參考:
十二經脈納子法取穴及針刺時刻表
經 脈 |
瀉 |
補 |
配穴 |
時辰 |
鍾點 |
配穴 |
時辰 |
鍾點 |
肺 |
尺澤 |
寅 |
3-5 |
太淵 |
卯 |
5-7 |
大腸 |
二間 |
卯 |
5-7 |
曲池 |
辰 |
7-9 |
胃 |
厲兌 |
辰 |
7-9 |
解溪 |
巳 |
9-11 |
脾 |
商丘 |
巳 |
9-11 |
大都 |
午 |
11-13 |
心 |
神門 |
午 |
11-13 |
少衝 |
未 |
13-15 |
小腸 |
小海 |
未 |
13-15 |
後溪 |
申 |
15-17 |
膀胱 |
束骨 |
申 |
15-17 |
至陰 |
酉 |
17-19 |
腎 |
湧泉 |
酉 |
17-19 |
複溜 |
戌 |
19-21 |
心包 |
大陵 |
戌 |
19-21 |
中衝 |
亥 |
21-23 |
三焦 |
天井 |
亥 |
21-23 |
中渚 |
子 |
23-1 |
膽 |
陽輔 |
子 |
23-1 |
俠溪 |
醜 |
1-3 |
肝 |
行間 |
醜 |
1-3 |
曲泉 |
寅 |
3-5 |
例一:王xx,女,45歲,牙齦腫痛三日,牙齦略腫,大便常秘,口幹喜涼飲,小便黃,苔黃略膩,此胃火上炎,為之針胃經滎穴內庭及大腸滎穴二間瀉腸胃之火,並針大腸原穴合穀,囑其次日辰時(上午8點)來診,辰時胃經當旺,在其子穴厲兌出血少許,並針大腸經子穴二間(又為滎水穴),痛勢漸減,齦腫亦消。
納子法之應用,除前述之旺時用子瀉,衰時用母補之外,尚有多種,最常用於時間性的病症,即是指發病有較規律的時間性,對此,按“子午流注”納子法的髒腑歸屬施治,每獲佳效。
例二:張xx,男,35歲,每日上午辰巳時(8點到11點)即發前頭痛及太陽穴痛,病已多日,發則劇痛不已,過時自止。蓋辰巳乃脾胃經流注之時,又前頭及太陽穴所在為胃經所過,為之針脾之絡穴公孫,胃經輸穴陷穀,立止疼痛。次日辰巳時雖發頭痛,但能忍耐,囑其第三日上午辰巳時(上午8點半),仍接上穴針之,留針半小時,並囑其每五分鍾按摩頭部一分鍾,針下立即止痛,之後即痊愈未再疼痛。
例三:李某,39歲,每晚睡至十二點即鼻塞已三周,呼吸不暢,隨即醒來,至三點左右逐漸減輕而再入睡。按:子時為膽經流注之時,醜時為肝經流注之時,此為肝膽經之擾所致,針太衝、合穀穴後,當夜即症情減輕,再針時加膽經火穴丘墟,病又大減,續針一次而愈。蓋太衝為肝經輸穴,善治“時間時甚”之病,又為原穴,調氣作用甚強,合穀為大腸經原穴,經絡至鼻,調氣至鼻塞甚佳,配太衝又稱之開四關,理氣作用更強,加丘墟(膽經火穴)瀉膽經之火,療效更佳。
第七節 同氣相求療法
五輸穴與自然節令有其相應關係,與髒腑亦有相應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這種原則在針灸臨床中經常可見。但其原理則未必為醫者所明知。“同氣相求”療法在五輸穴的應用方麵確實占有極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種療法。同氣相求法也稱之為“交應療法”,亦係全息對應之一種,又可分為相生、相克、相應、相通及真五行等五類,下例分別詳細說明。
一、相生
這是就五行相生關係發展的一種療法。例如:太淵為金(肺)之土(輸)穴,故能補土生金治肺氣虛症;商丘為土之金穴也能補氣治中氣不足之病;俠溪為木(膽經)之水穴,能治肝虛水不潤木之虛症。補腎經母穴複溜能治腎虧各病治骨刺及久年腰痛效果突出。治閃腰岔氣也很有效。又如尺澤為肺經(金經)子穴,瀉之能使金不克木,對運動係統不利之病頗為有效,臨床常用以治療五十肩及半身不遂。這方麵的用例很多,因為與母子補瀉法有交集重複之處,所以不做多贅。
二、相克
是就五行製化關係應用的一種療法。例如:二間為大腸經之水穴治大腸經火熱病如牙痛等極效;內庭善治牙痛亦是此理;液門為三焦經水穴,善治三焦火熱之病,尤以上、中焦壅熱所導致之五官、咽喉疾患為佳,《百症賦》即用其治喉痛,個人臨床亦每收卓效。上述幾穴為陽經滎穴,五行屬水,又“滎主身熱”,故能瀉火,為一般人所熟悉。尺澤為肺經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經火病,因此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曲澤為火經水穴,能克火,善治水虛火熱之病,尤其疏降心火上逆之病,如口瘡、眼赤等效果更佳。
以上從水克火而言,其它四行亦可類推,例如竅陰為木(膽)經金穴,因此能治木反侮金及氣虛氣滯肝不條達之病;中封為肝經之金穴,古訣(勝玉歌、玉龍歌、玉龍賦)認為本穴善治行步艱難,這是因為金能克木,若不克木,木則舒矣;曲池為金(大腸經)之土穴,金能克木,舒土亦能和木,所以常用治肝陽上亢;少商為金(肺經)之木穴,亦能治木亢不降之症,兩穴治高血壓均有效,這都是同氣相求的應用,這種例子也很多,拙著《針灸經緯》中有較詳細的記述,這裏就不再多述。
三、真五行
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水中真水、木中真木也就是指各經的本穴而言,這些穴道治療的範圍雖較其它四種同氣相求的療效來得單純,但效果則加倍,治療本經之病尤為有效。
例如:經渠為金(肺經)中真金(經金穴),最常用於傷風感冒之氣喘及咳嗽,效果卓著,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尤有特效;足三裏為土中真土,調理脾胃作用極強;太白亦為土經土穴,消化器病,如便閉、消化不良、腹痛、嘔吐均常取用,身體疲倦時亦多取用;陽穀為火經火穴,常在發熱時針之退熱;勞宮亦為火(心包)經火穴,瀉火之效極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熱,導火下行,所以對小兒口瘡(經鑒)及心悶瘡痍(玉龍賦)有效;陰穀為水(腎經)中真水,利水作用極強,亦善治腎虧之病(金鑒,太乙歌);丘墟及臨泣皆為木(膽)經木穴,因此前者治轉筋(木主筋),胸肋病(木之病所),後者治眼睛(木開竅於眼)均為要穴;大敦亦為木(肝)經木穴,治療陽痿,疝氣及血崩極特效,蓋陽痿,疝氣皆筋之病而肝主筋,且肝經繞行陰部一周,又肝藏血,所以治血崩效果亦佳。
四、相應
這是同氣相求療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則在於將五行與髒象之間相應密切結合,然後用之於臨床,是同氣相求療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具體應用時以本經病為主經,旁及它經病變則在本經找與相應之穴即可,換言之以本經病為主,寓有它髒病及參與者,可取本經之五行相應穴。
例如:太淵為肺經土(輸)穴,治療外感病而兼有體重節痛或嘔吐、腹瀉(皆屬土病)症狀有效;陷穀為土經木穴,筆者常用於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對於泄瀉腹痛,偏正頭痛,月經疼痛均極有效;大都為脾(土)經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溫(火應火,能促進體溫);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補土製水作用極強,所以能利尿治水濕腫滿;靈道為心經金穴能治暴喑、失音(心主神,金應聲);少海為火(心)經水穴,善治腎虛而神誌變化之病;神門為心經土穴,治各種神經病變而見胃腸機能衰弱者更為相宜;後溪穴為太陽經木穴,木主筋,因此對於太陽經所行有關“筋”之病變皆能治之,例如頸項強硬,彎腰不便,腿彎難伸等皆有療效;腕骨穴屬性相同(屬木),亦有同樣之效果,本穴為小腸經原(木)穴,小腸為分水之官,本穴自古為治療黃疸之要穴;束骨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經所行筋強之病亦有桌效,亦常用治頸項強硬、閃腰等病(輸主體重節痛亦同此理),透過經絡及補水潤木也能治巔頂痛尤具卓效;湧泉亦為水(腎)之木穴,透過補水潤木也能治巔頂痛(厥陰頭痛也),又木主風,井穴鎮定作用極強,所以湧泉亦為治癇症、風症要穴。
昆侖為水(膀胱)經火穴,素為治療腿足紅腫(紅腫屬火,本穴亦屬火)之要穴(玉龍歌賦、通玄指要賦),治腎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金鑒),因係水之火穴,尤其常用於治療命門火虛(即水中火虛)之五更瀉;然穀亦為水(腎)經火穴,治療命門火虛之病,療效較昆侖更好,治療腎經熱病亦極效;太溪為腎經土穴,對於腎病而有脾胃症狀如嘔吐、泄瀉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因係腎(水)經土穴,對於脾腎陽虛之病,也常取為主穴。大陵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經虛熱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狀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玉龍歌、賦、勝玉歌)。
陽陵泉為木(膽)土穴,又為筋會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本穴筋肉皆主,治療四肢筋肉不利之運動係統障礙及病變頗為有效,為治療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係木經土穴,對於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療效。
太衝亦為木之土穴,治療與陽陵泉類似,亦為調理肝脾要穴。行間為木(肝)經火穴,肝鬱能生火,本穴能瀉之,故又為疏肝理氣之要穴。
曲泉為肝經水穴,善治陰部(肝經所行)與腎水有關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陰囊水腫等。
此外間使(心包經經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賦),至陰(膀胱經井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賦),至陰(膀胱經井金穴)能治癢疾(百症賦),皆與“金”有關。隱白為土(脾)經木(井)穴,雖統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療崩漏療效極佳,三間為大腸之木穴,腹瀉肩肋痛之場合可用,而董師用二間治腰痛,二間為金(大腸)之水穴,水與腎相應,也有同氣相求的關係。這類的例子真是多不勝舉。
從上述應用及實效來看,五輸穴可以說就是經絡的全息點,五行反應五髒,因此才能以之治療五髒病變。
五、相通
這是五行中兩行交互並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尺澤為金(肺)經水穴,複溜為水(腎)經金穴,合用則能達金水相通之效,治療肺不肅降,腎不受納之病,極具療效。個人即常以此組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為火(心)經水穴,然穀為水(腎)經火穴,兩穴合用,可治心腎不交、火水未濟之病,如心煩不寐、多夢遺精、心悸健忘、眩暈耳鳴、口幹咽燥、腰膝酸軟或潮熱盜汗等,如神經衰弱即可見上述臨床表現。其它如心脾兩虛則可取火經土穴,土經火穴並用;治療肺脾兩虛可取土經金穴,金經土穴並用;肝脾不調,肝胃不和可取木經土穴,土經木穴並用;肝腎陰虛者皆可取木經水穴及水經木穴並用為主;脾腎陽虛可取水經土穴(太溪)及土經水穴(陰陵泉)並用,其它可以此種方法類推,此不多述。
小 結
同氣相求療法,臨床既靈活又廣泛,療效又高。本文雖將其分為五種用法,但各種用法之間並不是絕然獨立的,若能交互應用,效果將會更好,而且每一個穴道的用法也未必限於一種,例如尺澤為金之水穴,能治本經火熱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從金水同源,合水與腎水五行相應而言,又能治尿意頻數,由於金能克木,水能潤木,木主筋,所以也是理筋要穴,而透過與複溜(水之金穴)並用又能達到金水相通之效而常用治慢性支氣管炎症狀,這就是一穴多用的例子,其它類似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這裏就不再多舉。
針灸治病的最高藝術就在於一穴多用而非一病多穴,活用同氣相求療法,對於此一目標的追求將有莫大的助益。
時間療法之應用
時間治療學雖是新近崛起的一門臨床科學,但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古籍《內經》中,即早已有甚多篇幅的記載,並提出了一些因時施治的針灸方法。明朝徐鳳根據《內經》而完成了子午流注療法的規律,更豐富了這方麵的內容,現在即就五輸穴在時間治療學之有關應用分別說明如後。
四時分刺法
四時分刺之針灸療法始載於《內經》,又可分為“四季分刺法”及“一日四時分刺法”二大類。
四季分刺法
《靈樞經·本輸篇》曾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注:夏取諸輸為十二經輸穴,冬取諸輸為背後俞穴)。又順氣一日四時篇,也曾提出:“髒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髒腑及五輸穴有聯係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準則。
所謂“髒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其意義就是說:因五髒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髒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又如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係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麵(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麵變色,筆者經驗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是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輸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
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斂,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即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鼻衄。
這種方法是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隻要根據病發髒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根據《內經》所載“春主肝,其病發驚駭,在變動為握。”,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在春季遇到發熱病而發現有驚駭抽搐握拳等症狀時則可取肝經之滎穴(行間)治之,收到退熱、震驚,緩解抽搐之效。《針灸大成》記載行間可治小兒急驚風,所以經絡的五輸在臨床上應用與季節性有密切的關係。
又如有一腰痛患者,夏天到診,腰痛屬膀胱經,隻要在膀胱經之輸穴束骨始針,即可止痛。肋痛患者秋天到診,肋痛屬膽經,隻要在膽經合穴(秋刺合)施針,即可止痛……等,這是很好的一種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為了易於研究和運用本節所述針刺的法則,再提示下表於後:
藏 |
色 |
時 |
音 |
味 |
冬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井 |
滎 |
輸 |
經 |
合 |
《難經》第七十四難也曾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輸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因此與內經所言與衝突。不過實用意義沒有內經來的大而已。
一日四時分刺法
《靈樞經·順氣一日四時篇》亦曾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常也,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指出在一天之中,可以像春夏秋冬一樣的劃分四時,來說明疾病在一天的變化情況,因此在治療時,我們亦可根據四季分刺法予以施治,效果亦佳。
依據四時分刺法,則早上以刺滎穴為主,中午以刺輸穴為主,傍晚刺合穴為主,深夜刺井穴為主。
臨床應用時可就病症所在經絡按時選取穴位,依病情需要也可略加一、二作為輔助治療。例如臨床上治療一般肺經外感風溫,有發熱咳嗽的病人,可先針水金,然後按時取穴,如在早晨之時來診,我們可以根據症狀合時候,針肺經的滎穴魚際以治之,便可以收退熱治咳之效。如病者在中午時來診,可以根據當時的時候,針肺經之輸穴太淵治之,便可以收到助長肺經之氣,以收扶正祛邪之效。如病者在夕陽的時候來診,我們就可以根據病者的症狀,結合病者的生活關係和當時的環境時候,針肺經的合穴尺澤治之,便可收到消除痰水,肅降肺氣,減少咳嗽的效果。如病者在深夜喘咳之時來診,我們就根據病者的症狀合當時環境是陰寒氣盛的時候,刺肺經之井穴少商為主,治之便可以收到取井穴以下陰逆,而製止喘咳的效果。
病案舉例
張太太,六三年秋天下午六點鍾到診,症狀:感冒咳嗽,治療:因病屬肺經,且時值秋天下午,合乎刺合穴規則,故於尺澤下針,並加針水金穴(董氏奇穴)當即止咳,一次而愈。
五輸穴時間療法之應用,還有納子法,已於前節“字母配穴法”說明,這裏不再多述,另外“子午流注”亦是五輸穴為基礎的一種時間針法,“子午流注”章節中詳述,這裏就不多述。
小結
五輸穴是最常用的穴位,取穴簡便,效果宏大,安全而實用,本章介紹了“內經一般用法”“難經一般用法”“升降應用療法”“五門十變應用療法”“五輸穴同氣相求療法”“子母配穴療法”“時間療法之應用”等。另外子午流注針法、卦象療法也是以五輸穴為基礎,將在有關篇章詳述。此外井穴及合穴也常用於刺血,詳見刺血部分,其它有關五輸穴之應用也還很多,但能掌握本書所介紹之內容,即足應用,並能收到極佳的療效。如欲進一步認識五輸穴,可參考本人著作之《針灸五輸穴應用》
附:五輸穴表
五輸穴法
三 焦 經 相 火 |
胃 經 戊 土 |
小腸經 丙火 |
膽 經 甲木 |
膀胱經 壬水 |
大腸經 庚金 |
陽 經 五 行 屬 性 |
五輸穴名稱 |
陰 經 五 行 屬 性 |
心 經 丁火 |
脾 經 己土 |
肺 經 辛金 |
腎 經 癸水 |
心 包 經 相火 |
肝 經 乙木 |
關 衝 |
厲兌 |
少澤 |
竅陰 |
至陰 |
商陽 |
庚 金 |
井 所出 |
乙 木 |
少衝 |
隱白 |
少商 |
湧泉 |
中衝 |
大墩 |
|
液 門 |
內庭 |
前穀 |
俠溪 |
通穀 |
二間 |
壬 水 |
滎 所留 |
丁 火 |
少府 |
大都 |
魚際 |
然穀 |
勞宮 |
行間 |
|
中 渚 |
陷穀 |
後溪 |
臨泣 |
束骨 |
三間 |
甲 木 |
輸 所注 |
己 土 |
神門 |
太白 |
太淵 |
太溪 |
大陵 |
太衝 |
|
陽 池 |
衝 陽 |
腕 骨 |
丘 墟 |
京 穀 |
合 穀 |
陽經原 附於經 屬火性 |
原 |
陰經以 輸為原 屬土性 |
神 門 |
太 白 |
太 淵 |
太 溪 |
大 陵 |
太 衝 |
|
支 溝 |
解溪 |
陽穀 |
陽輔 |
昆侖 |
陽溪 |
丙 火 |
經 所行 |
辛 金 |
靈道 |
商丘 |
經渠 |
複溜 |
間使 |
中封 |
|
天 井 |
三 裏 |
小 海 |
陽陵泉 |
委 中 |
曲 池 |
戊 土 |
合 所入 |
癸 水 |
少 海 |
陰陵泉 |
尺 澤 |
陰 穀 |
曲 澤 |
曲 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