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Jun Xu, BM, MM, PhD

學習,分享,傳播和交流健康的理念,知識和經驗。
個人資料
正文

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13例臨床觀察 (ZT)

(2014-12-17 13:01:25) 下一個
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13例臨床觀察
作者:廣州鴻業皮膚病專科醫院 來源:www.gzhy120.com 點擊: 159次

  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13例臨床觀察

  摘要:神經性皮炎以皮膚苔蘚樣變及劇烈瘙癢為其特征。搔抓及局部磨擦刺激能導致皮膚苔蘚化,在苔蘚化形成後又可引起局部發生瘙癢,如此惡性循環,常促發本病遷延不愈。本論文著重從中醫辨證論治思維來觀察針灸對神經性皮炎的療效。臨床證明,針灸治療本病不僅見效快,能有效改善症狀,且能縮短病程阻止發展,即使是泛發性患者與藥物配合治療,可以大大減少激素和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神經性皮炎中醫稱“牛皮癬”、“攝領瘡”,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以陣發性劇烈瘙癢和皮膚苔蘚樣變為特征。又因其病程長,易於反複發作,頑固難愈則稱為“頑癬”,本病多因情誌不遂,風邪外侵,內傷脾胃,以致營血失和,肌膚失養引起。局部衣領的摩擦,搔抓刺激,飲食失節,日曬、藥物等均可導致營血的失調,經脈的失疏,而使皮膚粗糙肥厚。臨床上根據皮損範圍分為局限型和泛發型兩種。局限型:此型較常見,先有瘙癢感覺,經搔抓或摩擦,局部有粟米到米粒大小的扁平有光澤的丘疹,圓形或多角形,正常膚色或淡紅色,上覆糠秕狀鱗屑,多群集成片逐漸增大,皮膚粗糙,增厚幹燥,形成席紋狀稍有脫屑。因搔抓常有抓痕、血痂,形成苔蘚化。範圍自五分硬幣到雞蛋大小或更大。好發於易受摩擦部位,85%以上發生在頸部,也可累及肘、膝窩及上眼瞼等處[1]。泛發型:開始皮膚多處瘙癢而無明顯皮損,經搔抓後,則出現紅斑或扁平丘疹,從針頭到綠豆大小,圓形或多角形,正常膚色或淡紅色,幹燥而堅實,表麵光亮。多發於頭麵、頭頸、四肢、肩背、腰部,分布廣泛,常對稱發生。本病多見於青壯年,老年人較少見,兒童一般不發病[2]。由於不斷搔抓刺激,皮疹融合脫屑,常有抓痕、血痂,偶有濕疹樣變或繼發感染。陣發性奇癢,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緒波動時往往瘙癢加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按照下列病例納入標準於2009-7—2010-6期間在內蒙古醫院中醫科住院治療及門診治療的所有神經性皮炎患者,篩選患者13例,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齡18-26歲3例,27-35歲7例,36-45歲3例,病程由3個月~1年不等。對照組10例。

  1.2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新世紀第二版《中醫外科學》[3]關於牛皮癬病診斷標準如下:

  (1)皮損呈苔蘚樣變。

  (2)好發於易受摩擦部位,尤多見頸部。

  (3)陣發性劇癢,入夜加重。

  (4)病程纏綿易複發。

  2.治療方法

  2.1體針療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池 曲池 合穀 血海 足三裏 三陰交

  [操作方法] 阿是穴為皮損區域或皮損周圍。病程較短,皮損苔蘚化不明顯,采用皮損內密刺法,在皮損區域內均勻密刺,針間距1cm,快速進針,不施手法,進針深度約0.5寸左右,留針30分鍾 ,出針時不按壓針孔;病程較久,皮損肥厚堅硬者,采用圍刺法,根據皮損大小,從皮損邊緣的正常皮膚橫刺進針,針尖全部指向皮損中心,進針點間距約1cm,進針後施用提插手法,至整個皮損區域酸脹,留針30分鍾,留針期間間歇行針2~3次。其他穴位常規刺法,風池、曲池、合穀用瀉法,足三裏、三陰交用補法,其餘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分鍾。

  [適用範圍] 本法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神經性皮炎,尤用於局限性患者。

  2.2皮膚針療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 膈俞 血海 三陰交

  配穴:皮損局限於頭麵頸項部配頸夾脊穴連線;皮損局限於上肢配夾脊穴頸4~胸5連線;皮損局限於下肢配夾脊穴腰2~骶4連線;皮損局限於腹部配夾脊穴胸10~骶1連線;皮損局限於會陰配夾脊穴骶1~骶4連線;皮損泛發配夾脊穴胸1~骶4連線。

  [操作方法] 阿是穴為皮損區域,常規消毒後,從皮損區邊緣螺旋狀向中心均勻扣刺,力度由輕至重,至皮膚有血液均勻滲出為止,再根據發病部位選用配穴,扣刺華佗夾脊線,均由上至下,每條線反複扣刺10遍左右,輕或中等刺激強度,使全線均勻潮紅。

  [適用範圍] 本法適用於泛發型神經性皮炎皮損呈苔蘚樣變的患者。

  2.3艾灸療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曲池 合穀 血海 足三裏 三陰交

  [操作方法] 阿是穴為瘙癢明顯的皮損區域,用艾炷直接灸法,施灸時先在皮損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用艾絨捏成高約0.5~1cm,底麵直徑約0.5~1cm大小的艾炷,放在皮損上,皮損較大時可放置數個艾炷,每炷間隔0.5~1cm,逐一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剰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可連續灸3~7壯,灸至皮損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瘙癢消失或減輕為度。配穴每次選用1對,諸穴輪流使用,用清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紅暈為度。

  [適用範圍] 本法適用於皮損局限,浸潤肥厚,瘙癢嚴重患者。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每法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4]。痊愈:治療3~6個療程,皮疹消失,皮損部位皮膚逐漸恢複正常。隨訪半年無複發;顯效:3~6個療程皮疹消失,皮損逐漸恢複正常,半年後有複發者;有效:皮損部分改善;無效:治療前後無變化。

  3.2結果

  治療組病人經治療7個療程,痊愈3例,占23%;顯效7例,占54%;有效2例,占15%;無效1例,占8%;與用西藥(氧化鋅橡皮膏)的對照組比較,療效明顯提高,後者痊愈2例,占20%;顯效3例,占30%;有效4例,占40%;無效1例,占10%。見下表:

  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13 3 7 2 1 92%
對照組 10 2 3 4 1 90%

  4.典型病例

  女,23歲,因頸部起皮疹伴瘙癢1年,加重1周,於2009年4月10日入院。病人於1年前左頸部開始瘙癢,以後逐漸起皮疹,常用手搔抓,雖經多方治療,病情反複發作,十分痛苦,近1周來病情加重。體檢可見左頸部有2cm*1.5cm皮損,皮膚增厚,表麵粗糙,皮紋加深呈苔蘚樣片塊,邊界清楚。入院後經針灸配合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當日瘙癢減輕,患處皮膚逐漸光滑,3個療程後出院。

  5.討論

  神經性皮炎是屬於中醫“頑癬”中的一種,好發於頸部肢體受摩擦的部位,病程慢,易複發,是一種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中醫認為與情緒有關,在感受外邪後,邪聚皮膚,鬱而化熱,損耗血液或皮膚失養而發生。泛發性患者取阿是穴可直刺病所,既可散局部的內熱鬱火,又能通患部的經絡氣血,使患部肌膚得以濡養。合穀、曲池祛風止癢。取血海、膈俞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用皮膚針療法,能夠起到調節整體改善症狀的作用,同時配合灸法消瘀散結,通暢氣機,氣血調和而病自愈。各種方法治療神經性皮炎均有一定療效,但本病易於複發,治愈後仍應堅持治療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盡早治療是提高本病療效的關鍵。同時忌食辛辣醇酒及蝦、蟹、牛肉等發物。慎穿硬領及化纖衣著[5]。避免情誌刺激,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局部不宜自行亂塗用藥。綜上所述,針灸在治療神經性皮炎方麵,一般注重對機體全身的辨證論治,因此在局部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隨證選穴。

  【參考文獻】

  [1]熊磊,肖亞昭.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80 例療效觀察.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3:23. [2]蔡雨.針刺治療神經性皮炎臨床觀察.遼寧中醫藥大學.2009:2(6):18-55 [3]李曰慶.《中醫外科學》新世紀第二版教材.2007:179-180 [4]馮慶奎.針灸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45例.光明中醫.2010:02-79 [5]馬應昌.治療神經性皮炎的體會.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