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父親- 一封患者來信引起的記憶

(2017-05-20 17:41:21) 下一個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17年了,一直想要寫點什麽,既是為自己留點兒念想,也給小輩們有個交代。
前兩天在翻閱父親留下的一些畫譜,見其中夾著一封信,沒有信封,隻有一頁發黃的信紙,這是一張都昌縣北炎供銷社的信簽紙,寫信人名叫詹錦濤,時間是939月18日。在信裏詹先生提到35年前父親為他做了喉癌切除手術,在手術中父親想法子為他保留了一部分喉,因此使他在教師的講台上又工作了三十餘年,寫信時詹先生也已65歲了,想來已退休。

 

 

按時間推算,手術應該是1958年做的,那還是所謂的大躍進時代,喉癌保喉手術在當時的中國應該是比較先進的手術,父親所在的上海市五官科醫院是上海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她也是當時中國唯一的一所五官科專屬醫院,其中集中了不少我國五官科方麵的專家,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各省都有醫生到那裏進修學習,回去後就成了各地的骨幹。醫院的病人也是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當然醫院也負責了國內領導人的醫療。這些條件使得這個醫院的病人和各種疑難病例數量很大,這也讓醫院的醫生在醫術上有了提高和攻克各種難關的機會。 都說醫生是病人培養的,這話一點都不錯,父親在世時就說他能在醫療上獲得一些成績,很大部分是因為這是一所教學醫院,有這麽多的病人。

 

 

 

父親1939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沒有留過學,早年他參加負責了上海華山醫院五官科的創建,後來又在上海五官科醫院工作,他的本領很多都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睡在父母房中,這是一大一小,書房連著臥室的套間。那年代大家都有一股要努力學習和工作的勁頭,父母一下班回家,往往晚上就傍著書桌看書,家裏訂了不少醫學期刊,有影印本的國外雜誌,也有國內的學術刊物,當時學習蘇聯,父母還買了一套俄文的百科全書,開始學習俄語,後來和蘇聯一翻臉,這套書就沒有再翻過。我經常是躺在臥室的小床上看著台燈旁父母看書的身影,慢慢地睡去。父親不僅在手術方麵努力創新,而且還和上海的一些醫療器械工廠合作,改進和創新了一些新的器械。我曾看到許多他畫的手術器械草圖。

 

 

作為醫生,尤其是負責任的醫生,基本上父親是隨叫隨到,記不得有多少次深更半夜醫院來電話叫父親,而往往他一去就要到第二天早晨才回來,詹先生的這個手術是從早上7點一直做到下午3點,可以想象手術難度之大,醫生沒有好的體力真不行。我一直想繼承父業當一名醫生,可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我的夢想,陰差陽錯成了現在的我。我對於醫生題材的電視劇也有偏愛,看到醫生奮力搶救病人覺得非常崇高,可惜現在國內不斷有醫鬧,打醫生,甚至殺害醫生的事件發生,不僅使我想到父親那個年代醫生和患者之間關係的融洽,醫生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工作。


父親收到詹先生的來信已是78歲了,離開醫學崗位已多年,這封信可能使他老人家回想到了他那年輕的時代,他肯定也記得這位病人,所以沒有像處理其他信件一樣,而是把它夾在一本畫譜中了。

 

 

 

下麵是一張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籌備會成立紀念照,時間是19508月25日,照片中有胡懋廉,王鵬萬,薑泗長等老一輩的五官科專家,父親當時35歲整,比我出國時的年紀還小,我想照片中的人大概都已不在了,是他們把我國的五官科醫療事業帶上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五官科醫生,讓我們記住這些開拓者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塵之極 回複 悄悄話 照片裏無獐頭鼠目之人。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醫生也治病救人,應該技術手段比幾十年前更先進,可是他們的目的和出發點與掙錢和給醫院個人創收混在一起,讓病人沒法判斷他們是在盡最大可能治好自己呢,還是在最大化治療中的金錢收入,所以才有這麽多糾紛。典型的社會機製沒有設計好。
coach1960 回複 悄悄話 能被別人需要,為病人解除痛苦,多好的人生啊!謝謝分享。
tiger-22 回複 悄悄話 向好醫生敬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