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gcdgm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鄭延齡臨的“在昔篇”

(2015-03-18 12:45:37) 下一個
            在家中有些上了年紀的字畫,不是贈給我曾祖父,就是贈給我先高祖父的,要搞清楚上麵的署名往往很費時間,好在現在互聯網開通,說不定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這不僅使我對家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而且還增長了不少知識。  下麵是署名鄭延齡的寫給我曾祖父吳筠孫的四條屏,文字為:

篤生許君,集成群藝。司農侍中,師承有自。俗儒嗇夫,漓真即偽。其文既訛,其字曰詖。

發憤成書,厘非歸是。上之朝廷,垂之奕
。五百四十,建首順從。九千三百,孳乳而係。

統以六書,象形指事,轉注形聲,假借會意。既說其文,複解其字。分別布居,不相雜廁。

五經無雙,萬世攸賴。上下古今,縱橫華裔。帝德聖功,民情物態。不有祭酒,斯文誰係。

康成伯喈,服其精詣。呂忱江式,得其奧秘。魏晉唐宋,承之弗墜。《篇》《韻》迭興,形

義漸晦。行楷諧俗,《倉》《雅》淪棄。之推少溫,二徐昆季。探厥淵源,審彼蹠盭。聿乎

元明,俗學愈熾。睹籀則蒙,視篆若眯。刻印虛造,闊扁可圖。

筠孫母舅大人教正丁卯菊秋甥鄭延齡節臨濠叟篆在昔篇”。




從稱謂來看,我的曾祖母應該姓鄭,這在我的家譜上還是空白。  丁卯年是1927年,我祖父生於1884年,我的曾祖父此時可能已近古稀之年。字是在深秋時節寫的,鄭延齡節臨了清代書法家楊沂孫篆書的《在昔篇》。 

            沂孫1812或1813-1881),字詠春,自號濠叟,是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曾官安徽鳳陽知府。《在昔篇》是他在光緒三年, 即1877年春撰成, 全篇總共1040字,為四言詩體。光緒六年(1880)他把大篆和小篆相結合,把此文書寫成篇。

     大篆和小篆是中國的古文字,大篆主要是今存的籀文(石鼓文);而小篆則是秦統一後,由李斯根據大篆等文字簡化而來的。 兩漢後由於隸書的盛行,大篆和小篆基本從平時的書法中退出。 清代金文研究的興起,篆書又成為文人的追求。 但由於篆書長期脫離書法藝術的發展,篆書的書寫需要有根本性的變革,《在昔篇》是一篇劃時代的研究古文字和古文字書法的文章。 沂孫本人又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 下麵是他書寫的《在昔篇》一頁:


             湖州晚報曾登過一篇邱鴻炘老先生的文章“下昂村的三位同盟誌士”,其中提到他的老師鄭延齡,號宇壺,歸安下昂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理化科。回國後,在湖州府中學堂和浙江省立三中當數學教員。還任吳興女中校長。中間跟胡維德到日本做駐日使館的會計(日本地震這一年歸國)。曾任吳興縣參事會(縣議會)議員,他三年前(即1958年)故世於吳興下昂鎮家中,他一生好老黃佛學,晚年更甚。孩時我湖州家修篁館(清周榜眼府書房)就掛著先生的隸書對聯,惜亂世時被毀。日本關島大地震是1923年,1927年鄭延齡已在國內,從年齡和籍貫看這位鄭延齡很可能就是寫上述條幅的我曾祖父的外甥,同為湖州人,善書法。


     當然這些還隻是一些推測,我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證實材料*。


* 最近已有鄭延齡的後人後我聯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