璿的時間與記憶

看世界,閱眾生,識自己。
個人資料
正文

【2020雲旅遊演唱會】《旅行的意義》附:看世界的不同階段與境界

(2020-04-29 09:44:26) 下一個

 

 

一說起旅行,想表達的東西實在太多,除了歌曲與圖片,再附上一篇探討旅行的舊文,祝各位雲遊快樂 加油

 

為了不妨礙大家聽歌,我把相片放到了文末。

 

旅行的意義

作詞、作曲、原唱:陳綺貞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 你看過了許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

你品嚐了夜的巴黎 你踏過下雪的北京
你熟記書本裏每一句你最愛的真理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麽場合我曾讓你動心 說不出 離開的原因
 


你累積了許多飛行 你用心挑選紀念品
你蒐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
 
你擁抱熱情的島嶼 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
你留戀電影裏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麽場合我曾讓你分心 說不出 旅行的意義

你勉強說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麽場合我曾讓你分心 說不出 離開的原因

勉強說出 你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 都是你 離開的原因
你離開我 就是旅行的意義

 

書閑時間

 
 

 

人有空時去看看世界

心若閑時來讀本好書

 

時常聽到這樣的爭論,一個說難得旅行一次,要盡可能的去更多的地方,另一個說,正因為難得外出,才應該盡量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多待幾天;又或者是這樣,一個說跟團吧,省心,什麽事都有人幫你處理,另一個說,跟團多沒勁,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完全沒有自己的發揮空間,什麽都受製於人……

 

類似這些各說各有理的爭論,我相信大家不僅聽過,可能還都參與過,當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曾經試圖說服別人選擇某種我認為好的旅行方式。

 

然而,某一天我突然茅塞頓開,發現其實這些爭論並沒有多少意義,也沒有什麽絕對正確的,最好的旅行方式。爭論的雙方無非是正處於旅行的不同階段與境界罷了,適合的旅行方式自然不盡相同,所以根本無需去說服別人。

 

回望自己看世界和旅行的經曆,不也有過不同的階段和需求嗎?每個階段由於自己的年齡、能力、認知等原因,也隻會或者隻能選擇適合這個階段的方式。

 

我大概歸納了一下,歡迎大家對號入座,各種極端人群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

 

第一個階段,受限亦無限的奇妙之旅。

 

幼年時,旅行隻能跟隨父母,並沒有多少自主選擇的能力和權力。然而,對於孩童,旅行並不隻意味著要走出家門去看世界。

 

下雨前趴在石頭台階上,欣賞一場浩浩蕩蕩的螞蟻搬家;晴朗的午後仰望天空,捕捉鴿哨的痕跡;雪後站在房簷下,抬手小心的觸摸晶瑩透亮的冰柱;夏夜躺在院子裏,觀察繁星的明暗變化……

 

在孩子們專注的眼中,無論冬去春來,還是風雨雷電,都蘊含著世界的精彩與神奇。第一次在花盆下發現千足蟲時的驚奇與喜悅感,絕不亞於曆經千辛萬苦在南極看到企鵝時的興奮。

 

這個階段,孩童雖然因為行為能力受限,無法隨意外出,但他們的眼睛和心靈是純淨的,對世界的每一個細枝末節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欲,所以即使身處有限的環境中,他們依然能觀察、感受到世界、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

 

第二個階段,省心但受限的跟團遊。

 

說到旅行,就無法回避“旅行團”。盡管“跟團遊”的詬病比比皆是,但是我們無法否認,這確實是很多人會選擇的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喜歡“跟團遊”的一般有這樣幾類人群:

 

1、不會規劃行程,也不懂如何預定各種交通、住宿,甚至是門票等等,選擇跟團就是為了省心;

2、語言、溝通能力有限,尤其是要去其他國家卻不會說英語,或者當地通行的語言;

3、認為跟團比自己出行省錢;

4、認為跟團有伴,比自己出行安全、有趣;

5、跟團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更多的國家和參觀更多的名勝古跡;

6、對旅行沒什麽概念,隻是跟風,隻為了能刷刷朋友圈,為了別人去旅行。

 ……

對於這些人群,旅行社、旅行團確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黑心旅行社不在此篇討論範圍),隻是當我們選擇了省心、省錢等好處時,也就隻能接受“跟團遊”受限製、不自由的弊端。

 

當我們得到一些,同時必然會失去一些,其實這也符合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

 

當我們對旅行的認識還處於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階段和境界,那麽選擇“跟團遊”還是蠻適合的。

 

第三個階段,艱苦樸素的背包客。

 

背包客的主要特征是出行總是背著很大尺寸的包,各種日常用品齊全,有的還要背上帳篷和睡袋;交通基本是廉價航空、大巴、拚車或者搭車;住宿多選擇青年旅舍、沙發客或是在營地裏搭帳篷;餐飲基本都選擇便宜的小吃或者自己做;景點選擇多以插旗、打卡為目的,但時間相對充裕。

 

這個群體以經濟能力有限,但體力好,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大學生居多。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仍然滿腹疑問;他們希望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他們想出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和人群;他們期望在旅行的路上發現不同的自己。

 

第四個階段,舒適自由行。

 

當背包客們逐漸成長,積累了豐富的旅行經驗,有了穩定的收入,有了家庭,小孩之後,他們中的大部分就會自然的過渡到這個階段。

 

出行仍然以自己的喜好為主,但也會顧及家人的需求和感受;仍然是全程自助,但是在吃住行方麵會更多的考慮到舒適,旅行花費比背包客多了,節奏比以前慢了,但體驗也和以前不同了。

 

當然也有的人,由於經濟條件好,語言能力也不錯,剛剛開始旅遊就直接選擇舒適自由行。他們中的一部分,由於自身適應力強、也善於解決問題,或者也比較幸運,剛開始就能圓滿的完成一次期望中的舒適自由行;但是有些人就不那麽幸運了,即使花了錢,仍然沒有體會到舒適,甚至還一路麻煩不斷。

 

還有的人,沒有時間或者能力規劃行程,語言能力也一般,但是經濟條件較好,就重金請私人訂製,根據自己的喜好、時間安排行程,全程有司機、導遊,甚至保姆、保鏢陪同。但我還不是太確定,這樣的旅行體驗,是否真的能感受到自由?難以想象,有時想要對著美景發個呆,而周圍跟著各種人,會是什麽滋味?很顯然,我不屬於這個群體,哈哈!

 

第五個階段,挑戰自我的主題遊。

 

有一些人,他們外出旅行有自己明確的主題,比如:徒步、攀岩、滑雪、馬拉鬆、滑翔傘、跳傘、蹦極、潛水、衝浪…….他們總是帶著心愛的裝備,出現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地,開始他們酷愛的主題,遊覽風景名勝反而成了順便而為之。

 

例如,鍾情於徒步的,他們向往的就會是乞力馬紮羅國家公園、聖克魯茲、安娜普納環線、勃朗峰、阿巴拉契亞山道等等;

 

而喜歡潛水的,則轉戰於伯利茲大藍洞、斯米蘭群島、詩巴丹、澳大利亞大堡礁、帕勞等等。

 

他們熱衷的是在不斷的挑戰中,體會那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高峰體驗,那種極致的快感與身心的滿足感隻有體驗過的人才懂。

 

第六個階段,細品慢享的度假客。

 

處於這個階段的群體,大多是收入不錯且穩定的中老年人,或者是已經能自主支配時間且有一定積蓄的退休者。

 

他們大多在年輕時已經遊曆過各種著名景點,旅行經驗豐富;

他們對旅行有了足夠的認識和自己的想法;

他們已經了解自己的旅行喜好,不再盲從、跟風,不再重複樂此不疲的奔走和張望;

他們的旅行不再以打卡為目的。

 

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時間選一座城市、一個島嶼、一座山或是一麵湖,在那裏找一個舒適的住處,每天閑遊浪蕩、喝茶(咖啡)、看書、曬太陽、品嚐當地美食;細細的品味空氣、陽光中不同的味道;與當地人聊天、參加當地人的活動、深入的了解、體會當地人的風土人情……

 

有些人甚至連續幾年在相同或者不同的季節重複去同一個地方。

 

他們是為了自己在旅行,他們的每一次旅行都隻為了享受美好的時光。

 

這種在一個地方住一兩周,以享受、品味為主,不以景點插旗為目的的旅行方式通常被稱為度假。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一些年輕的或是還沒有“玩夠”的人,找了處於這種階段的伴侶,他們就經常會因為“去哪裏旅行?”產生很大的分歧。因為一邊想去各種著名的城市和景點,而這些地方他們的另一半已經不感興趣了,所以當這些人跟著他們的伴侶去,甚至重複的去那些小眾的,沒太多遊客的地方時,他們會感覺特別無聊,完全找不到旅行的感覺。

 

所以,在此也提醒大家,在找旅伴或是生活伴侶時,了解一下對方正處於旅行的哪個階段還是很有必要的,以免日後發生分歧,吵到不可開交。

 

第七個階段,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

 

有一群人,他們讀書、閱人、行路、曆經世事無常,終於頓悟。

 

他們明白了人生的短暫局限與世界的浩翰無垠,即使你每天不停的走,也不可能用這一生踏遍地球的每一寸。正如吳伯凡老師所說,不管你走多遠,活多久,都會遭遇地平線和太平間的冷冷攔截。

 

於是他們安下心來,不再隻是一味的探索外在世界,而是更注重向內求索;曾經以為要看盡世界,閱盡眾生才能參透世界與生命的意義,而如今才懂原來所有的答案都藏在自己的心中。

 

他們開始像孩子一樣凝視這個深不可測的世界,即使足不出戶,他們也能憑借自己豐富的內心沉澱和想象力在這世界的平淡、細微之中不斷的發現精彩與絢爛。

 

滴水藏海、一花一世界,他們找到了遠行的另一種方式,與萬物互動而遊於無窮

 

用吳伯凡老師的話說,“最後能夠達到的境界便是:我終於在一片落葉前流連忘返。”

 

於是周而複始,一切回到最初。

書閑時間

- Voyages -

 

 

 
 

圖片區:

獨自旅行這事要從20年前說起:)

先去吃飯了,一會再來貼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