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朋友拉了個微信群,時不時的總見她在群裏宣揚善良的重要性,說各種福報因果,還以自己一直非常善良,堅持做善事所以能逢凶化吉,好運不斷為例,勸大家要行善,無論是找生活中的伴侶還是尋求事業上的合夥人,都要遠離不善良的惡人,以免影響了自己和下一代的福報......
第一次看到時,覺得她是個善惡分明的人,為她點了讚;
第二次又見時,她說某些麵相的人不善良,要遠離,而這種麵相西方人比較多,所以她一直不敢、也不想去歐美國家,以免遇上這些麵相不好的人......
這一次,我沒有附和,卻想了很多;
第三次再見時,她正在宣揚,對待家人,應該無私奉獻,然後就開始舉例,她的爸爸如何無私的愛孩子、如何的善良:動用各種關係幫助她找到好工作,婚前就幫她買了房......而現在她也正為了在哪裏給自己的小孩買房而發愁,可是她才剛剛有了對象,並沒有小孩......
後來,我和另外的群友說,不一定給小孩買房才是愛,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也可以是愛的表現。我們工作、買房都是自己奮鬥的結果,父母沒有幫過忙,但並不能說明父母不愛我們,或者父母有錢不給小孩花就是不善良。
結果,這位群主連發了幾個問句:
難道你們的父母不幫助你們找工作?
難道你們的父母不給你們錢花?
難道你們的父母不給你們買房子?
最後,她說今天第一次知道,天下竟有這樣的父母:不給子女買房,有錢不給子女花,這樣的父母不夠善良、不夠愛子女,無法理解。
這一次,我委婉的留言:無論愛還是善良都有很多的方式,並沒有唯一的模式或者標準答案。
之後,我就陷入了關於“善良”的思考:究竟什麽是善良?善良從何而來?人為什麽會行善?......
記得兒子三歲半時,有一天走路時突然就停了下來,然後輕輕抬起腳向前跨了一步,就像是要避開一個水坑那樣。但是,他腳下都是平平整整的路,並沒有任何坑或者障礙。
我問他為什麽這麽走路?
他那時才剛剛會說話不久,想了一會兒才終於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原來,他看見有一群螞蟻正在地上走,怕把它們踩痛或者踩死,所以隻能這樣跨過去。
他隻是一個孩子,我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踩到螞蟻或者別的生物會有什麽後果,更沒有對他說過遇到螞蟻之類的小生命,避開不踩到它們會得到什麽獎勵或者所謂的好報。
但是他卻有這樣的舉動,我隻能把這解釋為人類天性中自帶的善良。這種原始、自發的“善良”無需別人的教導和影響,他隻是天生就認為應該要這樣做。
如果善良可以分類,分境界,那麽我把這樣的善良歸為第一類,天然的善良。
與這種天然的善良相比,我們更常見的是另一種善良,我把它歸為第二類,人造的善良。
這種善良曆史悠久,一般是靠宗教、法律、道德、教育等方式,來感化、教化人們避免行惡,要做善事,作善良的人。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行惡、做壞事會受到懲罰,行善、做好事會得到褒獎。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
於是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這些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共識,慢慢的懂得了做善事的好處:信佛的相信行善積德能得好報;信上帝的相信做善事能進天堂、得永生;就連小學生也知道做好事能得到老師的表揚......
有些人即使不願意行善,但他們至少會因為害怕來自宗教、法律的懲罰,害怕來自社會輿論的譴責而克製自己不去做壞事。
無論是宗教、法律製度還是道德規範,這些傑作在幫助人類從矇昧、野蠻走向文明的進程中,確實功不可沒。
通常,這類善良有幾個特征:
行善之前,一般都會有所期待,有所求;
行善之時的動力往往都來源於對即將得到的好處的憧憬;
行善之後,如果久久沒能得到所期待的表揚或者獎勵,便會悶悶不樂、甚至氣憤,好像是受了騙一樣。
在本質上,這與中世紀時為了能進天堂而購買贖罪券的行為沒什麽兩樣。
這種善良不是發自內心,而是源於趨利避害的心理動機,充滿了功利色彩,所以我稱它為人造的善良。
在被感化或者教化而變得善良的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也許是因為天資聰穎,也許是因為善於思考、善於向內尋找自身的真實需求,也或許是因為高度的感受力、領悟力......總之,他們在行善、做好事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快樂與精神上的滿足,那被深埋於心底、被遺忘了許久的善終於重見天日。
即使沒有人給予他們讚許聲或者獎勵,他們仍然願意行善,因為對他們來說,付出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有時候,他們在行善的過程中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行善,他們隻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很平常的事。
這種行善有個特征,就是行善之人一般比較低調,不會到處宣傳自己做了什麽好事;不會逢人便介紹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更不會要求別人以自己為榜樣行事。
這種已然變成了習慣,不再計較得失,完全源自內心需求的善良,我稱它為失而複得的善良,歸為第三類。
我在這裏鬥膽的把善良分了類,並不是想要把不同的善良分出個高低,而是希望大家對不同的善良有所了解;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正處於善良的哪個階段或者境界;能明白善良有不同的選擇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我的認知範圍內,就看出這麽三鍾。還有一種情況我隻聽說過,那就是在已經消除了分別心的佛的眼中,根本就沒有我們認為的,所謂的善與惡。
這是否又是一個悖論:人們總是要先經過善惡分明的階段,然後才能去往不再分善惡、萬物歸一的境界;人們費了好大勁才終於修煉得能明辨善惡,可是這善惡分明到了某個階段卻又會變成修行途中的障礙。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胡思亂想,歡迎一起探討!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微信公眾號 搜索 書閑時間 查看更多的文章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謝謝大家的支持!
可是如果是把這些東西不分青紅皂白地去要求別人,基本上就是抝造型,往往是更令人討厭的。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時高喊善良的人是在自己體力不支時,他(她)作惡時則是出於一種本能,那時此人痛快淋漓著呢,壓根兒也想不到善良二字。
善良本是一種自然的天性,象呼吸一樣,總用來標榜自己反而令人生疑。
一個善於妒忌·爭強好勝·蛾眉不肯讓人的女人是不會真正善良的,盡管她口口聲聲經常把善良掛在嘴上,那和頭上的假花是一樣的,隻不過是用來裝飾自己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