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這樣充滿悖論,越是追求快樂(娛樂),人活得越是苦累。
人生有八苦,除卻生老病死之外,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受陰,皆是因欲望所招致的痛苦。
當然,少有人能做到老子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更少有人能做到釋家所言的“色空、法空、性空”,既為凡夫俗子,一頭逐欲,一頭求樂,兩頭都占便宜的確很難,那就看看古人,他們是如何看待快樂的?又有哪些關於生命的愉悅美學?
古人很早就知道,大多數人的快樂是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看見別人升官發財趾高氣揚,簇擁香車美女春風得意,名利雙收躊躇滿誌。跑馬圈地圈水圈礦,玩互聯網玩金融玩股票,甚至忽悠欺騙設套,賺得個盆滿缽滿,手段的正當性與否是乎無關緊要,關鍵是結果惹人心癢眼讒。
於是乎,眾生趨之若鶩,爭相效仿,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適人之適”。適者,快樂、愉悅;適人之適者,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這裏的“適人之適”,當然不是指情係社稷,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而是指一種喪失自我的從屬性快感,一種如勒龐所言的烏合之眾所具有的追逐效仿和馬丁-韋伯所言的社會人所獨有的三大欲望(權力、財富、名望)。這個層次的“適”,超不出人的生理性欲望和社會性欲望,在古代生命的愉悅美學中屬於最低的層次。
比這個層次更高的,是古人所說的“與人共適”。“適人之適”者,往往不得其樂,因為某些利益動機的驅使,才裝作好像別人的快樂也是自己的快樂。許多時候跟逢場作戲一樣,也是逢場裝樂罷了。
“與人共適”卻不一樣,是自己與別人可以共享一種快樂,它是從真實的自我出發的一種快樂,不是從屬性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麵對浩然宇宙、充實大地,蘇軾與朋友被永恒時空的莊嚴和刹那人生的美麗所懾服,一起沉浸在生命如斯美好的感動之中。
快樂能與人共享,一個快樂就變為兩個快樂,快樂分享得越多,就會被放大,變成許多人的快樂。但是,真正屬於你的快樂能有幾人可以“共適”呢?尤其是那些在情感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快樂!一個人的精神越脫俗,一個人的人格越貞潔,一個人的境界越高卓,能與之“共適”的人,越發少的可憐,所以古人才會發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喟歎。
不願“適人之適”,也不奢求“與人共適”。
中國古人的生命愉悅觀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自適其適”。自適,即自得其樂,即自由,既無強人之意,也不受製於人。對世間萬物萬事,有所為,有所不為,對聲色貨利的追求有條件,對七情六欲的滿足有限度,行其當行,止其當止。關鍵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兒,成自己想成的人。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世說新語》殷浩語)莊子就說過,像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這樣的人,被奴役世人的東西所奴役,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都不是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如果隻知道“適人之適”、“役人之役”,而不知道“自適其適”,那麽,不管他是江江洋大盜,還是賢人君子,都同樣是昏滯邪惡,令人不齒。
自適其適,就是堅持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在欲望和功利麵前絕不泯滅良知和原則,絕不喪失心誌與真我,絕不同流合汙和隨波逐流。這是不關乎人欲、摒棄功利的生命自由的愉悅美學!
無論所做的事,是難是易,是大是小,自得其樂便都像尋常之事一般。《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見秋風已起,開始思念起故鄉吳中的菰菜、蓴羹、鱸魚膾。他對隨從說:“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
於是調轉馬頭,返回故鄉。人生本來苦短,何比處處委屈自己!蘇軾不也說過:“這些百歲,光陰幾日,三萬六千而已。醉鄉路穩不妨行,但人生,要適情耳。”自適其適,適在何處?可在入世間,也可在退世與出世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生命愉悅的最高境界,是“忘適之適”。在“自適其適”中,還有個“我”存在,主體並沒有消失,這本身就是一種束縛和障礙,不是物我兩忘的狀態。“忘適之適”是對“自適其適”的超越,是一種進入獨立絕對的境界中“無待而由於無窮”的大自由和大自在,是一種完全的解放、徹底的適意,是終極的愉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如魚得水而不知有水,如鳥禦風而不知有風。莊子說得好,感覺不到腳的存在,說明鞋子很舒適;感覺不到腰的存在,說明皮帶很舒適;內心不變來變去,行動不盲目跟從,遇到任何事情都很舒適;本性常適就會隨時隨地得到舒適,這就是“忘適之適”。
大適如忘,至樂無樂,看起來無憂無喜,真正的至樂本質上是對快樂的超越。
今天,你快樂嗎?
這是好友 馬林 先生的一篇文章,得到授權轉載。
需要在國內閱讀文章的,請關注訂閱微信公眾號 書閑時間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