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航程裏,我最期待的就是這座城——裏斯本。從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曆史到《裏斯本夜車》探討的生命意義,無一不在驅使著我向它靠近。
終於,奧古斯塔街凱旋門出現在我眼前,就如同自由女神像出現在每一個遠渡重洋來到紐約的人眼前一樣。還記得電影“泰坦尼克號”裏人們從歐洲大陸出發,穿越大西洋,見到自由女神像時,那種無法抑製的激動嗎?我不知道我的激動程度能否與他們相比,但是亢奮如打了雞血般的一天就此開始了。
遠遠的就看見肅立於凱旋門頂部的女神雕像,她高達7米。代表著榮耀的女神手持兩頂冠冕,象征美德和天賦,寶座下刻有葡萄牙文:榮耀為天賦和勇氣加冕;文字下方是葡萄牙國徽圖案。接著登場的是葡萄牙曆史上四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若昂大帝的左膀右臂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Nuno Álvares Pereira;總理大臣龐巴爾侯爵Marquês de Pombal;開辟了印度新航線的航海家達•伽馬;公元前2世紀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領袖韋裏亞托Viriato。他們的側邊兩尊斜臥的人物雕像,象征著流經葡萄牙的兩條大河——特茹河(Rio Tejo)和杜羅河。
站在郵輪的甲板上,從正麵平視奧古斯塔街凱旋門的感覺,與站在廣場上抬頭仰視獲得的體驗是決然不同的。乘船從海上來去,由遠而近,或者由近而遠,那麵朝大海而建的凱旋門,無論是人物雕像還是圖文,既像是給歸航者的擁抱,對來訪者的召喚,又似對遠行者的目送與祝福。
奧古斯塔街凱旋門(Arco da Rua Augusta)也叫勝利之門,最初的設計方案是一座鍾樓,但在一個多世紀的建造過程中逐漸被建成了一座精雕細琢的凱旋門,它有6根高11米的圓柱,裝飾著各種曆史人物的雕像,裏斯本大地震後僅存拱門。後由法國雕塑家Célestin Anatole Calmels(1822-1906)重新創作了女神雕像群,於1875年完成。
凱旋門位於市中心著名的科梅爾西奧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又名宮殿廣場(Terreiro do Paço),曾經是葡萄牙王宮韋拉宮的所在地,為了感謝出資重建裏斯本的商人,此處被命名為商業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尊阿方索一世Dom José I國王的騎馬雕像,雕像後方是凱旋門,廣場三麵環繞著黃色的市政大樓,旅遊服務中心位於其中的一間,裏斯本博物館位於旅遊服務中心對麵的建築裏。1755年大地震發生後,龐巴爾侯爵將廣場徹底改建為龐巴爾下城的一部分。凱旋門門下的奧古斯塔商業步行街直通佩德羅四世廣場。
商業廣場前也是裏斯本的港口,但是大型的郵輪不能在此停靠,必須繼續向右行駛到新港口。
下船從港務中心出門,對麵極其顯眼的藍色建築就是火車站。我們按照之前做好的攻略,到地下一層的售票機買了公交天票,就直奔貝侖區而去。
貝倫區Belem集中著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烙印與精華:貝倫塔,大航海紀念碑和熱羅尼莫斯修道院。1755年的裏斯本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嘯與火災幾乎將整個裏斯本付之一炬,但貝倫區的大部分建築卻奇跡般的得以保存下來。其中最壯觀的當屬熱羅尼姆斯修道院,它也是整個葡萄牙乃至全世界最雄偉的修道院。先看一張網絡上找到的晴天裏的修道院。
我們第一次到達修道院時約上午九點,門前空空蕩蕩,除了成群的鴿子,基本無人。
熱羅尼姆斯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被稱為聖哲羅姆派修道院,它由若昂一世的第三個兒子Dom Henrique王子於1450年主持修建,他熱衷於航海探險,是葡萄牙航海時代的奠基人,達伽瑪在遠行開辟印度新航線前曾到這裏禱告。1501年,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為紀念達伽瑪成功開辟印度新航線而開始修建新院,花了100多年才建成,當時每年亞非貿易收入的5%(相當於70公斤的黃金)都用來修建這座修道院,期間經過多位建築大師的設計和修建。修道院最初是Aviz王室成員舉行葬禮的地方,後來逐漸轉變為海員遠行之前的祈禱之所。另外,貢奉伯利恒處女,曼努埃爾家族的祖先們,葡萄牙最偉大的航海家達伽馬,詩魂卡蒙斯等重要曆史人物也都長眠於此。
大地震中,許多教徒都死於正在做彌撒的教堂裏,唯有在這座修道院做禱告的王室沒有受到傷害,這更增添了修道院受上帝護佑的神聖光芒。
熱羅尼姆斯修道院是哥特式和文藝複興式的完美結合,既莊嚴、雄偉又華麗、精致,被後世認為是曼努埃爾式建築的“珍寶”,是曆史的唯一,是裏斯本最為突出的古跡,也是葡萄牙的標誌性建築。它使用葡萄牙的特產,金彩米黃石材修造,規模宏大,有令人震驚的寬長超過300的門麵以及30對直刺天穹的塔尖。修道院不僅當時被賦予重要的宗教、政治意義,在現代曆史上也同樣意義重大,2007年歐盟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裏斯本條約》就是在這裏簽訂的。
起初,我還曾因為沒有晴空萬裏的好天氣而遺憾,然而當我在彌漫著霧氣的陰天欣賞了熱羅尼姆修道院近三個小時後,才發現也許隻有在陰天,當熱羅尼姆修道院失去了藍天與豔陽的映襯,你才能從它的輝煌中感受到他深藏的滄桑之美。
約10:30我們再回到這裏時,已經是車水馬龍,遊人如織,與之前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修道院不經常開放,但它的教堂可以免費參觀。教堂拱頂是典型的新哥特式,細長的八角柱,棕櫚扇形的拱形雕刻。
教堂入口兩側分別是卡蒙斯(Luís de Camões.1527-1570)和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8-1523)的棺槨。遊客實在太多,我隻拍到一位。
教堂內的主祭壇,聖壇用金和綠色的雕刻裝飾。
室內的參觀路線是單向的,基本就是隨著擁擠的人流緩慢挪動,然而頭頂之上的空間確實異常的空曠。
從教堂出來,不要著急去下一個景點,因為旁邊便是葡式蛋撻(Pastéis de Nata)的創始店Pastéis de Berlim,它從1837年正式營業,代代相傳至今。而它的由來頗有些絕處逢生的意義,1820年葡萄牙爆發了“自由主義革命”(revolução liberal),到了 1834年葡萄牙關閉了所有的修道院,為了生存修士們不得不開始嚐試 以賣甜點來維持日常開銷,沒想到竟然因此聞名世界,據說到了周末,一天至少要賣出兩萬個左右。裏麵除了蛋撻還有“貝倫球”(Bola de Berlim)等別的特色甜品。如果膩了,想找地方吃午飯,最方便的去處就是街對麵的麥當勞。
熱羅尼姆修道院對麵是一個巨大的廣場,有綠地、花園、噴泉、飛機和大發現紀念碑。
大發現紀念碑也叫葡萄牙超級英雄聯盟紀念碑或者大航海紀念碑。雕塑群由恩裏克王子領頭,他手裏握著一個小型的葡萄牙用來發現世界的快帆(Caravela)。 如果沒有恩裏克王子大興航海學校,也許就沒有葡萄牙的輝煌曆史,這座碑就是葡萄牙於1960年為了紀念他逝世500周年建的。大發現紀念碑的形狀從側麵看如同一艘展開巨帆的船,從噴泉這麵看過去確是一個十字架形狀的雕塑,其實是一把長劍,整個紀念碑構思非常精妙。除了王子以外,碑上的人物還有為葡萄牙作出過貢獻的航海家、科學家、將軍、傳教士及水手們。碑前的地上刻有一幅世界地圖,上麵刻有發現新大陸的日期。碑高52米,內有7層,可以登上最高處去欣賞周圍的景色和海港的風貌。
廣場的另一邊是特茹河,也是裏斯本海港的入口,聽說那裏有建於水中的貝倫塔。我們邊玩耍邊向著河邊走,無意間貝倫塔已經出現在了相片中。
貝倫塔(英語:Belém Tower,葡萄牙語:Torre de Belém)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是一座五層防禦工事,後來逐漸轉型為海關、電報收發塔和燈塔,也曾經是大航海家們揚帆起航的起始點。在西班牙統治時期,這裏也曾經用來關押重要的政治犯。塔身全部用白色大理石打造,塔內貢奉的是裏斯本守護神-聖·維森特。
1983年,熱羅尼姆修道院和貝倫塔一起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語:哲羅姆派修道院是葡萄牙藝術顛峰時期的最好例證。貝倫塔則是為紀念航海家瓦斯科•達•加瑪的航行而建立,它向人們講述著那段奠定了現代世界基礎的大航海時代。
未完待續
七晚八天航線概況:瑟堡(法國)—海上巡遊—維戈(西班牙)—裏斯本(葡萄牙)—加的斯(西班牙)—馬拉加(西班牙)—海上巡遊—馬賽(法國)
需要在國內閱讀文章的,請關注訂閱微信公眾號 書閑時間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謝謝大家的支持!
沒有進到貝倫塔內參觀嗎? 遊輪遊就是這點不好, 隻能岸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