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夏天,我正在盧森堡吃午飯時,突然就決定了下午去特裏爾 (Trier),所以根本沒有作任何準備,就這樣流浪去了。結果發現,這個城市很適合半日或一日遊,也無需什麽準備,照樣可以玩的很開心,而且旅遊谘詢處資料非常的齊全,中文的資料也有,所以盡可放心大膽的去。特裏爾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摩澤爾河岸,靠近盧森堡邊境。
公元前 16 年,羅馬大帝奧古斯都 (Kaiser Augustus) 屋大維將特裏爾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裏爾的開始。羅馬皇帝、後來的主教、選帝侯和公民共同締造了特裏爾的曆史。羅馬帝國時期是特裏爾的黃金時代,至今遺跡尚存,特裏爾也因此成為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跡最多的城市。特裏爾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古跡和藝術珍品中心,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其中多數在 1986 年就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進城後,沿著市中心熱鬧的商業街一直走,就能看見特裏爾的地標性景點,俗稱黑門(Porta Nigra) ,也叫戰神之門,高29.3米,寬36米。它是現存第三古老的羅馬建築,是全世界現存最大的羅馬古城門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古典時期城門。黑門建於羅馬全盛時期,由灰色的大砂岩砌成(最重的達6噸),曾經是城市的北門,起著防禦的作用;隨後,在教皇的授意下,城門被改建為紀念希臘隱士西蒙的教堂,現在還可以看到教堂西麵塔樓和東麵半圓形後殿的痕跡;最後,教堂建築被拿破侖下令拆除,成了今天的樣子。
羅馬天主教特裏爾教區的主教座堂,聖彼得大教堂位於特裏爾的中心,長112.5米,寬41米,也是德國境內最老的主教座堂,經曆了數十世紀,揉合了 羅曼式, 巴洛克和哥特式等不同時代的建築元素。
這裏供奉著聖袍(Holy Robe)——相傳是耶穌基督的外衣。在18世紀,主教座堂的改建包括了:新的祭壇,巴洛克式墓碑,一個熟鐵製作的唱詩席屏風和一個“燕巢”管風琴。在1974年5月1日,新的祭壇被宣布為聖地,主教座堂對信徒開放。
別忘了去看看教堂內院和回廊。
特裏爾城中,最華美的建築物當屬融合了文藝複興式風格和洛可可風格的選帝侯宮(kurfürstliches palais) 。十七世紀時,它曾是特裏爾大主教的居住地。中世紀,特裏爾大主教是一個重要的教會諸侯,他管轄的主教轄區控製從法國邊界到萊茵河的大片地區,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7個選帝侯之一,擁有推選國王的權力。二戰期間特裏爾選帝侯宮曾遭到破壞,現已修複。
粉色卻不失氣勢的選帝侯宮殿被譽為德國洛可可式分隔建築的最佳代表,其內的巴洛克式宮殿花園(Baroque Palastgarten)是城市中央的一塊綠洲。
開放式的花園,是市民和遊客野餐和小憩的首選,也最適合四處流浪的人。草坪的另一麵可以看見皇家浴場遺址(Kaiserthermen),這個建於四世紀初的羅馬帝國第五大浴場,此刻隻是一個背景。享受著四周的美景,我隨口哼唱了一句,我是如此平凡卻又如此幸運。
緊挨著選帝侯宮,有一座風格迥異的巨大磚紅色建築,君士坦丁大殿(KonstantinBasilika),它是古羅馬留存下來的最大的單間殿堂(67X27X33米)。
君士坦丁大殿曾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王宮,後來成為選帝侯官的一部分,如今則是座基督教教堂。大殿內部很樸素,幾乎沒有裝飾,中央全無間隔,隻有一個大堂,沒有任何的柱子或牆體來支撐。殿內回音可持續7(低音)至10(高音)秒。避暑的效果也非常好。
特裏爾的古跡,博物館實在太多,我沒能一一探訪,隻是選擇性的挑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門前往,但是沿途依然風景無限。
有些景點不經意間就出現在你麵前,比如這個熟悉的側麵像。這裏就是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的出生地,現在是馬克思故居和博物館。
落日時分,又路過喬治噴泉(Georgsbrunnen),這個巴洛克噴泉高10.6米。噴泉的方尖碑上雕著屠龍手聖喬治,四麵角上的雕像代表著一年四季。餘暉中,留影一張,心滿意足的結束今天的流浪.
若喜歡我的文字 請關注訂閱微信公眾號 書閑時間 或直接識別下圖的二維碼即可,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