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

記錄生活,激勵自己,謝謝關注!
正文

陽明先生傳習錄(2)

(2014-04-08 10:04:42) 下一個
 ● 門人陸澄錄

  〔15〕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16〕問立誌。先生曰:“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誌。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17〕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19〕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源從傍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先生曰“爾病又發”。源色變。議擬欲有所辨。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穀,上麵被此樹葉遮覆,下麵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是滋養得此根”。

  〔20〕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21〕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製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日,“然則所謂‘衝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說本自好。隻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22〕“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惡如桀紂。然桀紂之下,惡無盡。使桀紂未死,惡寧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2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24〕問上達工夫。先生曰:“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隻在下學裏。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隻從下學裏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上達的工夫”。

  〔25〕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複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2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27〕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說之。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曾點言誌,夫子許之。聖人之意可見矣。

  〔28〕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隻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富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隻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嚐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29〕問:“孔門言誌,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皙說來,卻似耍的事。聖人卻許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

  〔30〕問:“知識不長進如何”?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認識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隻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又曰:“立誌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隻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果”?

  〔31〕問:“看書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隻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隻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於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

  〔32〕“虛靈不眛,眾理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33〕或問:“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此語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此在學者善觀之”。

  〔34〕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35〕問:“‘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盡。此理豈容分析?又何須湊合得?聖人說精一,自是盡”。

  〔36〕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37〕澄嚐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隻在人情裏。其要隻在致中和。致中和隻在謹獨”。

  〔38〕澄問:“仁義禮智之名,因已發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於無窮,隻一性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於無窮,隻一人而已。人隻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39〕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隻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隻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40〕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隻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於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須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惡,故未免怕”。先生曰:“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隻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貨,即是貨鬼迷。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41〕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42〕澄問學庸同異。先生曰:“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

  〔43〕問:“孔子正名。先儒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廢輒立郢。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難如此。豈有一人致敬盡禮,待我而為政,我就先去廢他,豈人情天理?孔子既肯與輒為政,必已是他能傾心委國而聽。聖人盛德至誠,必已感化衛輒。使知無父之不可以為人。必將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愛本於天性。輒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聵豈不感動底豫?蒯聵既還,輒乃致國詩戮。聵已見化於子,又有夫子至誠調和其間,當亦決不肯受。仍以命輒。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輒為君。輒乃自暴其罪惡。請於天子,告於方伯諸侯。而必欲致國於父。聵與群臣百姓,亦皆表輒悔悟仁孝之美,請於天子,告於方伯諸侯。必欲得輒而為之君。於是集命於輒。使之複君衛國。輒不得已,乃如後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聵為太公。備物致養。而始退複其位焉。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於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找回原來的我 回複 悄悄話 “立誌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隻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果”?
善哉斯言!
找回原來的我 回複 悄悄話 "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是啊,每天晚上上了床,就覺得“哎呀,今天怎麽又混過了,沒有一點進步?”可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起來,要做事時,又是重複昨天。可見“克己”二字確乎重要!自己似乎隨年齡增長,反而越發放任自流了。戒之,戒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