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xyy2014

上了天堂又怎樣 下到地獄又何妨 天堂地獄雖兩樣 隻當流浪在他鄉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最新評論
正文

蔣經國與芬娜的一世情緣

(2025-11-26 07:59:21) 下一個

蔣經國,  曾任中華民國總統,他的夫人蔣方良,  原名:芬娜(Faina Ipatsyewna Vakhrava)是一位俄羅斯裔女性,  更精確地說,她是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奧爾沙人,後遷居俄羅斯葉卡捷琳堡。


她在中國,  常被民間稱為“蔣經國的俄羅斯夫人”,是20世紀中俄(蘇)聯姻的傳奇故事之一。

她自從進入蔣家,  始終過著近似傳統中國農家婦女的生活,非常低調。雖然蔣經國後來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  但她幾乎從未像國際間其他第一夫人那樣,品嚐到“妻隨夫貴”的滋味。

所以後來有新聞媒體說:“蔣方良是一位沒有聲音的
第一夫人。”

在蔣介石病逝後的每年“雙十節”慶祝大會上,她都出現,  隻在閱兵台一角,形單影隻,從不搶眼。

蔣經國病逝後,她悲愴地坐在輪椅上送葬,終於成為注目焦點。

芬娜的一生充滿坎坷,從蘇聯工廠的女工,  到後來成為中華民國
第一夫人,恐怕連她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身世!

在她嫁給蔣經國後,  最後來到台灣.,  深居簡出、隱忍低調,象征著時代變遷中個人的犧牲與適應。

此時她雖受矚目,卻依然隱秘,不願讓人了解,因此少有人真正知道;她在台灣如何自處,以及她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

終及一生,  外界所知道的:蔣方良是一個不求名利,不攬權勢的女人,她隻把一生完全奉獻給她中國的丈夫、兒女。

一, 早年經曆與相遇:

1916年5月15日,  芬娜出生在俄羅斯帝國(今白俄羅斯)一個鐵道工人家庭。但也有另一種說法,  他的父親為前沙俄貴族,後被蘇聯當局關押。

她父母早逝,由姐姐安娜撫養長大。俄國十月革命後,全家遷至蘇聯烏拉爾地區的葉卡捷琳堡。

1932年,16歲的她,  進入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烏拉瑪什)工作,成為一名技術工人。

蔣經國則是1925年底赴蘇留學的。

因為那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  討伐北洋軍閥的時期,受新思潮與共產主義宣傳的影響,許多有誌青年都把赴蘇留學當作最有實際意義的一步革命行動。

蔣經國是熱血青年,自不甘落人後,他多次給父親寫信,要求支持他赴蘇留學。蔣介石當時還屬國民黨左派,標榜“以俄為師”,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當然,蔣介石也有自己的考慮,他想讓蔣經國赴蘇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想讓他學一點政治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學說,以便將來對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推進到長江中下遊之際,蔣介石從背後向革命勢力開了一刀,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所謂“反共清黨政變”,致使中國上空烏雲翻滾。中蘇兩國也因此而變惡!

1927年國共分裂後,  蔣經國被蘇聯扣留,因他在蘇聯不再受信任。雖然他曾登報揭發自己的父親,當眾宣布與蔣介石斷絕關係,但仍然被懷疑是間諜。

因此蔣介石的長公子蔣經國,  被斯大林一度充當人質,送到俄國西伯利亞進行改造。

同時他改名:尼古拉(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

1930年,蔣經國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政學校畢業後,被下放到西伯利亞做苦力多年,在蘇聯1932年的大饑荒中差點餓死。

1934年,他因為工作賣力,被提拔為一家重型機械廠的工程師、副廠長,兼任廠報主編,也因此與剛從工人技校畢業的女工芬娜相識相戀。

其實兩人相遇相識細節,  有多種傳說:

1, 美人救英雄版:蔣經國流放途中,  病倒在小站,芬娜為其生火取暖、分享麵包,溫暖了這個東方青年的心。

2, 蔣經國在此期間,以極大的工作熱情與政績贏得了同行與蘇聯當局的信賴,被調到斯夫洛斯克“烏拉爾重型機械廠”任技師,後升任副廠長。

就在蔣經國任職重型機械長領導期間的一天晚上,他從工廠走回宿舍,當他走到工廠旁邊的小樹林邊時,看到一個彪形壯漢正攔截一位下夜班的青年女工,欲施暴力,意圖不軌。

蔣經國連忙上前製止,那壯漢見他個子小,不將他放在眼裏,大聲喝到:

“你給我滾開!”

蔣經國氣憤至極,他一言不發,揮拳向大漢猛擊,三拳兩腳就把大漢打倒了。大漢急忙爬起來跑了,姑娘此時回過神來,非常感激這位尼古拉(蔣經國的俄文名字)廠長。

蔣經國連忙問姑娘叫什麽名字?姑娘告訴他叫“芬娜”,是剛從技校畢業分到他們廠工作的。這一段英雄救美人的傳奇遭遇,使他們暗暗相愛了。

此時兩人同為異鄉孤兒,蔣經國遠離故土,芬娜父母雙亡,彼此“同病相憐”。芬娜外表瘦長、嫻靜溫柔,不似典型俄羅斯女孩的熱情開朗,更似中國江南女子,這讓蔣經國倍感親切。

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逢蔣經國到工廠技校上課,芬娜必去聽課,並且坐在第一排。

在一個周末舞會上,勇敢的芬娜主動邀請尼古拉廠長跳舞,舞間她向他表示了真摯的愛,當然,芬娜是在蔣經國危難時刻向他表示愛慕之情,決沒有想當中國的“第一夫人”,更沒有想到她能夠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

二, 婚姻與家庭:

1935年3月,蔣經國與芬娜,這對異國的情人,在蘇聯黨政機關的特別批準下結婚了。

婚禮是隆重的,披著雪白禮服的新娘和西裝革履的新郎,首先向列寧、斯大林的畫像三鞠躬,然後互相鞠躬,信誓旦旦:“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對於這段異國戀情滋生的經過,蔣經國在《我在蘇聯的日子》一書中輕描淡寫地這樣提及:

“我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那幾年,芬娜是我唯一的朋友,也是我的部屬。她最了解我的處境,每逢我遇到困難,她總會表示同情並加以援手。1935年3月,我們終於結婚……”

另據他們的媒人——齡高八十的瑪麗亞,在西伯利亞接受台灣記者采訪時回憶:少女時代的芬娜不僅麵目清麗,走路姿態也特別高雅迷人。這對情侶常去海邊遊泳,“尼古拉很聽芬娜的話,他對她所做的事,也都很滿意。”

1935年前後,蔣經國、蔣方良在蘇聯海濱度假。

婚後,芬娜隨夫改用俄名“瓦赫列娃”(Vakhreva)。

1935年12月,生下長子蔣孝文(愛倫);1936年生女蔣孝章(愛理)。回國後,又於1945年和1948年分別生下了蔣孝武與蔣孝勇。三男一女的文、章、武、勇均為“老總統”蔣介石所賜。

愛倫出生後,使蔣經國“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心靈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對芬娜更加寵愛。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蔣經國心急如焚,向蘇聯當局數度提出回國申請,均遭拒絕,同時還取消了他候補共產黨員的資格,撤銷了他的一切職務。

此際,芬娜替丈夫擔起生計重擔。蔣經國在筆記中寫道:

“我的情緒極度低落,朋友亦漸漸遠離我。這6個月的艱苦日子,一家3口隻靠我妻子的收入維生。我太太有空安慰我的時候,我就盡量鬆弛一下”。

1936年12月,中蘇關係緩和,斯大林允許蔣經國攜家回國。一家三口(時蔣孝文僅1歲)途經新疆,曆經艱險抵達杭州。

蔣介石夫婦最初對這“洋媳婦”持保留態度:蔣介石因與兒子積怨不願見她,並要求她穿旗袍、行跪禮(芬娜初次拜見時站立未跪,引發不悅);宋美齡則視她為“單純無心機,但政治上無用”。

後來蔣介石親自賜她中文名“蔣方良”(原擬“蔣方娘”,後經蔣經國生母毛福梅改“方良”以避輩分混淆)。

蔣方良隨夫在浙江溪口與毛福梅同住,學習官話和寧波話,融入中國家庭。她與蔣經國感情深厚,蔣經國曾讚她“精神上沒有壓抑,非常輕鬆”。

三, 在台灣的生活與第一夫人生涯:

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蔣方良隨家定居台北。蔣經國升遷後,她深居簡出,避免影響丈夫政務。

1967年遷入大直官邸後,生活更顯神秘:鮮少公開露麵,隻參與勞軍、婦聯活動,或與蔣經國院中散步。她熱愛京劇,常攜夫觀賞;也思鄉心切,1968年短暫回蘇聯探親(停留一周),但晚年因經濟拮據(僅靠撫恤金)再也沒有返國探親。

作為第一夫人(1978—1988),她低調樸素:穿旗袍、說流利國語,卻未教子女俄語
友人讚歎她是一位“稱職中國媳婦,非稱職的俄羅斯媽媽”。

蔣經國去世後,她獨居“七海官邸”,生活簡樸,甚至買不起回俄機票。

俄羅斯友人憶她“收藏起內心的熱情”,在當年親美抗蘇的氛圍中,  她愈發沉默,僅一次會見白俄羅斯市長,聊家鄉往事。

四, 晚年與逝世:



蔣方良晚年健康欠佳,2004年12月15日因肺贅生物導致呼吸衰竭,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88歲。

葬禮上,當時的陳水扁總統頒褒揚令,國民黨副主席覆蓋黨旗,遺體火化後與蔣經國合葬在台灣。

她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從蘇聯勞工到台灣貴婦,她一生隱忍,鮮有怨言。

五, 曆史影響與軼事:

1, 文化融合:蔣方良是中蘇聯姻象征,推動蔣經國“親蘇”轉向“親中”。她的子女多在政商界活躍。

2, 鄉愁:她愛聽俄羅斯音樂、吃羅宋湯解鄉愁,卻終未重返故土。

3, 爭議:蔣經國早年有原配章亞若(1930年蘇聯婚,1939年疑中毒亡),蔣方良為其“正室”,但她從不提及,體現傳統賢妻本色。

蔣方良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傳奇,更是20世紀中俄交匯的縮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