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文中的“他”是我的兒子,年14,學琴快9年了。一路走來,中間停了,如今又重新撿起來,很多的感概。)
台上,他坐在鋼琴前,門德爾鬆OPUS14的最後一個音符慢慢消失。
台下,靜默了有喘口氣的工夫,掌聲才響起來,有人喊BRAVO,還有人吹口哨。
沒有華燈,沒有絢麗的舞台,沒有嚴格的評委。這不是一場高規格的演奏,更不是一場高水平的比賽。這不過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給老人中心的義演。
然而,一次又一次,那些頭發已經稀少,行動已經不便,言語已經遲鈍的人們,不計較是不是少了一個音符,是不是踩漏了一次PADEL,是不是有一個音太重而有個地方又忘了休止。不管你彈得專業還是業餘,也不管琴鍵是不是有點走音,他們從來都不吝嗇掌聲,鼓勵,和讚歎。他們叫他“年輕的音樂家”。
所以,我和他總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似乎他就是某個SUPER STAR, 而我,我就是那個發現培養並且一直忠誠的嗬護著他的園丁,我們一直牽著手,在一條黑暗的胡同裏摸索著前進,終於有一天,走出了胡同,苦盡甘來,滿眼的光亮。
有老人拄著拐杖艱難的走到他身邊,問他,你多大了,彈琴多久了。顫抖的手掏出一張FLYER, 跟他講,“別停下來,你接下來,應該像他一樣,彈SYMPHONY” 。其實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樂團啦,但是,就是那樣莫名的讓人激動,感動,心動,覺得受到了無窮的鼓舞。回家的路上,一直都興高采烈的討論,剛才彈得怎樣,以後還應該怎樣。我基本上隻是聽,主要是他講。
轉眼間,兒子學琴已經8個年頭了。上下起伏,中斷又撿起,少數時候自覺主動,大部分時候威逼利誘,雞飛狗跳的時候多,眉飛色舞的時候少。苦不堪言也許不至於,但樂不思蜀是肯定沒有的。
我還記得當年買琴的時候。午飯時間遛彎,遛進了一家琴行,就買了這麽個大件。付了錢才告訴LD。LD說男孩學什麽琴,堅持不下去怎麽辦。我說他堅持不了,那就我學。其實當時,與其說是想讓他有點音樂的熏陶,不如說是我自己內心某種渴望的延伸。很多年了,我一直都記得大學裏的第一次529匯演,一個長發飄飄的女孩,雪白的裙子,飛動的手指,飄逸的身影,在舞台上鋼琴獨奏,彈了什麽早就不複記憶。身邊的同學悄悄的說,你知道嗎,她是鋼琴特招的。難怪,彈得那麽好,台風那麽自然。當時聽到的是什麽,早就不記得了。但我那種羨慕的心情卻一直留在心裏。
做父母的,不管想與不想,總是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夢想,加到孩子的身上。
我帶著孩子去看老師。聽到老師講這孩子手好大,又厚,指頭還粗,天生的鋼琴手。又試了試節奏,嗯,節奏不錯。我心裏那個高興,似乎看到嘩啦啦獎杯在飛舞,獎金在招手,搞不好電台還來采訪星媽,“您是怎麽培養出星星的”,我恨不得講稿都打好了,就等著那一天一鳴驚人,靠孩子好好出出風頭,好好享受一下別人敬仰羨慕的眼光。
於是我陪著他一天天的練,每個星期見一回老師。老師一路說,嗯,不錯,學得挺快。我們練習的時間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半小時,到45分鍾,到1個小時,然後是一個半。然後就是RECITAL, 比賽,每收獲一個獎勵,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每天盯著他練,少一分鍾就好像是世界末日到了一樣。
也不完全是虛榮,有的時候我會想,當我不複存在,音樂還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代替我陪伴他直到終老。也許在音符中,年邁的他會憶起童年的自己做在鋼琴邊和媽媽一起練琴的樣子。自己把自己感動得無以複加。
一年又一年的比賽。獎也拿了不少,大家包括他自己的期望值當然水漲船高。於是乎,曲子越選越難,準備時間越來越長,練習卻越來越毛糙。心浮躁了麽,患得患失。榮耀一旦帶到頭上,就害怕失去。而且也開始驕傲,覺得自己無往不利啊,又仗著老師喜歡,上課就開始沒輕沒重,老師講的,也開始當耳邊風。
說到這裏,要講講老師。我們真是非常幸運。找到一個非常匹配的老師。用“匹配”而不用“好”,因為這個老師,不是什麽天才的演奏家,也不是什麽有名的老師,在一些人眼裏,是不入流的。但我非常感謝她。老師有幾個特點:1. 教學認真。2. 愛孩子。3. 教學生第一,賺錢第二。
12歲那年,孩子跟老師講,我要彈tarantella (李斯特),我要去參加州裏的比賽。我記得油管上有人聽過李雲迪的版本,留言說“now I believe liszt is an octopus”. 對於非天才型12歲琴童而言,這曲子,還是頗有一些挑戰性的。
其實,挑戰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好高騖遠,又加上好逸惡勞。好大喜功,卻又沒有認真勤奮。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卻低估了自己的惰性和自己抗挫的能力。
這個曲子,彈得雞飛狗跳。比賽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是滑鐵盧一場。
老師說,是瓶頸,走過去就好了。問題的關鍵,是他卻不願意去“走”了,他說,我不彈了,我彈夠了,我不要走專業,我的水平自娛已經足夠,練琴的時間省下來,我可以做好多其他事情,我也不會放棄彈琴的,我會build my own repertoire。。。
其實,我和他,都知道,全是借口,安慰自己說服家長的借口。停了,就真的停了。就這麽就過去了。
我想,過去就過去吧。總是要散的。
去跟老師講,老師說,也行,就先不要學了。我有個義工項目,我的一些上高中的學生,每個月去做義工,不跟我學琴了不要緊,雖然他還是初中生,有興趣歡迎他加入。
於是,他就開始跟著老師,去醫院演奏,去老人中心獻藝,去兒童中心教小朋友,去咖啡店賣藝給災民募捐。彈一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子,對他而言,是手到擒來,不太要費力氣。剛開始,就是那麽著現去現彈,看著譜子直接就上。慢慢的,發現他在家裏也開始做做準備。再接下來,偶爾還會盼望一下,問問 “下次什麽時候彩排。”
老師把得嚴,孩子們也都是非常優秀的一個團隊。每次,都能收獲不少的掌聲,有人說“謝謝你們啊,讓我今天這個午飯特別ENJOY”。有人問“今天是我媽媽的生日,你們能彈生日快樂嗎?”。有人來邀請,“我們教會聖誕有個慶祝,能不能請你們去表演。”
漸漸的,音樂於他,不再等於獎金和評委,音樂就是音樂,是從樂者的心到聽者的心,是一條紐帶,也有點像是一抹色彩,你照亮了別人的生活,人家也不吝嗇對你的鼓勵。連老師都說,現在他的音樂,開始有了FEELING。
然後有一天,老師組織的慈善音樂會結束了。老師說,你還回來彈吧,我們都需要你。後來老師悄悄跟我講,他不彈真是可惜了,他是能彈的孩子,你至少讓他考一個PANEL。
就這樣,他又回去彈了。然後就是考試,以後,也許還有比賽。會不會走專業?應該不會吧。要緊嗎?應該也不要緊吧。聽說鋼琴不加分,覺得浪費時間嗎?應該不會覺得吧,時間不就是應該用來坐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麽。既然願意做琴童,那就再做幾年唄。
我能感到他的釋放,其實,我也釋放了我自己。
他依舊隻是一個琴童,曾經,是背負著我強加給他的沉重背囊,踟躅徘徊,如今,是他提著他喜歡的花籃,在音樂的玫瑰園裏,輕裝上陣。采些自己喜歡的玫瑰,也常常分享給路人。
與人玫瑰的同時,自己更是手留餘香。
不是每一個琴童,最後都能成為王思羽李雲迪或者朗朗,但是每一個琴童卻都可以做一個使者,把音樂帶給喜歡的人,其實你在帶給別人歡樂的時候,別人也在回報給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這也許就叫做學以致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