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互聯網熱門關鍵詞匯將是:武誌紅的《巨嬰國》。
去年底,心理學家武誌紅的思索21年,曆時5年完成的書《巨嬰國》,紅遍了互聯網。
作者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
作者簡介: 武誌紅
1974年生人,北京大學心理學係碩士,資深心理谘詢師,著有十多部心理學著作,一直致力於解讀中國人的獨特心理。
新浪微博@武誌紅
武誌紅透視中國社會與家庭係列書籍
《為何家會傷人》(修訂版)
《巨嬰國》
在本書中,作者透徹地呈現和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製,這樣的心理機製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製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鬱等一係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中國式家庭關係——共生絞殺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健康的正常的家庭應該什麽樣。
西方人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出生兩次,第一次是作為嬰兒來到世界,第二次是通過戀愛和結婚,用愛的力量去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然後通過愛的力量重新組建家庭。
所以家庭關係的定海神針應該是夫妻關係。
正好在這一點上,中國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共生絞殺是怎樣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是丈夫呢?因為不會愛,又要躲避這種拉扯的關係,所以要找各種借口逃避,例如,我養家不容易啊。就要脫離出這個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後,馬上就會出現一個更加惡化的局麵, 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紐帶和孩子綁在一起,把孩子變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國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後, 家庭的重要次序馬上就變了。孩子變成這個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成為家庭的關係核心。
而丈夫呢,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國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排序:孩子老大, 媽媽老二,丈夫老三,在家裏是地位最低的 。
但是作為丈夫又覺得這種方式很好,本來我就想逃離家庭,正好利用這個時機把孩子推給妻子, 更加脫離出家庭。
那種孩子一旦長大之後,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就中國的家庭當中,公公這個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倫理劇,往往在裏麵無論是好婆婆還是壞婆婆,那總是婆婆表演的戲份比較大。公公好像在這個家庭當中是消失的。 他也沒有什麽發言權。
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綁緊這個孩子,要培養這個孩子。
等孩子長大了,這個孩子他也沒有見過什麽叫愛,什麽叫正常的夫妻關係。所以在中國的男孩和女孩當中普遍存在叫愛無能。
這樣的孩子長大結婚,他從小就沒見過什麽叫正常的夫妻之愛。他從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經常吵嘴 、打架、冷戰。所以這種愛無能又傳遞到下一代的家庭。 這可不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我們身邊見過大量這樣的中國家庭,用三句話就能概括:
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
一個缺席的丈夫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那對於這個母親來說,一生中最大的隱痛就是丈夫:這個男人他對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閨蜜抱怨,都說我們家最沒用的就是我老公,什麽都管不了。隨著年歲漸長,女人對於她丈夫怨氣就越積越深。
中國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罵老頭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對於丈夫來說, 他一生中最大的隱痛,就是:我為這個家庭已經貢獻了一切,什麽錢都給你們了,你能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 。
那對於孩子來講, 他一方麵擺脫不了這種共生關係,一方麵又想脫出這個牢籠, 那在現實當中脫不出去怎麽辦呢?
沉迷於互聯網和遊戲。所以中國家庭的很多問題,在這個關係模式和鏈條當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發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
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欲期,1歲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歲,肛門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稱為性蕾期,3—5歲,孩子有了明確的性意識,快感中心也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並且男孩有了戀母弑父的動力,女孩有了戀父仇母的動力。
潛伏期,6—12歲,性能量像是突然間消失了一樣,孩子們表現為更喜歡與同性夥伴交往。
生殖期,13—18歲,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個人身體上做好了生育的準備。
作為弗洛伊德的經典概念,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說法已廣為流傳。關於中國人還集體停留在1歲前的嬰兒期的最有力證據,就是中國的吃文化非常之發達。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1歲,這看起來已經夠低了,而我還有一個更激進的判斷。我認為,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
小嬰兒有很多很誇張的心理,但對於這個年齡的他們而言,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過,假若成年人還有這些心理,那就是病態的了。
6個月前的嬰兒,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共生。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更小的嬰兒,如3個月前的,他們甚至會覺得,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病態共生,在國人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如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拒絕AA製、以己度人、統一思想……
特別關鍵的是,在這個混沌的、合一的共同體中,隻有一個人說了算,而這個人當然最好是自己。這就構成了共生中的各種衝突,我稱之為共生絞殺。
二、全能自戀。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
中國男人多有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多有皇太後夢,這個夢的原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要整個世界圍著自己的想象轉。
絕對意義上的皇帝和皇太後,隻能有一個,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個中國式的單元中,都有一個皇帝或皇太後,如中國式的大家長,如單位中的一把手……
這也是孝順或聽話哲學的根本所在。
所以,孝順或聽話哲學,其實隻不過是,巨嬰水平的父母們一個必然的表現而已。
當理解了這一點後,我對孝道文化的憤怒,就減輕了很多。
三、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特別是3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
嬰兒活在極端對立的兩種感覺裏,一旦被照顧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戀就得到了滿足,這時他就會有神一般的感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願運轉。一旦沒被照顧好,他就陷入徹底無助中,同時也會生出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嬰兒必須把圍繞著無助、暴怒的破壞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為他的自我還沒有能力容納這份“壞”,一旦他認為,這份“壞”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會分崩離析。
類似邏輯,在巨嬰身上極為常見。譬如,家裏少了錢,父母或老人會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認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認,就往死裏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認,因為的確不是他們幹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認,但接著又會被逼迫去找錢,但因不是自己幹的,還真找不著,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後,大人們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這筆錢。
巨嬰們之所以如此的邏輯是這樣的:丟錢,意味著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幹的;這個力量是惡意的;最容易控製不了、但又最容易歸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惡意的,還不承認,那就必須逼迫他承認,這樣這份“壞”才能被控製……
作為一個集體,我們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沒超過6個月,這聽起來會讓很多自戀的國人不舒服,覺得太低了。但還有比我們的心理發展水平更低的……
《巨嬰國》這本書中分析了很多社會問題背後的深層邏輯,讓我們在恍然大悟的同時,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巨嬰”的心理和行為。它之所以能夠處處刺痛我們的心,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中有太多問題和矛盾。我們的社會關係、倫理和道德還處在相對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孝道也好,傳統儒學也好,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很難適應於當下的發達工業社會,甚至即將進入的未來科技和高度發達的社會階段。
不論你是否正在經曆愛與痛,閱讀這本書,都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懂得,如何去愛。我們可以帶著親愛的家人,或者親密的伴侶,來分享《巨嬰國》這本書,一起成長,學會用成熟的方式,來愛我們最親的人。
百家短評
@Michael:
「巨嬰」這名詞引發了很大的迴響,也引起了很多人反思自己的人生。但,如何評價,首先要看你怎麽理解武誌紅的身分和書寫的角度。
如果作武誌紅是一般的作家,如果《巨嬰國》是社會文化評論,此書確有成功之處。
寫書去對中國人嚴厲批評及指責例子很多。比較魯迅和柏楊,武誌紅友善多了。至少嬰兒還有長大的可能,而且也有可愛的時候。呀!不對,嬰兒可愛,巨嬰不是。但,相比阿Q不明不白被處死仍自以為是,或把中國人指為醜陋,中國文化比喻為醬缸,巨嬰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何況,對文化和體製的討論、批評與反思,能帶動社會進步。
@耶魯博士後:
「巨嬰」這名詞引發了很大的迴響,也引起了很多人反思自己的人生。但,如何評價,首先要看你怎麽理解武誌紅的身分和書寫的角度。
如果作武誌紅是一般的作家,如果《巨嬰國》是社會文化評論,此書確有成功之處。
寫書去對中國人嚴厲批評及指責例子很多。比較魯迅和柏楊,武誌紅友善多了。至少嬰兒還有長大的可能,而且也有可愛的時候。呀!不對,嬰兒可愛,巨嬰不是。但,相比阿Q不明不白被處死仍自以為是,或把中國人指為醜陋,中國文化比喻為醬缸,巨嬰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何況,對文化和體製的討論、批評與反思,能帶動社會進步。
@ rachel:
估計這是我2016年最愛的書了,最認同的一句話“皇帝夢,極權夢,都是巨嬰夢”,我們都是巨嬰。
@ 赫恩曼妮:
“集體主義的真相是,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太低,導致大多數人的裏子是破碎的,必須千人一麵,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將個體鑲嵌進一個集體性自我中。”看一本都是實話的書,真的讓人一邊流汗,一邊脊背發涼啊……
@ 塵埃:
巨嬰現象不僅僅中國有,隻是中國最嚴重,這和中國自古的很多觀念有關,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就會發現這些觀念有多可怕。
@ 養樂多:
一邊看一邊起雞皮疙瘩,似乎說的句句都是自己。想要從中找到解脫的方法,同時也因為看見更真實的本質的自己而感到恐懼。原來我是這樣的……
@ 而已:
恨不得每一句都劃重點,這本書讓我的心,一點一點的,變柔軟,有好幾次我特別想我媽,剛讀到460多頁的時候,忽然就哭了,想起我媽媽那麽愛我的幾個片段,特別感動。
青年學者李汶芮指出,國民性是現代民族國家理論的術語,從李宗吾的《厚黑學》到柏楊的“醬缸文化”,再到武誌紅的《巨嬰國》,自近代以來,這一概念總是在消極向度上被濫用。譬如“巨嬰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巨嬰作為了國民形象,製造了一個更傾向於全盤否定各種文化資源的極端否棄概念,這種所謂的“國民性批判”往往令人無法深入普遍人性研究,還容易為個人推諉攻訐而不承擔責任找到借口。其所附加的情緒煽動,也會幹擾更加清醒認識、更加精細的分析和更加要緊的建設。我們若想從單一極化到開放,就必須還原國民性批判的豐富性。
李汶芮指出“巨嬰國”這個概念,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就像阿Q、狂人、祥林嫂這一類經典形象都給我們深刻的對照一樣。隻是國民性的討論往往令人無法深入普遍人性研究,還容易為個人推諉攻訐而不承擔責任,尤其“巨嬰國”這樣的極端否棄概念更傾向於全盤否定各種文化資源。目前更有必要的是魯迅所說的“運用腦髓,放開眼光”這種力量的培育,從理性的認識和全麵的擔當開始,從學會說“這一個”開始。而國民性還是個孩子,一個還在野蠻生長的孩子,讓它自己成長,讓每個人自己成長。
此外,此書被下架,似乎也是必然。前兩天看“青說”鄭若麟談“西方文化殖民”,再加上近幾年化統文化開始被大力宣揚,我都能強烈地感覺到民族文化複興浪潮的熱度。
傳統文化的核心一詞是“孝道”,武誌紅卻公開反對孝道(反對孝道文化,而不是反對大家對父母好),而且揭露了國人許多不完美的地方,這無疑與主流思想背道而馳。中立地說,我讚成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也承認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髓的地方,甚至我感覺到當局的想法:我們要文化獨立,我們有優良的傳統,我們的國民是優秀的,即使有問題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此處應該有掌聲)。隻能說武這本書出的不是時候,而且還賣得那麽火?
也許這是《巨嬰國》一書被下架的原因吧--不識時務。大家都沒有錯,錯在生不逢時!
突然想起當然在學習精分時老師講過的一句話:如今許多人被精神分析誤解,這是弗老頭的本意,因為他深知道,精分與統治者的意願背道而馳,精分讓人“退行”,統治者希望大眾內化出更強的“超我”,同樣,武誌紅鼓勵大眾活出自我,活出“黑色生命力”,而傳統文化提倡像舜那樣的二十四孝,忽略自己的需求成就一段佳話,直到感動上天。
武誌紅在個體精神分析中表現得頗為在行,譬如他認為逼婚是用表麵完整來逃避內在破碎,用精神分析的手法來告訴學員,忽略老師的話是因為最想忽略的是來自她那個一直在命令和責難的父親的聲音。這些洞察都令人驚喜,精神分析的手法本來也就有能得到解釋就得到撫慰的層次。
我們感謝他所揭示出來的一切不正常,卻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另外的錯亂,似乎情緒發泄完了,隻剩一片荒蕪。說中國人都是巨嬰,是一種沒有建樹的思考,比端碗雞湯不給勺還要更狠。巨嬰國,不是孩子連洗澡水一起潑掉,是蓄意把孩子潑掉。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需要承認,在一個格調不甚高的概念中,對一切也能形成一種理解甚至安慰。耍流氓的一種形式就是,把人拉到一個低的層次,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倒他。看武誌紅老師論證孝就是順:“孝道,不是孝順,孝順是被後人給曲解了。”有點子光亮,但接下來就鐵口直斷,“但孝的本義就是順。”他把中國文化中的光亮繼續挑了出來講:“一顆獨立的靈魂,比什麽都重要。這樣的靈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資格臣服。這個臣服,不是臣服於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於道。”但揪出來是為了上一記悶棍:“它隻是一個說法,一個誘使你孝順的誘餌而已。”這樣閉環的理解令他感到寬慰:“巨嬰國概念沒形成時,對孝道有遏製不住的憤怒。”把孝道理解為巨嬰國集體意識的設計之後,“憤怒化解了很多。”
武誌紅給出的一種很弱的、很簡單因而操作性也不高的否棄,就是簡單地說“不”,拒絕做中國式好人。這種極端否棄的行為本身就很巨嬰,倒是頗令人想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巨嬰恰恰就是那個小人的狀態,而巨嬰小人要成人,從哪裏吸取養分呢?一個任性的巨嬰,把親近的資源都一棍子打死了。失卻了含宏光大的部分,就試圖把整個文化都拖下水。給不出揚棄的道
我認為,真實地說出了他看到的中國最最普遍的現象,他讓大眾看到了問題,也有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心理谘詢師的天職、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他的使命,盡管我不讚同他說的每一句話,但應該誓死捍衛他說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