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屋管理流程
管房有時候真挺清閑的。
因為每一棟房子我都是從裏到外翻修過的,水電暖、結構、裝修都重新做過。隻要不是碰到八字不合的租客,基本一修完就能安安靜靜過幾年。有的房子,若不是每個月定期到帳的租金,安靜得讓我都忘了他們的存在。一晃十幾年,竟也越管越順手。
第一個房客是我親自帶人去看的房,結果直接掉坑裏。後來吃一塹長一智,我就逐步“退休”了。有管理員的大樓,就由管理員帶看;沒管理員的,就請現任房客帶新房客看房。說來也奇妙,房客們講得比我還專業:水電網絡、格局朝向、鄰裏關係,回答得頭頭是道。我一般會在退還押金時順帶支付 $300 勞務費當作感謝。他們要是時間對不上,還會主動找人替班,安排得井井有條,比我還上心。
租客篩選方麵,我一開始也老老實實查信用分、工資單、銀行賬單,走正規流程。後來隻看ID、在哪兒上班、賬戶餘額是多少,基本就知道靠不靠譜,值不值得租給他。征信報告反倒沒那麽重要。我更看重一個人的“人設”。
有時候房子網上一掛牌,地產經紀的電話就來了。我也不抗拒,有資源就用——反正中介費是租客出的。有一次,一位老師被我拒租,因收入不夠。但他後來通過一位經紀人找到我,經紀人苦口婆心,我也就鬆了口。那老師收入雖低,但懂得申請非營利組織的補貼。有時先付一部分,再讓我簽個字,從別的渠道把錢補上。我並不是歧視他。隻是像我這種懶人,不願意為一筆租金反複簽字、重複操作。我更喜歡的是那種一次性搞定、流程清晰的租客。
維修這塊,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穩定班底”:殺蟲公司用了十幾年,按月收費,無論大蟲小蟲突發狀況都能快速響應,不額外收費。最關鍵的是——人不變,服務穩。小維修方麵,有幾位熟悉的師傅,人實在、動作快,還都能聽懂簡單英文。打個電話,人到活成;修完網上轉賬,連麵都不用見。很多的租客,從搬進來到搬走,見過他們,沒見過我。
最早幾棟樓裏有“釘子戶”,我就和他們商量:租金少收一點,他們幫我打理一下垃圾、清潔、鏟雪、帶人看房。結果效果還真不錯。但後來房子越買越多,租客以年輕人為主,也沒有釘子戶。於是我設立了更清晰的製度:垃圾袋統一提供,黑袋扔垃圾、透明袋扔回收,不用推桶、不怕桶丟、風吹不走,責任明確。合同裏寫明:桶丟了,根據桶上的號,自己買,管理不冤枉人。走廊清潔每月請專業公司來兩次。冬天除雪我設了輪值製,門口配齊大的工具箱和雪鹽,租約副本中列明每位租客的輪值責任,按門牌號單雙月單雙周輪流。誰值班誰幹活,不幹我不知道,但市政府的罰單一來,責任人照單全收。清清楚楚,沒得爭議。
就這樣,一晃多年過去。我開始發現,其實我挺喜歡這種“全局在手”的掌控感。房子不隻是磚頭水泥,而是一個個有溫度、有秩序的微型社區。而我,不隻是投資人,更像是這個社區的幕後導演。租客來了又走,我希望他們留下的不隻是押金和租金,而是一段被妥善照料的溫馨的生活體驗。
嗬嗬,這其中滋味,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