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人生

行至水窮處 坐起看雲時
正文

投資之路(九)

(2025-05-19 20:05:20) 下一個

從“有沒有必要”到“必須繼續”

 

我先生重感情、不執著於金錢,是個有性格的人。

 

還記得讀研時,我寫過一篇論文《為什麽與眾不同,會眾所難容》。他陪我一字一句敲出來,一邊笑著說:“你寫得真有道理。”多年後,沒想到那成了預言。

 

我成了他朋友圈裏那個“與眾不同”卻“不被接納”的人。他也因我的“不同”,漸漸變得格格不入。他沒變,我也沒錯——隻是我們一起走上了另一條路。

 

有次我們開著新車去聚會,有人笑著說:“喲,開上PPP啦?”

一句輕描淡寫的調侃,卻令人印象深刻。

 

不是別人變了,是我們變了。眼界、軌道、頻率都不一樣了。

格格不入,不是錯,而是我們已經在走另一條路。

 

有些圈子,不必強融。待得越久,越容易懷疑原本的自己。

 

但我們要不要繼續走下去?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這些年,我們爭論過很多次。有時並不知道爭什麽,也許隻是情緒的出口。但爭論的核心,始終是:這條房地產投資的路,還要不要繼續?

 

我問他:“如果你真覺得沒必要繼續,我可以把所有房子賣掉。哪天你失業了,這筆錢也足夠了。”“我們可以靠你一人的薪水生活。但沒有被動收入,就得放棄這些年隨心所欲地四處吃喝玩樂的日子。你還會習慣嗎?”“孩子們呢?他們是否也要從零開始?還是可以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穩、更遠?”

 

他們或許能靠自己活得很好,但如果我們能托他們一把,會不會更好?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隻有價值取向的不同。

 

那晚,他沉默,但我們都知道——我們靠近了共識。

 

那之後,我們不再糾結“要不要繼續”,而是開始專注“如何做得更好”。

 

我們明白,投資的目的,不是多買幾套房,而是擁有選擇生活的自由。

 

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真正要留給孩子的是什麽?不是房子,而是方向感:對責任的理解、對財務自由的尊重、麵對不確定未來的底氣。

 

投資隻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不再一味擴張,而是學會守護、優化、傳承。

 

我寫下這些,並非炫耀,而是想有相似經曆的人分享:

 

哪怕起點很小,我們也可以,一步步,走得很遠。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