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人生

行至水窮處 坐起看雲時
正文

發展之路(七)

(2025-05-19 10:20:48) 下一個

有人說,人剛開始手頭寬裕時,總想著帶身邊的人一起發財;也有人說,一旦事業有了點起色,人就容易“飄”、容易膨脹。我承認,我大概是那種既想“帶飛別人”,又忍不住愛炫耀的人。

 

夏天又到了,Pool Party 的季節一如既往。每年這時候,我總忍不住拿出一些“戰績”在派對上展示。

 

多年前,我在家旁邊的小鎮買下了小獨立屋(SFH)。原本是陪朋友去看房,結果最後下單的卻是我。

 

那年剛搬進新家,我在後院辦了場燒烤派對,邀來了親朋好友,還有當初賣房給我的那位經紀人。聊天時,一對夫妻朋友說他們也想在附近買房,但預算不高。恰好那位經紀人說他手頭正有一套價格不錯的房子,於是我們約好了一起去看。

 

那是一棟位於純白人小鎮的老房子,內部屋況非常原始,幾乎未動過。從賣家母親那繼承後,女主人幾乎沒怎麽處理就直接掛牌出售。朋友的先生一進門就皺眉,說:“我才不住這種破房子。”然後轉身就走了。

 

可在我看來,這房子離我家開車隻需十分鍾,又在藍帶學區。對於我們這些剛從紐約搬來的人來說,價格很便宜了。幾天後我和先生又回去看了一次,發現房子裏換了新地毯,牆也重新刷了漆,整體感覺煥然一新。於是我以當時覺得非常合算的價格買下。

 

沒想到,那恰好是那一輪房市的高點。幾個月後,房市和股市一同下跌。

 

房子過戶後,由於我們不熟悉當地租賃市場,就請那位經紀人幫忙出租。他把房子掛在地產網上好幾個月,幾乎無人問津。最後隻能租給了一戶 Section 8 的租客。

 

幾年下來,鄰居們對我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熱情慢慢轉為冷淡,甚至有人見麵就翻白眼。還有人打電話來要我趕走租客。我反問:“我趕走她們,你租我的房子嗎?不滿意你也可以搬走。”那時市場低迷,我問過那位經紀人是否適合賣房,他說現在賣會接近腰斬。我幹脆對那位鄰居說:“你要是想買,我賣給你。”結果沒多久,他家掛牌了。從那以後,我就盡量不再在那個街區露臉了。

 

後來,這種“想帶朋友一起發財,結果反而自己繼續加碼”的故事又發生了好幾次。

 

當我剛買下那棟九家庭住宅時,滿心歡喜地想找個投資夥伴,這樣前行的路上就不那麽孤單了。於是帶朋友去看房。有位朋友看完一圈後,說她不打算再單獨自己投資房子了,想直接“投資我”——讓我把這棟房子分一半給她。以後都是跟我合作,我沒有同意。因為我隻想我們各自做各自的,但是可以互相交流經驗心得。她很不高興,說我不夠意思,不願意一起賺錢。那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難過了很久,也因此一度沉寂。象她這樣想投資我的朋友好多個,但是被我拒絕後沒像這位朋友這樣這麽果斷絕決地與我絕交。

 

但這種“沉寂”並沒持續太久。買下“小金礦”之後,我又忍不住開始展示“成果”,帶著朋友和我的經紀人去附近看房。

 

當時在小金礦後街,有一棟五家庭的磚房掛牌。房子外觀敦厚大氣,屋況也不錯。有位朋友一看非常喜歡,我也很開心,想著這回終於能有個並肩作戰的“戰友”了。結果,這棟房子最後還是我買了下來。

 

這個小項目完工後,我在後院辦了一場閨蜜聚會。聊天吹牛自然少不了,話題自然又轉到了我的“戰利品”。其中一位朋友聽得意猶未盡,也表現出了對房地產投資的濃厚興趣,表示也想試試看。

 

那段時間我經常跑工地,街坊鄰裏也漸漸熟絡了。建築局的一位負責人和他兒子就住在我家隔三個門和五個門的位置。他兒子非常健談,時常和我分享一些“內部情報”——從社區曆史到未來的城市規劃,聊起來滔滔不絕。

 

有一天,他指著我家左前方的一棟半連棟磚房說:“那一棟也在賣。”那是一棟自帶車道、外形敦實大氣的老房子。雖然門口沒有掛牌,但我一查發現,這是一棟加大版的二家庭,自住屋主保養得極好,到手後隻需要簡單“畫個妝”就行。

 

這套房子連車道一共占地 50 尺 × 100 尺,而我當時這棟小房子,才 16 尺 × 67 尺。更關鍵的是,小房剛裝修完,我剛做完重貸,幾乎把本金和裝修成本都拿了回來;九家庭也剛完成貸款,手裏正握著一把“米”。

 

我順理成章地把這棟房推薦給那位在閨蜜聚會上說想入行的朋友。結果呢?嗬嗬,這房子最後又成了我的。

 

後來我明白,走進一個陌生領域,最難的就是第一步。因為它意味著不確定、未知,甚至風險。我並不是天生果敢的人,那時候我隻是沒有退路,隻能咬著牙往前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這種故事很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