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人生

行至水窮處 坐起看雲時
正文

原始積累的過程

(2025-05-16 13:41:11) 下一個

這篇文章也是我多年前在投資理財論壇上發的。現在修修補補重新上線。

35年前,我大學剛畢業。不太愛讀書的我硬著頭皮考過了托福,順利拿到簽證。口袋裏裝著父母給的四百美元,在三番市轉機時花掉了三塊五。拉著兩隻行李箱,我踏上了飛往紐約的航班,心裏既興奮又忐忑。

飛機降落在JFK機場,坐車駛出機場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四周蘆葦叢生的荒涼景象,和我在電視中看到的高樓林立、繁華璀璨的紐約完全不一樣。那一刻,我非常失望:這真的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嗎?

我暫時住進了皇後區親戚家裏。他們教我怎麽買《青島日報》,用上麵的信息找介紹所,再通過介紹所找工作。那時的留學生,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餐館工作,我也不例外。

通過親戚朋友的牽線,我在皇後區一家由香港人經營的中餐外賣店找到了收銀的工作。月薪1600美元,每周兩天不上班,那兩天我要去學校上課。那家餐館旁邊有一家洗衣店,一位中國姑娘在那裏打工,常來我們店點餐。我們漸漸熟識起來,她有一天邀我去法拉盛的保齡球館參加一個留學生聚會。

那是一個普通的午後,在那個保齡球館,我第一次見到了那個後來成為我丈夫的男人。他推門而入,陽光恰好灑在他身後,光影斑駁中,他仿佛自帶光芒,照亮了我的眼,也悄然照進了我的心。那一刻,如同命運的一次輕聲叩門,從此他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沒有離開。

這些年我們攜手走過風風雨雨,生活難免磕磕碰碰,也曾動搖,也曾疲憊,甚至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但每當我回憶起我們初見的那個瞬間,內心總會泛起一股柔軟的暖流,提醒我愛的初心。婚姻,說到底,是兩顆願意彼此守護的心,在歲月中慢慢靠近,才能一起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他是個窮書生,18歲從國內大學畢業,24歲來到美國,也曾想過回國。但命運讓我們在紐約相遇,相識相知,一年後我們便結婚了。我們相互扶持完成了各自的學業。

畢業後,他在曼哈頓下城的一家證券公司工作,我則在中誠的一家出版公司任職。我們租下了皇後區Elmhurst的一房一廳,月租475

美元。房東是一位廣東人。沒過多久,他在兩條街外買了一棟四家庭新建住宅。他太太是一位和善的女士,熱情地告訴我,他們家用了75萬美元買下這棟房子,貸款利率是15年期、年利率7.5%。房子是青磚砌成的,看起來結實大氣。

後來我公公婆婆來美,我們搬到了附近的663公寓,租了一套兩房單位,每月950美元。房東是一對退休老夫妻,男主是東北人,女主是台灣人。女主人常說,男主人見朋友早早還清房貸,每月收租,心態不平衡,也買了這棟房子,但她並不喜歡,因為他們的退休收入其實已經足夠生活了。

幾個月後,公婆回國,我們又搬到了森林小區的一房一廳。那幾年雖然生活逐漸安穩,但我始終在想:什麽時候,才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家?

一天,我在《世界日報》上看到許多房產廣告,布魯克林橋附近的公寓隻需三到五萬美元,法拉盛的也不過兩三萬。我開始頻繁提起買房的念頭,甚至說得我閨蜜都煩了。她幹脆對我說:你買了再告訴我,我不想再聽了。

其實當時我們隻是想想而已。但我還是開始行動了,帶著我先生去看房。剛開始,我撥打《世界日報》上的廣告電話,很多經紀人上來第一句就是:你銀行裏有多少錢?我們那時幾乎是月光族,賬上大概隻有五千美元。一位經紀人聽完我的回答,毫不客氣地說:這點錢,你永遠買不起房子。我心裏大受打擊。

那時候我對買房子的執念,就像以前迷戀漂亮衣服一樣,是種說不上理由的喜歡。買不起沒關係,看看總行吧,哈哈。

有一位來自上海的老移民經紀帶我們看了一批房子,他建議我們買個兩家庭住宅,用來出租和自住。

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隔壁鄰居掛牌賣房,我立刻撥打了掛牌電話,對方是一位美國白人經紀人馬克。看完房後,我們誠實地告訴他,我們可能買不起。他卻微笑著說:沒關係,來我辦公室填個表格。

我們如實填寫了收入信息,他看完後興奮地說:你們的收入足夠買一套50

萬美元的房子!我們簡直驚呆了。我說:我們銀行裏隻有一萬美元。那套掛牌房要價28萬美元,20%首付就是56,000美元,遠遠不夠。

馬克卻說:就算你現在一分錢沒有,隻要你們收入穩定,也可以買這套房。

他那句話當時給了我們極大的勇氣。於是,我們隻付了10%的首付,就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一棟有三間臥室、兩間浴室,還有裝修完善地下室的SFH。當時貸款利率高達8.25%,而我還不到27歲。四年後,我們還清了貸款。

兩年半後,我們又在隔壁買下一套小房子給公婆住,後來出租出去。十年後,我們以原價近三倍半的價格賣出了第一套房,在郊區全款購入一棟帶泳池的新家,孩子也在那個家中慢慢長大。那套小房子也以原價的1.5倍售出。

搬入新家兩年後,我們在附近又買下一棟小屋出租,雖然當時房價偏高,但兩年前賣出時價格也翻了一倍,還收了十五年的穩定租金。

回望這段路,我們靠著勤奮與堅持,一步步站穩腳跟,實現了屬於我們的安居夢。紐約對我而言,不僅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更是我們奮鬥、紮根、成長的見證。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