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原野

用詩一樣的激情去擁抱詩一樣的生活!
個人資料
北美原野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端午節隨筆

(2022-06-03 20:13:54) 下一個

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便生活在海外的遊子們也自然會聯想到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這些節日習俗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事實上,端午節源於中國古代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因此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

雖然現代端午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與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可見這個傳統節日在中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承。

曆史上,屈原和伍子胥都屬於被迫害的忠臣。盡管他們分別服務於2000多年前楚國和吳國,但那份至死不渝的悲壯的愛國情懷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照亮後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大義凜然、以身殉國的壯舉和許多畏罪自殺或被自殺的貪官汙吏們絕不可同日而語,相反他們則與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南宋的嶽飛、戊戌六君子的死有異曲同工之偉大。文明在曆史中漸漸沉澱,曆史在沉澱中不斷延續,沉甸甸的家國情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魂魄。

盡管屈原和伍子胥均為名門之後,衣食無憂,完全可以過一種紈絝子弟般聲色犬馬的奢華生活,但他們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而且義無反顧地付諸行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的俠肝義膽、鐵骨忠魂的中流砥柱,英雄不問出處,無論是身出貴族還是寒門子弟。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世移時移,假如屈原或伍子胥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他們的命運會是怎樣?他們又會造就怎樣的時勢呢?

過節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不能忘卻曆史上有紀念意義的人物、事件,並以此為契機表達情意,珍惜當下。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不同內涵的節日,形成了世界文化的萬花筒。今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濃濃的節日氣氛體現著團結和諧、和平安寧的美好生活。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09年端午節成為第一個成功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項目,標誌著悠久的中國文化進一步邁向世界。

今天又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的同時,讓我們共同祈禱,借寅卯虎年“端午”的“驅溫避疫”讓蔓延世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盡快結束,還人類向往已久的安康吉祥。

(6/3/2022  Oakvill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