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城

回憶城市,回憶家鄉,回憶祖國
正文

揭港學生領袖周永康:其實就是一富二代

(2014-12-29 19:29:25) 下一個
一場占領運動,令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成為政治新星。周永康接受《明報》專訪時承認自己是富家子,衣食無憂,他自言家境富裕反令他無後顧之憂,自覺更有責任貢獻社會。

據《明報》12月29日報道,占領運動初期有人將“雙學三子”(學聯、學民思潮、占中三子)的家庭資料放上網,據了解,周永康的父母單計現時在香港持有的4個物業,市值最少6,000萬港元(1港元約合0.129美元),還未計他們在內地的製衣生意。

根據周永康父母成衣企業的公司網站披露,該公司全球聘用約3,600人,廠房遍及內地、孟加拉及越南。

周氏父母位於深圳龍崗區的製衣廠占地逾萬平方呎,當中數百呎設置了衣車用作製衣,當日有10多名製衣工人上班,其餘地方用作辦公室,並放置服裝樣版等。有職員稱,周氏夫婦身在美國公幹,又指他們很少到深圳廠房。

周永康透露,父母的生意到近年再上軌道,他不諱言自己衣食無憂,但強調生活並不奢華,沒有司機接送,平日也是乘巴士、校巴上學,搭港鐵到金鍾占領區。出身富裕,周毋須擔心置業問題,對於他能否了解現今年輕人麵對前路的掙紮,他舉了一個例子:美國19世紀爭取平權,一個“白人、女性、中產”的婦權分子撰文支持運動,亦有人質疑她是“離地”中產。周永康反而認為出身背景不重要,最重要是同理心,“你未必完全知道對方的處境,因為真係無這樣的生活圈子,未必處理到他的痛苦,但在你認知框架之下,做自己能做的事”。

24歲的周永康稱,中學時期他一如普通學子,都是喜歡打機、看小說,對社會認識不深。他是純文科生,主修文學、中史及曆史,直至他第一次讀文化學者龍應台的《野火集》,當中狠批台灣文化的辛辣文章,啟蒙了他對本土文化的興趣,他還愛看作家餘華及劉以鬯的小說,描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麵貌,埋下了他對社會批判的種子。

2012年他擔任《學苑》副總編輯,終於燃起他關注社會議題的火苗。當時領導學生會的人被指刊登政治廣告,攻擊其中一名特首候選人,有人懷疑學生會被滲透,遂激起周參選學生會並當選會長,抵抗學生會“被染紅”。

參與“雨傘運動”,當上“被時代選中”的學生,對於未來會否從政、會否於兩年後出選立法會,平日在金鍾“大台”口若懸河的周永康停頓了十多二十秒才說:“的確係有好多人想我出選……但我都係想讀書。”他認為要為社會帶來改變,有人站在最前線,亦需要有人在學界發揮影響力,他未來或會選擇後者,希望明年1月初休學完畢後完成餘下數個課程,日後報讀碩士,考慮負笈外國研究國族、身份、聯邦製、自治、移民等題目,未來在學術上為香港前途作出貢獻。

但他亦認為議會確實需要青年的聲音,認為走入議會可取更多資源,發揮更大影響力,笑言“何韻詩的確係理想人選”。

周永康形容與“三子”關係猶如父子,雖政見分歧,但目標一致,亦會私下飯局談心,“沒有開會時,數個夜晚一起吃飯,談論運動以外的看法、生活壓力、將來,大家都好舒暢”;不過,當運動開始不久後,彼此在路線上漸有分歧,最後分道揚鑣。

周永康表示,“三子”最初認為運動不應持續太長時間,甚至大家原計劃是“占領3天”,即是假設在10月初的假期啟動,但及後眼見有數以萬計市民留守,“三子”亦尊重學生及民間團體的判斷,不再堅持退場。然而,10月底的“廣場公投”中途夭折,成為“三子”在這場運動的中轉捩點,他們頓感意興闌珊,甚至有段時間一度淡出,也謝絕傳媒訪問。

對於“三子”宣告不再領導運動,周永康不感意外。他說學聯與他們從來不是一個嚴密的團體,爭取目標不同,“我不覺得(三子撤離)需要傷春悲秋。或者教書對他們的心理狀態會比較好”,周笑說。

回想75天運動中,周認為學聯訪京失敗、即11月15日占領第49日後,是退場適當時機,另辟戰線。“本地線已經打過一轉,跟政府傾過,但他們依然不為所動,之後大陸線又試過一轉,香港同內地互相拋波,而我們要向對方施壓,需要尋求其他路線,轉移陣地或用其他方法抗爭。”

然而,整個運動連階段勝利也談不上,卻有眾多支持者受傷,問到有否感到愧疚?他沉思一會後說:“雙學號召的運動而令學生受傷,我們一定感到內疚。”而其他受傷事件,他感到無奈及憤怒。

展望未來,運動啟發他聚焦內地,將主動聯係兩岸四地的民間組織,周永康認為要向北京抗爭,需要認識內地的政局和體製。但他稱這是香港社會過去30年一直忽視,“還有很多東西其實可以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