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清朝百姓和官員支持八國聯軍的曆史照片 -稗官野記

(2015-08-17 17:05:26) 下一個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皇城,皇室和大臣們競相逃命。當時的清兵和義和團兵不下20萬,大清和八國聯軍比例約10:1。裝備上清兵一樣不缺,而八國聯軍的重武器還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了個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長衫的百姓,也留下了這張真實的民眾競相扶梯相助八國聯軍的照片,不折不扣的“扶洋滅清”。

 
 
 
  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時,守衛天津的直隸提督聶士成請求周邊義和團支援,誰知義和團卻見死不救,眼睜睜的看著清軍與洋人血肉相搏,清軍寡不敵眾後撤時,率先撒丫子逃跑的恰是天津義和團。更可惡的是,天津義和團還趁清軍力戰不支時,從背後攻擊清軍!原因僅僅是為了報聶士成的“私仇”,哀哉,可憐數千清軍,一麵要抵禦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一麵要防著義和團的大刀長矛。當天津保衛戰打到最激烈的階段,又快馬飛報聶士成,說義和團抄了他的家,把聶士成老母親在內的全家老少殺得一個不留,聶士成聽了頓了一下,隻平靜的說了一聲“好。”然後肅穆的整好衣冠,向對麵的八國聯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決死的進攻。最後,聶士成戰至全身破碎,德軍將他的屍體用毛毯軍旗包裹好恭敬地交還給清軍。聶士成盡了一個軍人的天職。而今天的曆史教科書,寫滿了“義和團英勇保衛天津”的傳奇。 
 
  聶士成始終認為義和團不可能“扶清滅洋”,救國於危。他曾親自觀看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表演,當場揭穿了農民們的把戲:先裝槍彈,再裝火藥,發火之後,火藥在前,隻見煙火噴出,槍彈不是被火藥推出的而是帶出的,所以傷不了人。聶士成當場殺了那個搞騙術的農民。當清廷為了對抗洋人而宣布義和團為“義民”時,義和團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條件是:殺聶士成。今天的人說起那段曆史,仿佛中國人都痛不欲生,甚至匪夷所思,感覺突然從康乾盛世的神仙生活中掉到無比苦難的地獄了,中國人民也空前地愛國,空前地支持滿清政府對外作戰。事實並不是如此。別的不說,至少,在洋人與滿清作戰的時候,老百姓對於統治他們的滿清,沒有表現出什麽熱情。老百姓隻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朝廷和外夷的戰爭。
 
  說到鴉片戰爭,教科書中總是說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三元裏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戰爭。事實上,中國老百姓並沒有組織反抗。英軍登陸後,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中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隻是在三元裏,人們聽說英軍強奸當地女人之後,三元裏的百姓才投入戰鬥,但這與保衛滿清國家是沒有什麽關係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時,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尤其當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百姓、旗人等乘火打劫,皇家珍寶被洋人和當地百姓搶劫一空。百姓並沒有對於皇家的財產產生什麽愛戴之心,手下留情。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三山等皇家園林焚為灰燼。對於洋人放火燒毀圓明園,當時的老百姓也沒有表現出什麽憤怒。在中國曆史上,大大小小的爭奪江山的戰爭,何嚐不是殺人放火的勾當呢?把被征服者的宮殿一把火燒掉就是勝利的最好證明,中國曆史就是在不斷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宮殿,不斷地在戰火紛紛中燒宮殿的輪回中循環的。 
 
 
 
      【圖2】這是一張珍藏在美國國家博物館的老照片,記載了八國聯軍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曆史瞬間。地點在廣渠門一帶,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此地屬於市郊。聯軍正在順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內,2個小時解決戰鬥。讓人驚訝的是,當他們爬上岸時,京城百姓居然齊齊站在河沿作圍觀狀。按照今天教科書上的解釋,八國聯軍打進京城,應該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碼應該和慈禧太後一樣四散逃亡躲避戰火。然而我們從照片中,卻沒有看到百姓表現出害怕的樣子,而是袖著手,抻著脖,平靜地圍觀,擺出一副與己無關的看熱鬧神態——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絕對有“帶路黨”帶路。
 
 
 
 
  【圖3】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天津,獨輪車隊為聯軍送糧草進城,“天津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圖4】當地民船組成的運輸船隊 通過白河往北京為八國聯軍運送物資,一幅“軍民魚水情”景象。 
 
  老百姓的冷漠,今天的愛國者或“愛國賊”們或者會否認,或者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或者要痛斥他們是漢奸,覺悟不高。事實上,對於苦難深重的中國老百姓來說,他們在數千年中的宿命就是被一夥夥的強盜強行統治。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對於百姓的關心程度並不會超過一個強盜對於自己保護對象的關心程度。地域遼闊的這個國家,是統治者的私產,人口眾多的百姓,不過是給統治者生產財富的苦力,給統治者保衛江山的兵源。不管是哪個朝代,不管是哪些人當政,老百姓的這種宿命是無法改變的。滿清是通過殘酷屠殺和恐怖,強加在漢族人頭上的外來統治者,異族征服者。執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政策,血洗揚州嘉定,將豬尾巴作為征服和忠誠的標誌強加在中國人頭頂的恥辱,在洋人到來的時候,中國人或許並沒有完全忘記。
 
  與遠方入侵的洋人相比,高高在上進行高壓統治的滿清統治者又何償有更大的合法性。所以,當鴉片戰爭打響的時候,老百姓冷漠地看滿清和洋人開戰,甚至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看昔日不可一世的凶殘的滿清征服者壓迫者被更為厲害的洋人打的人仰馬翻。這或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呢。對於苦難深重的老百姓來說,既然被奴役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宿命,被洋人奴役,與被滿人奴役,有什麽不同呢?據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看清軍失敗的笑話時,英軍統帥巴夏裏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曰:“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 國家不過是統治者的私產,是人家的國家,朝廷從來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這樣的國家,朝廷,官府,與老百姓何幹呢?
 
 
  更加雷人的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清政府官員派大臣官員,叩首下跪,向八國聯軍用大轎送去兩麵錦旗,用以褒獎八國聯軍在攻打北京的所作所為。 

 

一麵“萬國鹹喜”,類似“大世界共榮圈”或“世界共享大和諧”的意思。 

 

一麵“祝效華封” (祝其壽,祝其福,祝其多男子) 。典故出《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堯曰:‘辭。’‘使聖人富。’ 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萬國鹹喜”者,中國獨哀。奸殺搶掠瓜分完畢,那有萬國不鹹喜的?好比強奸得手,欲望滿足,總該開恩,不至於奸後再殺人滅口吧?

 

“祝效華封”者,若強盜僥幸為聖人,則當效堯帝,雖有“壽、富、多男”三祝而不受用,以道德文明統馭中國,咱們已準備著服氣了;若強盜不幸非聖人,祝願打仗的更長壽、搶錢的更富有、還保證兵源不斷,多生些未來的殖民者,這表明咱也準備好臣服武威,準備千歲萬代地受用了。

 

中國人處心積慮,咬文嚼字,金發碧眼能看得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國家本來就不是老百姓的,一切的一切都“與己無關”。老百姓活著的目的就是納稅當差,象動物一樣繁衍,誰來統治不是一樣呢?今天稍微有點頭腦的人,誰還會相信初中曆史書講的那些所謂人民群眾如何如何的謊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