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筆名來自於著名的莊周夢蝶的典故。一次莊子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依然是莊子,於是莊子疑問頓生:我到底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呢?還是夢到莊子的蝴蝶?我非常喜愛這個故事,它不僅令你對這個故事做哲學上的思辨,同時也給你帶來關於超越物我生死的遐思。
這個故事是莊子一個非常深刻的哲學思考,是關於界定真實與虛幻的思考。通過所謂現實中的我與夢中之蝶的換位假定,那麽現實與虛幻馬上就混淆了,誰能夠肯定現在的你不是夢中的蝶呢?反過來說,誰在做著這個夢呢?如果一定要假定有一個是真實的,誰來做這個判定呢?就像《西遊記》中的真假兩個孫悟空,他們都說自己是真的,於是唐僧來做法官來判定孰是孰非。因為這個官司是蝶與周,都是當事者,都要說自己是真的,所以也需要一個“唐僧”來做這個判定者。那麽問題來了,那個判定者是否也有可能是誰的夢呢?這是我作出的一個非常荒唐的演繹,有畫蛇添足之嫌,但經這樣的推演,你一定對這個故事了然於心了。
於是,關於真實與虛幻就失去了界定和判斷,《紅樓夢》裏就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推定。就這個故事本身來說,如果一定要追求現實的真實的話,那麽你一定會感覺無所依附,最終一定是墮入霧裏雲中,因為它是無解的命題。
我從讀過這個故事開始,時時也在思考者其中的意涵,陶醉於其迷離如幻的審美想象和文學意象,而對其哲學上的寓意卻隻是做了蜻蜓點水式的探討,因為後者有可能是對前者的破壞。於是我認為應該刻意去保持著一種混沌,無所謂我是夢蝶的人或蝶夢的人,無所謂真實與虛假,無所謂生活在夢中還是現實中,既然無法分辨清其中的分別,或者說這種分別是沒有意義的,那就生活在詩意的朦朧中。象魚兒在水中漫遊,遊戲於夢與現實之間,現實就是夢,夢就是現實。那離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恬淡的生活意境就不遠了。
在接觸了佛學之後,對於“真實與虛幻”的命題有了新的深入的見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無論夢與現實,其性皆空,因緣生妙有,那夢與現實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不過莊周夢蝶的故事還是蘊含了太多的意境,承載了太多的情懷,引發了太多的感歎,故自名“蝶夢人”,亦為兩解:蝶夢中人,或夢蝶的人,其意甚明:都無所謂。“忽忽枕前蝴蝶夢,悠悠覺後利名塵。無窮今日明朝事,有限生來死去人。”